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P9

  ..續本文上一頁轉生人道和天道的能力;中士道的人具有解脫的能力;上士道的人具有得到一切智的能力。

  也許我們要問:“其他道衆生的身體是否也具備這樣的能力呢?”回答是:“沒有的。”總而言之,利用人身來作善或者作惡,力量都是很大的。在人類當中,南瞻部州是業果地(造業力大而所受果報的處所),所以,這裏的衆生造善惡力量很大,尤其是他們之中能具八暇十圓滿人身者,力量更爲強大。如在《弟子書》中所說:

  “善逝道依將成導衆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

   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六道衆生中,具備實修佛法之身體的,只有暇滿的人身。因此,八暇十圓滿的人身,是難以獲得又有大利益的。如果不能依此身來修持神聖的佛法,我們不能確定來生是否還能再得到。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

   此筏難複得,愚者勿貪眠。”

  也許有人會想:“雖然我今生沒有利用此身修持佛法,但是只要我不造惡業,我將再得到人身,到那時候,我再修持佛法。”然而,即使一個人現在不造作大惡業,可是從無始劫以來,我們不能確定自己是否造作過那些來生使自己必將墮入地獄的惡業。那麼我們怎麼能確定自己來生會投胎于較好的善道呢?如在《入菩薩行論》中說到:

  “刹那造重罪,曆劫住無間,

   何況無始罪,積重失善趣。”

  我們不能爲了此生(的世俗利益)只是在形式上或口頭上來修持佛法,而應該如理如法地去實修。如果只是在形式上來修持,是得不到人身的,更何況暇滿人身呢。如果得不到人身,所遭遇的將只有痛苦,因爲其他道的衆生是不能造作善業的。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憑吾此行素,複難得人身,

   若不得人身,徒惡乏善行。”

  同時,在另一段經文中說到:

  “暇滿人身極難得,逢佛降世亦稀有,

   輪回苦海難舍棄,可歎痛苦之相續。”

  總之,我們得到了珍貴難得的暇滿人身,並且遇到佛陀的教法,如果在自己還有機會修持甚深法教時,我們沒有善用此身,就如同去寶山空手而歸,再沒有比這更大的自欺了。如在《入菩薩行論》中雲:

  “既得此閑暇,若我不修善,

   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

  觀修方法

  我們應該這樣來想:“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從此生到來生,我不斷地在輪回中受著痛苦地折磨,無法度越輪回的大海,在生、老、病、死的四條大河中隨波逐流,永遠無法從煩惱的鯨魚口中得到解救。無論發生什麼,我們一定要從輪回的苦海中得到解脫。而要度越輪回的大海,我必須要依靠暇滿人身的舟筏。由于因、數量、本質等很多因素,暇滿人身是很難得到的,得到暇滿的人身就如得到如意寶一般,具有無比的利益。如果得到這樣的身體,我就比較容易得到解脫和佛果。目前,我已得到所謂的暇滿人身,並且知道了這比其他六道衆生的身體都更爲可貴,我必須實現生生世世遠大的理想,盡一切努力來脫離輪回的苦海,從這裏走上解脫之路。如果今生我不能善用暇滿的人身,以後是否還能得到人身是不確定的。”無論怎樣,我們必須從內心祈請,利用好這樣真實而有意義的暇滿人身。

  

  (叁)暇滿人身的獲得是難以持久的

   如在佛經中提到:

   “比丘們,觀無常乃是禮敬諸佛,觀無常即是諸佛的授記,

   觀無常即是諸佛的加持,

   比丘們, 所有的腳印裏面,

   大象的腳印最殊勝,

   所有的思想中,

   觀無常是最殊勝的。”

  觀修暇滿人身的獲得是難以持久的,此處分四部分:

  1 破除對物質的貪愛

  2 激發修行者的精進心

  3 對治痛苦

  4 有益于了悟究竟的空性

  1破除對物質的貪愛

  籍由觀修無常,我們體會到,任何外在或內在的物質顯現都不可靠,這樣就不會對任何事物生起強烈的貪愛。

  2激發修行者的精進心

  由于了知死無定期的緣故,而成爲我們開始進入佛門的因;繼而,由觀無常,會成爲激發我們繼續修持佛法的緣;最後,觀無常法,會牢牢地我們的心相續中成爲修法的助伴。

  如果一個人不了解無常,即使他嚴守佛法的行儀,也僅如一個披了黃色僧衣的村民一樣。雖然在口頭上說他修行佛法,但如果他的內心充滿世俗的欲望,一心追求名聞利養,無論怎麼聞思修,也只能利益今生。如果能了解無常,就如同驅馳座下的良馬一樣,激發修行者的精進心,使未進入佛門者進入佛門,使普通的佛教徒成爲中等的,使中等的佛教徒成爲上等的,使上等的佛教徒成爲特等的,使特等的佛教徒最終成就佛果。

  3對治痛苦

  一個了知因緣聚合的事物皆爲無常的人,不會畏懼死亡的痛苦,那其他的小痛苦就更不值一提了。因此,觀無常是從痛苦中得到解脫的最佳方法。

  

  4有益于了悟究竟的空性

  如果一切事物是實有的話,就不存在無常了。但是,由于各種不同的因緣,事物會不斷的改變,因此,我們了知它們的存在是不具自性的。如彌勒菩薩所雲:

  “無常之義乃空性,其特性即生與死。”

  5 如何觀修無常

  1思維死亡的必然性而抛棄對恒常的執著;

  2思維死無定期而縮短世俗之心;

  3思維除了佛法外,做其他世間瑣事沒有任何利益而實修佛法。

  (1)思維死亡的必然性而抛棄對恒常的執著

  a一旦出生就沒有誰會長生不死而思維死亡;

  b此身不具自性而思維死亡;

  c生命不是恒久而思維死亡。

  a一旦出生就沒有誰會長生不死而思維死亡

  因爲一旦出生,沒有誰會長生不死,我們應該依此暇滿人身來真實地修持佛法,不能輕松悠閑的來修行。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發勇猛精進之心,我們既沒有時間慢慢來,也沒有時間做閑暇式的修持,因爲我們必然會死,而什麼時候會死,我們並不知道。如在《除憂書》中說:

  “地上或善趣,有生然不死,

   此事汝曾見?曾聞或生疑?”

  有誰曾經看到過或者聽過任何可靠的消息說,誕生在這個世界的人,能夠隨心所欲地留下而不必死

  亡?我們無法懷疑死亡的必然性,因爲死亡必然在等待著一切已出生的衆生。因此,我們必死無疑。從母親子宮受孕後,我們就接受了走向死亡之路的事實。如在《本生傳》中雲:

  “汝等入母子宮始,即爲邁向死亡路,

   如此娑婆世界衆,無誤迅疾見死神。”

  我們要了知有生必有死,即使是破除了業力和煩惱的聖者們,在出世後也一樣要示現涅磐,何況我們這些完全受到業力和痛苦煩惱所束縛的衆生呢?如在《除憂書》中所說:

  “諸佛菩薩與聲聞,以及諸如辟支佛,

   最終亦需棄此身,何況你我凡夫等。”

  因此,只要有生,就沒有任何人可以不死,也沒有任何地方,天上、地下、人間,是死神無法達到的。如《除憂書》中雲:

   “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虛空,

   然而卻不能,詣于無死處。”

  同時,《本生傳》裏這樣說:

   “無論住何處,死神皆能達,

   任天涯海角,或是山谷中。”

  總之,我們必須了解,因業力和煩惱而出生後,我們就脫離不了死亡的陰影。

  b此身不具自性而思維死亡

  如在《因緣品》中如是說:

  “嗟乎有爲法,其性皆無常,

   生已隨死至,應求寂滅樂。”

  總的來說,因緣而聚合的一切有爲法,終究逃脫不了刹那間因無常而毀滅的結局,所以沒有絲毫的可靠性。即使是堅固廣大的山川、洲陸和大海等,由有情衆生長久以來積聚的共業所形成的世界,最後也會被一場劫火完全燒掉,不會留下任何灰燼,成爲一片虛空。那麼我們這些由微小短暫的因緣所聚合的身體,又將面臨什麼結局呢?它們也必然會遭遇到毀滅。如在《親友書》中所說:

  “大地山王與海洋,終爲七烈日所焚,

   有情無余化爲塵,弱小人身豈堪言?”

  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諸佛,其金剛身由無量功德所積聚,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然而即使是佛陀的莊嚴妙身也是無常的,更何況我們凡夫這種因緣和合的幻化人身呢?在《除憂書》中說:

  “相好莊嚴金剛身,亦難逃脫此無常,

   如同空心芭蕉樹,泡沫人身豈無死?”

  因此,我們必須要了知,我們所珍惜執著的身體,終究會被燒成灰燼,或者抛入水中被水中的生物吃食以致汙穢不堪,或者被陽光曬幹,或者腐爛長滿蛆蟲被完全吃盡,或者被風吹走散布四方,或者埋在地下腐爛敗壞,或者被其他生物切成碎片。如在《親友書》中雲:

  “身際如灰幹際墜,終究不淨無實質,

   當知一切皆壞滅,各自分散之自性。”

  c生命不是恒久而思維死亡

  通常,如果我們能夠了知一切有爲法的無常,就比較容易了解生命也不是恒久的。在一切有爲法當中,人的生命衰竭比其他任何事物都快。比如,一個技巧高超的射手,向四個方向各射一支箭,在箭未落地之前,另一個更具善巧的人將它們一一接住,這被認爲很快。比這更快的是地行的餓鬼;比這又更快的是空行的餓鬼,比這更快的是日、月的行走,比這又更快的是具大力的天人。比這些都更迅速的是人生命的衰竭。因此,如果,一刹那間也這樣的消耗生命的話,每天、每月、每年生命的消耗又怎麼能估計呢?從出生到現在,從去年到今年,從昨天到今天,不管時間過去多長,我們的生命就已經在消逝了。因此,生命只有消逝,而絲毫不會增加,我們也必然是要死亡…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