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P18

  ..续本文上一页除过。”

  又说:

   “空见相违故,与彼性诸过,相违极成立。”

  观修菩提心的功德 观修菩提心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如在《吉祥施请问经》中所说:

  “菩提心福德,设若有形色,

   遍满虚空界,较彼更超过。”

  《入菩萨行论》中则进一步说到:

  “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假如此人生出菩提心,他的名、义两者都已发生转变。

  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如此,犹如点石成金那样,我们的污秽之身由于菩提心而转成殊胜身。更进一步地,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菩提心虽然很难得到,但是有很大的利益,就像如意宝一样。

   在《入菩萨行论》中还这样说: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所以,菩提心正像如意树一样,会生出完美的果实。此外,《入菩萨行论》中进一步说到: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而菩提心将战胜罪恶,就像一位勇敢的将领。

  在《入菩萨行论》中还这样说: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菩提心就像是劫末的大火,能将所有罪恶从根烧尽,有无量的功德。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中,再没有比菩提心更加殊胜的法了。

  菩提心的特质

  实修圆满菩提的特别之心态即为菩提心的特质。由于是特别的,这样的实修抛弃了世俗之心和声闻独觉的涅磐之心,建立在不住涅磐的基础上。萨迦班智达这样讲过:“特别的修持尽管只是在所修的基础上,一个能修的名词而已,但是它同样被包含在如来地的发心里面。”

  这样的发心必须通过“发菩提心”的仪轨来得到。若在心里不间断的生起舍弃菩提心的违品之心,就成了菩萨的戒律。依对境来分两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依心生菩提心的方法来分两种:依指示而得到的菩提心和了悟法性而得到的菩提心;从本质来看,也分两种:愿菩提和行菩提;依地道界限而分,则有四种:(资粮道、加行道即)胜解行发心,(一地至七地即)清净意乐发心,(八地至十地)即异熟发心;(佛地即断障发心)。从譬喻来看,菩提心有二十二种,从“如大地”到“如云朵”等;从譬喻助伴来看,从“欲乐助伴相应”到“法身助伴相应的发心”共有二十二种。

  在总体的了解了菩提心以后,菩提心的实修包含了下述内容:

  1愿菩提心:为利众生而希望达到佛果;

  2行菩提心:菩提道上的行持;

  3胜义菩提心:止观双运。

  1愿菩提心

  愿菩提心的本质是为利众生而愿成佛。弥勒菩萨说:

  “发心为利他,欲证等菩提。”

  这样的生出愿菩提心具有无量的功德。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所以,生出愿菩提心是非常难得的,一旦心生愿菩提心,将会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人会问:“菩提心从何生出呢?”回答是:“从大悲心中生出。”如在菩萨的经典里这样说:

  “菩萨依大悲心而生出菩提心。”

  所以,假如没有大悲心的因,就没有菩提心的果。既然大悲心又源于慈心,我们应该从心相续中真实地生出慈心和悲心。所以,我们应以诸有情为对境,发愿让他们得到快乐远离痛苦,这是我的责任,我也很愿意这样去做,但是,我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即使是比我伟大的如梵天、帝释天和其他伟大的世俗有情也没有这样的能力。甚至于在圣位的声闻缘觉等,亦无此能力。那么,谁有这样的能力呢?只有全知的佛陀。因为佛陀已远离所有的过患,具足一切的功德,得到了究竟的快乐自在,他具足的大悲心和事业(超凡的能力)能拔度一切在轮回和寂静涅磐中的众生。如果祈请的话,那么只有佛陀有能力轻易的完成所有暂时的和究竟的目标,没有其他任何人有这样的能力。无论如何,我必须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得到佛的果位之后,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为了鼓舞因长期在海中航行而倦怠的商人,在岛屿上变出悦意的城市,让疲累的商人得以轻松休憩,同样的,我也将把三种根基的众生,依照他们个人的意愿,将诸有情置于三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的涅磐中,首先使他们在轮回的痛苦中得到喘息,然后再逐渐地净化他们,最后,我将使遍满虚空的一切众生,皆证得佛果。如上所述来实修愿菩提心,是此传承的独特方法。

  当我们想到这样的意义时,应长久地来观修:“可悲啊!这些众生都做过我的父母,虽然他们希求快乐,但是由于缺乏追求安乐的方便法门,他们中的有些人正在经历痛苦,有些人正在造作恶业——也就是苦因。他们被无明的眼疾所蒙蔽,远离了解脱的拄杖。由于缺乏上师的引导,犹如盲人一样,远离了解脱道和善趣,而在三恶道的边缘徘徊,这是多么可悲啊!”

  “然而,仅仅表现慈悲是不够的,我必须使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且使他们安住在快乐之中。但是我现在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谁具有这样的能力呢?只有彻底圆满自他二利的佛陀具此大力。即使是佛陀身上发出的一丝光,或者仅仅听闻一座之间佛陀所开示的法,也能安置无量的众生于涅磐之中。总之,见到、闻到、思维或者接触佛陀的法教,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都能使无量的众生轻易地获得利益,只有佛陀具有这样的力量。因此,为了利益如母的众生,如果我能成就无上的佛果,是多么好啊,无论如何,如同口渴的人向往水一样,我必须为了众生而要成佛。”

  我从内心深处这样来想:“如果我成佛后,我将使众生暂时安住在三乘的涅磐之中。让具三种根基的众生次第修行,最后让他们得到究竟解脱的佛果。”我从内心深处强烈地祈请上师三宝,使我能达成心愿。

  下座的时候,我们应该经常在内心这样思维:“所有功德如意宝的来源,是究竟的佛果,如果我能得到佛果,是多么殊胜啊!”

  不论是每天六时还是早晚,我们应该在“七支供养”前行下,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那样,每天不间断地修简略的皈依和发愿、行二种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2行菩提心

  为了成就圆满菩提果而利益众生的修持,是行菩提心。愿、行菩提心的区别,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由于不能忍受他人受苦而生起大悲心的人,为了利他而希望得到究竟的证悟。所以,我们需要在得到证悟的方法上精进努力,不能心胸狭窄。如弥勒菩萨所说:

  “身负众生利,智者莫蹉跎,

   我众被束缚,更应勤精进。”

  假如有人问:“什么是得到无上菩提果的方法?”

  答案是:“放弃自己的利益,去利益他人。”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

   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在过去,我们经历了诸多的痛苦,不能从轮回中解脱,是因为我们舍弃了曾做过我们父母的有情众生,只关心自己,只为了自己的利益。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把“无我”执着为实有的自我,只关心自己,为了谋生而保护自己伤害他人,所以造作了恶业,并因此遭受很多的痛苦。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汝虽欲自利,然经无数劫,

   遍历大劬劳,执我唯增苦。”

  我们应该把自私自利的心态看做自己的敌人一样,努力使自己的身口意的所作所为都成为利益他人的方法。

  行菩提心的修持

  修持方法有三种:

  (1)观修自他平等

  (2)观修自他交换

  (3)修学菩萨的行为

  (1)观修自他平等

  假如一开始无法修持自他交换的话,可以首先以自他平等来调服自心,当习惯自他平等的观修后,再通过巧妙的方法,逐渐地进入到自他交换的观修中。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首当勤观修,自他本平等;

   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

  自他平等的意义是:就像我希望得到快乐一样,其他众生也希望得到快乐,所以我将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就像我不希望痛苦一样,众生也不希望痛苦,所以我将帮助他们脱离痛苦。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自与他双方,求乐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何故求独乐?

   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

  有人可能会想:其他众生的痛苦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克服,怎么会应该由我去消除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脚上的刺我们用手去拔掉也是不应该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若谓自身苦,应由自防护;

   足苦非手苦,何故手护足?”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这两个例子是不一样的,因为脚是自己的,而其他众生不同于自身。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习惯于把父精母血组成的脚当成“我自己的脚",以至于脚就看起来是自己的;同样的,如果我们把诸有情也当作是“我的有情”,那么由于习惯的力量,他们也就会变成…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