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P18

  ..續本文上一頁除過。”

  又說:

   “空見相違故,與彼性諸過,相違極成立。”

  觀修菩提心的功德 觀修菩提心有不可思議的利益,如在《吉祥施請問經》中所說:

  “菩提心福德,設若有形色,

   遍滿虛空界,較彼更超過。”

  《入菩薩行論》中則進一步說到:

  “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假如此人生出菩提心,他的名、義兩者都已發生轉變。

  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

   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如此,猶如點石成金那樣,我們的汙穢之身由于菩提心而轉成殊勝身。更進一步地,在《入菩薩行論》中說到:

  “衆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

   諸欲出離叁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

  菩提心雖然很難得到,但是有很大的利益,就像如意寶一樣。

   在《入菩薩行論》中還這樣說: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

   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所以,菩提心正像如意樹一樣,會生出完美的果實。此外,《入菩薩行論》中進一步說到:

  “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而菩提心將戰勝罪惡,就像一位勇敢的將領。

  在《入菩薩行論》中還這樣說: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

  菩提心就像是劫末的大火,能將所有罪惡從根燒盡,有無量的功德。無論是天道還是人道中,再沒有比菩提心更加殊勝的法了。

  菩提心的特質

  實修圓滿菩提的特別之心態即爲菩提心的特質。由于是特別的,這樣的實修抛棄了世俗之心和聲聞獨覺的涅磐之心,建立在不住涅磐的基礎上。薩迦班智達這樣講過:“特別的修持盡管只是在所修的基礎上,一個能修的名詞而已,但是它同樣被包含在如來地的發心裏面。”

  這樣的發心必須通過“發菩提心”的儀軌來得到。若在心裏不間斷的生起舍棄菩提心的違品之心,就成了菩薩的戒律。依對境來分兩種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依心生菩提心的方法來分兩種:依指示而得到的菩提心和了悟法性而得到的菩提心;從本質來看,也分兩種:願菩提和行菩提;依地道界限而分,則有四種:(資糧道、加行道即)勝解行發心,(一地至七地即)清淨意樂發心,(八地至十地)即異熟發心;(佛地即斷障發心)。從譬喻來看,菩提心有二十二種,從“如大地”到“如雲朵”等;從譬喻助伴來看,從“欲樂助伴相應”到“法身助伴相應的發心”共有二十二種。

  在總體的了解了菩提心以後,菩提心的實修包含了下述內容:

  1願菩提心:爲利衆生而希望達到佛果;

  2行菩提心:菩提道上的行持;

  3勝義菩提心:止觀雙運。

  1願菩提心

  願菩提心的本質是爲利衆生而願成佛。彌勒菩薩說:

  “發心爲利他,欲證等菩提。”

  這樣的生出願菩提心具有無量的功德。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若僅思療愈,有情諸頭疾,

   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

   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

   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

  所以,生出願菩提心是非常難得的,一旦心生願菩提心,將會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是父抑或母,誰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爲自利,尚且未夢及,

   況爲他有情,生此饒益心?”

  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有人會問:“菩提心從何生出呢?”回答是:“從大悲心中生出。”如在菩薩的經典裏這樣說:

  “菩薩依大悲心而生出菩提心。”

  所以,假如沒有大悲心的因,就沒有菩提心的果。既然大悲心又源于慈心,我們應該從心相續中真實地生出慈心和悲心。所以,我們應以諸有情爲對境,發願讓他們得到快樂遠離痛苦,這是我的責任,我也很願意這樣去做,但是,我並沒有這樣的能力。即使是比我偉大的如梵天、帝釋天和其他偉大的世俗有情也沒有這樣的能力。甚至于在聖位的聲聞緣覺等,亦無此能力。那麼,誰有這樣的能力呢?只有全知的佛陀。因爲佛陀已遠離所有的過患,具足一切的功德,得到了究竟的快樂自在,他具足的大悲心和事業(超凡的能力)能拔度一切在輪回和寂靜涅磐中的衆生。如果祈請的話,那麼只有佛陀有能力輕易的完成所有暫時的和究竟的目標,沒有其他任何人有這樣的能力。無論如何,我必須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得到佛的果位之後,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船長,爲了鼓舞因長期在海中航行而倦怠的商人,在島嶼上變出悅意的城市,讓疲累的商人得以輕松休憩,同樣的,我也將把叁種根基的衆生,依照他們個人的意願,將諸有情置于叁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的涅磐中,首先使他們在輪回的痛苦中得到喘息,然後再逐漸地淨化他們,最後,我將使遍滿虛空的一切衆生,皆證得佛果。如上所述來實修願菩提心,是此傳承的獨特方法。

  當我們想到這樣的意義時,應長久地來觀修:“可悲啊!這些衆生都做過我的父母,雖然他們希求快樂,但是由于缺乏追求安樂的方便法門,他們中的有些人正在經曆痛苦,有些人正在造作惡業——也就是苦因。他們被無明的眼疾所蒙蔽,遠離了解脫的拄杖。由于缺乏上師的引導,猶如盲人一樣,遠離了解脫道和善趣,而在叁惡道的邊緣徘徊,這是多麼可悲啊!”

  “然而,僅僅表現慈悲是不夠的,我必須使他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並且使他們安住在快樂之中。但是我現在不具備這樣的能力,誰具有這樣的能力呢?只有徹底圓滿自他二利的佛陀具此大力。即使是佛陀身上發出的一絲光,或者僅僅聽聞一座之間佛陀所開示的法,也能安置無量的衆生于涅磐之中。總之,見到、聞到、思維或者接觸佛陀的法教,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的,都能使無量的衆生輕易地獲得利益,只有佛陀具有這樣的力量。因此,爲了利益如母的衆生,如果我能成就無上的佛果,是多麼好啊,無論如何,如同口渴的人向往水一樣,我必須爲了衆生而要成佛。”

  我從內心深處這樣來想:“如果我成佛後,我將使衆生暫時安住在叁乘的涅磐之中。讓具叁種根基的衆生次第修行,最後讓他們得到究竟解脫的佛果。”我從內心深處強烈地祈請上師叁寶,使我能達成心願。

  下座的時候,我們應該經常在內心這樣思維:“所有功德如意寶的來源,是究竟的佛果,如果我能得到佛果,是多麼殊勝啊!”

  不論是每天六時還是早晚,我們應該在“七支供養”前行下,如《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那樣,每天不間斷地修簡略的皈依和發願、行二種菩提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2行菩提心

  爲了成就圓滿菩提果而利益衆生的修持,是行菩提心。願、行菩提心的區別,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由于不能忍受他人受苦而生起大悲心的人,爲了利他而希望得到究竟的證悟。所以,我們需要在得到證悟的方法上精進努力,不能心胸狹窄。如彌勒菩薩所說:

  “身負衆生利,智者莫蹉跎,

   我衆被束縛,更應勤精進。”

  假如有人問:“什麼是得到無上菩提果的方法?”

  答案是:“放棄自己的利益,去利益他人。”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

   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

   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在過去,我們經曆了諸多的痛苦,不能從輪回中解脫,是因爲我們舍棄了曾做過我們父母的有情衆生,只關心自己,只爲了自己的利益。

  無始以來,我們一直把“無我”執著爲實有的自我,只關心自己,爲了謀生而保護自己傷害他人,所以造作了惡業,並因此遭受很多的痛苦。在《入菩薩行論》中說到:

  “汝雖欲自利,然經無數劫,

   遍曆大劬勞,執我唯增苦。”

  我們應該把自私自利的心態看做自己的敵人一樣,努力使自己的身口意的所作所爲都成爲利益他人的方法。

  行菩提心的修持

  修持方法有叁種:

  (1)觀修自他平等

  (2)觀修自他交換

  (3)修學菩薩的行爲

  (1)觀修自他平等

  假如一開始無法修持自他交換的話,可以首先以自他平等來調服自心,當習慣自他平等的觀修後,再通過巧妙的方法,逐漸地進入到自他交換的觀修中。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首當勤觀修,自他本平等;

   避苦求樂同,護他如護己。”

  自他平等的意義是:就像我希望得到快樂一樣,其他衆生也希望得到快樂,所以我將幫助他們得到快樂;就像我不希望痛苦一樣,衆生也不希望痛苦,所以我將幫助他們脫離痛苦。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自與他雙方,求樂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何故求獨樂?

   自與他雙方,惡苦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護?”

  有人可能會想:其他衆生的痛苦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克服,怎麼會應該由我去消除呢?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腳上的刺我們用手去拔掉也是不應該的。如在《入菩薩行論》中說到:

  “若謂自身苦,應由自防護;

   足苦非手苦,何故手護足?”

  也許有人會這樣想:這兩個例子是不一樣的,因爲腳是自己的,而其他衆生不同于自身。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們習慣于把父精母血組成的腳當成“我自己的腳",以至于腳就看起來是自己的;同樣的,如果我們把諸有情也當作是“我的有情”,那麼由于習慣的力量,他們也就會變成…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