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轉識成智
學佛的目的,就是在唯識學裏講的“轉依”。轉依有二:一轉染成淨,二轉識成智;轉染成淨爲涅槃,轉識成智爲菩提。涅槃即自性清淨,菩提即覺悟,能證得菩提是般若(依中觀宗講),或稱正智即無分別智(依唯識宗講)。
衆生在迷惑與染汙中,沒有智慧,不懂因果。學佛就是首先注重正確的熏習,多聞熏習後逐漸由染轉淨成爲清淨種子,恢複本有佛性。我們現在處于資糧位。唯識把修行的次第分爲五位:一資糧位,二加行位,叁見道位,四修習位,五究竟位。一資糧位系積福德智慧資糧,二加行位修定(唯識觀),叁見道位見唯識理,四修習位斷煩惱、所知二障的現行和種子,至金剛道一切染種斷完,堅如金剛,金剛道至等覺入妙覺即證佛果。
轉識成智:謂轉八識成四智(叁身四智)。衆生的識以分別爲主,分別即虛妄分別,去除虛妄分別,即是淨智。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第八識能夠含藏種子和種子現行互熏,是心;第七識執我,是思量;前六識對境是了別,此中前五識緣境是粗了別,第六識緣境由外到內,爲細了別,第六識分五俱意識,散位意識,獨頭意識。五俱意識與前五識同時俱起;散位意識未接觸外境亦可隨時生起;獨頭意識就是無中生有的幻想。末那識以思量爲主;阿賴耶識以受熏和執持(種子、根身器界)爲主。總的來說,識都是虛妄分別,具染汙性。
阿賴耶識是就凡夫位而言,到佛果位叫無垢識。認識事物有分別都是有漏、有爲,是不究竟的,是流轉生死的根源,由此而有業障、煩惱障的生起。業力是感異熟果報,果報有正報和依報兩種。正報依五蘊身講,依報依山河大地講,這是我們的障礙,稱之爲障,又稱爲雜染,這都是由虛妄分別而生起。分別生起的原因是有情的“我執”習氣。我執有“人我執”和“法我執”兩種,要徹底斷除生死根本就必須斷我執。虛妄分別之生起,一方面以我爲主體,由貪心被境所染;另一方面損害他人,舉手投足都要損害他人。凡夫不損害他人是很難的,五官就只能發揮此作用,學佛人就不同了,因在轉變過程中,第六識虛妄分別逐漸減少。人們對自體沒有正確認識,對共業所感的所有現象沒有正確的觀察,因受空間、時間的限製,加上煩惱障和業習的障礙就産生邪見,故而彼此之間常形成愚癡的對立與鬥爭。此爲生死痛苦之源。
雜染,虛妄分別等都由識而轉變,其修持方法是守根護意(持戒),不受外境的感染就是守根,保持正念即是護意,學佛就先要守根,進一步護意。如念佛、念法、念僧、念因果、念衆生等,由戒生定,有定力才發智慧,有智慧就有辨別能力。修持禅定,目的都是達到護持正念,進而開悟。般若宗講,從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最後到實相般若。禅宗也有文字,如《六祖壇經》,祖師禅講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由聞而思,護持正念,嚴持禁戒是基本功夫。唯識宗講,聞的階段就是熏習正法,同時要結合自身實行。熏習可從書上學,也可聽善知識講解。第六意識有虛妄分別,聖者無分別的智慧,不同于凡夫的世智辨聰。我們現在雖處于基礎的位次(資糧位),但我們的宿世善根,也都是來的很不容易的。蕅益大師說:他在定中見到彌勒菩薩,對他說:“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識屬染,智屬淨;染有生死,智無諸佛”,智即空慧,空慧境界如六祖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資糧位是積福德智慧資糧,屬順解脫分;加行位修止觀,屬抉擇分;見道位見真理,去掉了理上的執著(禅宗的開悟、密宗的大圓滿、唯識宗的真見道)。
入地後,初地至十地都是修習位,在此階段分別斷煩惱、所知二障的現行和種子;入金剛道才把所有的種子斷完。故修行要務實,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入等覺至妙覺佛果成就,此時方轉八識成四智。
壇經言:“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六識七識未成佛以前初地可以消滅二障現行;前五識與第八識的二障種子(包括六七識)至金剛位才能斷盡。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謂能成就衆生一切事業,現化身來解除衆生的痛苦。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能夠微妙地觀察諸法之自相與共相。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清除我癡、我慢、我愛、我見而對一切衆生平等,起大悲大行。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第八識是我們的生命總體,衆生位稱阿賴耶識,因受了染汙、迷惑而不能發光,不能照見一切,到佛果稱爲無垢識,如大圓鏡能鑒照一切,不受外塵所染,光明遍照,至此,即可得叁身四智。第八識現法身,第六七識現報身,報身有他受用身和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爲地上菩薩說法所現之身;自受用身,是無量福慧成就的唯佛感受之身。前五識現化身,有應化身、變化身二種。應化身如八相成道,變化身即應機隨類變化之身。證得叁身四智的佛身,才叫無上正等正覺。
1997年12月19日講于重慶慈雲寺
1997年12月27日定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