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解如來真實意——《心經》略釋
——馬來西亞登嘉樓佛教協會
2010.06.11
大家有看到我們大殿裏很莊嚴的佛像嗎?這是佛的形象。佛的生命力有沒有看到,有沒有看到佛陀的生命力?今天我們大家聚集在這裏,爲什麼會聚集在這裏,這是不是佛力的感召啊?哎!這就是佛的生命力啊!
你看我們坐在這裏,出家人兩千多年來代代相傳,沒有間斷過,我們看到出家人的形象,就是看到兩千五百年前的僧團的形象。我們現在能夠看得到還有人出家,還有人學佛,這是誰的力量啊?這就是佛陀的力量!
今天下午的時候,天上出彩虹,有沒有看到?圓的,好美的彩虹。我們剛才在休息室,爬到樓頂上去看美麗的藍天白雲,這下印象可深了,我們這個地方叫登嘉樓,我們剛才登過樓了。
佛法要在人間展現,那天地萬物最歡喜,因爲一切萬物的本來面目就是佛法。但是我們迷失了之後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十二因緣就從無明當中生出來了。
那什麼是無明呢?就是不知道所有一切都是清淨的,所以前面師父說《心經》。《心經》要了解意思,那就是《心經》的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五蘊是構成我們生命的五大元素,第一個是色,色蘊,我們看得見的這都是色蘊。
空調吹到你身上,嗯!今天大殿裏蠻涼爽,這就是受蘊。如果空調關掉,叁分鍾你就會覺得很悶熱。覺得悶熱,覺得清涼,這都是受蘊。
然後一走進來,看到佛像這麼莊嚴,那邊放著經書啊、光碟啊,我們看啊。我們看到每一個名字就會想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想蘊。
然後我們坐在這邊,聽著法,那個手表啊“嘀嘀嘀”在轉移,秒針在移動,法會從七點半開始,現在已經八點半了,不知不覺當中法會就圓滿結束了,我們都處在這個行蘊當中。“行”,說明我們還活著,還存在啊,這個行蘊也是生命的一種元素。我們的血液在流動,我們的心髒在跳動,這是行蘊。
最後識蘊,這個識蘊啊,就是所有的色、受、想、行,我們都知道,這個知道就是識,由于分別而産生知覺,所以這個識是分別的一種意識,這就構成了我們的生命,這讓我們感覺到有一個我。
但是如果用智慧來觀察的時候,當我們打坐靜下來,你看我們大殿邊上有禅凳,可以打坐的,你們平時來,可以靜下來打坐。“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深般若波羅蜜”是一種甚深的智慧。用智慧來反觀的時候,會發現,這個五蘊雖然有現象有名字,但是每一個蘊呢,它沒有實質的存在。
我們說這個色蘊,我們看到這個大殿,看到下面的地板,這些存在是真實的存在。是不是真實的存在?我們登嘉樓本來就有這個佛堂嗎?是不是本來就有?沒有吧。這是我們有人發心,然後工程師設計,大家籌資,把黃沙啊、水泥啊、鋼筋啊買來建。還要裝修,鋪什麼地板?想一想這個地板嘛,面積很大,太好的木頭很貴,然後就這樣簡潔明快一點,對不對。我們這裝修還可以花很多錢,還可以重新裝修吧?是不是可以?
甚至,來一個大齋主,說這個佛堂啊,好像過時了,把這個拆掉重建一個。可不可以拆掉重建一個?也可以拆掉重建一個。我住的寺廟我也跟大家說,我說建寺廟沒有底的,花一千萬也可以建。一千萬的拆掉,花五千萬也可以建。就那麼一塊地方,花一個億也可以建,沒有底的。
我曾經住持的一個寺廟,地下是用黃金鋪的,是鐵上面镏金,還國家鑒定,每一平方厘米含金多少,黃金鋪地。那一個黃金地,面積還沒有這個大,就耗資叁千多萬人民幣,沒有底的。我們這尊佛像可以用木頭做,也可以用銅的來做,也可以用純金的來做,對不對。
你有沒有到泰國看那個五噸重的純金的佛像?金佛寺,有沒有去看過?泰國有個金佛寺,這金佛寺是華僑的,這尊金佛是屬于華僑的。他本來不知道,買來,他是在江邊上,那個寺院很破舊了,拆了以後,這個佛像誰要就賣給誰。那個老華僑就說這個佛像沒人要啊,房子拆了,佛像沒人要啊,那賣給我吧。
賣給他之後,他就登報紙說誰要金佛像啊,誰要建廟沒有佛像的話,我可以把我的佛像捐給你們噢。結果有一個寺院正好需要一尊佛像,來跟他要。要了之後,那天來車裝啊,天已經快黑了。結果吊起來的時候,剛離地一點點,繩子就“啪”地斷掉了。天太黑了,算了,明天早上再弄吧。
結果晚上下了一場雨,第二天別人來打掃的時候,一看佛像摔下來摔裂掉了,再仔細一看,裂縫被雨水一沖,裂縫裏面是金色的,原來外面包的是一層水泥啊。原來都以爲這是一尊水泥佛像,誰知道這是一尊重達五噸重的黃金佛像。你說,那尊黃金佛像多少錢。
所以我們說眼睛看到的一切是不是定法啊,是不是一定的啊?不一定的,不是一定的。我們手裏拿個玻璃杯,哦,這是玻璃杯。一不小心掉地上了,摔碎了,這叫什麼?這不叫玻璃杯了,掃到垃圾桶裏,這叫垃圾了,名字也變了。所以色法,它過去不是真的,未來不是真的,當下也不是真的,色法是這樣。
然後受也是這樣,現在,哦!很涼快!很涼快!把空調一關,你覺得涼快嗎?馬上就不涼快了,哦!很悶熱很悶熱!關個二十分鍾大家都流汗了,一身汗。然後把冷氣又打開,幾個冷氣全部打開,叁分鍾又很涼了。這個受法是真的假的?
你覺得涼熱,這決定于誰?決定于你自己嗎?是不是決定于自己?不是決定于自己呀!所以這個受不是決定在身體,身體一定有涼快?沒有的。冷氣關掉了,你就沒有涼快了。別說我一定是熱,也不是一定是熱,給你開了冷氣,你會,喔!有沒有衣服,添一件衣服。我們上飛機都有一個小毯子蓋上,飛機上冷氣太冷。不一定的,受也不是一定的。
想也是這樣的,想哦,拿一朵花,美不美?哦,你們看這朵紅花很美,我再摘一朵,這一朵美不美?一看,哦!這朵綠的花也很美,看到紅的花也很美,綠的花也很美,那個想不一定的,想也是會隨著環境在轉。
之所以要修行,就是在千變萬化之中,要有定力,我們佛教說叁無漏學。戒什麼?爲什麼要戒呢?就是說你生命是有限的,這個世界是無限的,我們的事業也是無限的,但是你的生命是有限的,你要決定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否則你如果做不該做的事啊,短短的幾十年就把你浪費掉了,所以精力要用在該做的事情上。那不該做的事就不要做,這就叫戒。
那修定呢,就是要把心定下來,要看清楚真相,不要隨著可以變化的東西。如果你隨著變化的東西,那我們就落在生滅法上,變化就叫生滅。乃至到行也是這樣,行蘊、識蘊。
所以這五蘊我們分析一下,這五蘊如泡沫一般,好像洗衣服啊,用洗衣粉,水一調有泡沫。泡沫是有還是沒有?手攪動有,過會,它就“劈啪劈啪”都爆掉了,再一會,還是一盆水,沒有泡沫了。
我們人類現在這個文明期也是,幾千年下來,我們登嘉樓,我想發展也就幾十年的曆史,就今天這樣子了。永遠這樣子嗎?我們地球上人類文明史,一個文明史又一個文明史,我們這個文明史僅僅幾千年而已,佛經記載只有一萬年,再往後只有一萬年的時間,現在一萬年也沒有了,只有六千多年了,六七千年的時間了,那以後又可以另外一個面貌了。我們生命就在這個輪轉之中,就是因爲不知道真相而隨著境界在輪轉,所以才産生了苦啊。
如果你了解了這些生滅,你有戒有定,有了達萬物生滅,有了達你自心不生不滅,你皈依不生不滅,就叫皈依佛,佛是不生不滅。我們要找出我們生命當中的佛性,佛性就是不生不滅的性,皈依了我們的不生不滅是名皈依佛。
然後佛陀講了法,讓我們以法來做生命的准則,這叫皈依法,皈依僧是生命的示範,僧衆是生命的示範。僧不是說那你的事,你出家了,你當和尚了,你的事。我們出家當和尚就是給叁界做模範,給生命做榜樣。如果大家不學習僧了,那我們出家,穿這個衣服就沒有意義了。
我們給大家做榜樣,所以皈依僧衆中尊。在人群當中,僧寶是我們生命的方向,祂是我們的典範,在大衆當中祂是很尊貴的,就像黑夜裏面的一盞明燈,就像遠航當中的指南針。我們現在開車在外面的那個GPS那就代表僧寶,是這樣子。
所以如果你有了這個智慧,了達五蘊皆空,就可以把痛苦解決掉了,徹底地把痛苦給消滅掉,所以“度一切苦厄”。這個經典講到這裏已經結束了,可以不講了,但是有的人聽,好像太短了吧,這個經太短了吧?“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結束了。
所以下面呢,可以再圍繞著這個中心繼續來解釋,說“舍利子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來分析。然後“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我們自己思維一下,是不是這個道理?我們可以想也可以不想,那個想本身也沒有自性的,對不對,也是這樣的道理。
所以如果有了這樣的智慧,就像古人所講的,我本無心于萬物啊,不怕萬物常圍繞。那你作爲一個人,你在這個世界裏面對著種種的境界,如果你的心已經從境界當中解脫出來了,那你就不怕這些東西圍繞你了,你可以逛街去了,可以去到那個百盛, 我們馬來西亞有哪些大百貨公司,我不知道,那可以去逛了。什麼世界名牌,從它面前過去,世界名牌不會來抓你,它不會抓你的。
如果你不會修心,那就不行啊,你從那一走,你的心就被那個世界名牌吸過去了,哦!LV包!到車行一看,這個奔馳,這個寶馬,心都被吸引去了。你的生命就這一個,那什麼都會吸引你,你可憐不可憐啊,那我們爲萬物的奴隸啊!我們沒有做萬物的主人哪!所以沒有皈依…
《願解如來真實意——《心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