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處?這個天女觀察到:自己前世是人道的一個牧女,因爲以歡喜心供佛果夏達呷花的善根而轉生成天女。她懷著對世尊的感恩之心,想馬上去拜見大恩世尊,于是身著妙衣霓裳,上下金裝銀飾,手持天上的青蓮、白蓮、曼陀羅花等來到世尊前,合掌恭敬供養鮮花,再祈傳法,世尊給她傳了相應的法,她以智慧金剛摧毀了二十個薩迦耶見,獲證了預流果,又對世尊頂禮,右繞叁匝返回了天界。
當時,有前後夜精進不眠的比丘們見到夜間光芒普照,以爲是大梵天(Maha Brahma)、帝釋天或四大天王來拜見世尊,次日就去請問:“世尊,昨夜光亮如白晝,是否是大梵天、帝釋天亦或四大天王來世尊處?”世尊說:“昨夜既不是大梵天、帝釋天,也不是四大天王前來。你們還記得一個牧女對我歡喜地供養果夏達呷花嗎?”“記得,記得!”佛曰:“這個牧女以歡喜心對我供花,死後得以轉生天女,爲報恩故昨夜前來拜見我,我又應她所求傳了相應的法,她得聖果後返回天界了。”“請問世尊,此天女以何因緣今生轉爲貧窮的牧女?後又轉生可愛的天女?唯願宣說前後因緣。”世尊告諸比丘:“這是前世的業力與今生的因緣。所謂前世的業力就是,早在賢劫人壽二萬歲,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有一位比丘尼,性情暴躁,以嗔心惡口罵人“牧女”。(譯者:“牧女”意思是下劣、貧窮、愚笨的人。蓮師說過“上至班智達,下至牧童間”其喻意亦在于此。有時想起我當年讀書時,能說會道,別人讓我幫他們取外號去嘲笑他人,我可以馬上根據其相貌取個令人哄堂大笑的外號,取了好多,現在想起來念忏悔心咒對我很重要。上師也講:聽《百業經》後僅僅是謹小慎微,不造口業也是一大收獲,上述公案中,大多都是口業成熟之過,所以大家應該注意不要造口業。)臨終前生大慚愧的比丘尼發願:我于迦葉佛教法下一生持清淨梵行,雖然沒有證果,但願我在釋迦佛出世時,在佛教法下,令佛歡喜並得以證果;願我惡口罵人之業不要成熟。”衆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時惡口比丘尼即今牧女,此是前世業力成熟。所謂今世的因緣,就是她以歡喜心供養了我一朵果夏達呷花,而得生天女,此是今世的善業所感。”
諸比丘複次請問:“世尊,那五百名牧童,以何因緣今世共爲牧童?後來遇佛並出家證羅漢果?願樂欲聞,唯願爲說。”世尊告曰:“早在賢劫人壽二萬歲,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那五百名牧童都是比丘,當時他們以“牧童”互相戲罵。臨終時發願:雖然在迦葉佛前我們沒有什麼聖者的境界和功德,但是,以一生中持戒的功德願于釋迦佛出世時,于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歡喜,得證羅漢果位;願惡口相罵之業不要成熟。(師言:平時業力現前,不留意罵人,馬上念“嗡班劄兒薩埵吽”至少一千遍,乃至十萬遍,方能忏清,以咒力不可思議故。)當時的五百位比丘就是現在的五百牧童。以惡口之業成熟故,又以其願力成熟,今生能遇佛,令佛歡喜,出家後精進修持,證得阿羅漢果。”
(25) 紮德沃
——青年供花 佛述前因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五百位優閑自在的紮德沃青年,他們經常逛野外的公園,享受大自然明媚的風光。在盛開著白蓮、青蓮等各種奇花異草的公園裏,他們無憂無慮地嬉戲,還經常編織各種花蔓作頭飾、耳環、鼻環、項鏈、臂環、手環等等,一邊還放著動聽的妙樂,他們就這麼歡快地度日。
我等大師遍知能仁釋迦世尊以慈悲度化他們,一天早上,世尊著衣持缽去城中化緣。很遠處,這五百位紮德沃人就看見了佛閃閃發光的金色身相,頓時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心,紛紛跑到世尊前供上各種花鬘,恭敬頂禮令佛歡喜,右繞叁匝後才依依不舍地離去。世尊此時破顔微笑,身放白、紅、黃、藍四種光,光上照天界,下徹八寒八熱地獄。地獄衆生各自覺得冷暖舒適,都誤以爲是業報已盡當轉生他方世界。後來知道是世尊的慈光給他們消除寒苦熱惱,便對世尊生起了極大的信喜心,因此而轉生到各個天界,同時得到了無常(Aniccam)、苦(Dukkha)、空(Sunnata)、無我(Anatta),共偈曰:“生起出離心,入于如來教,摧毀諸四魔,誰人能行持,清淨梵戒行,遠離諸輪回,滅盡諸痛苦。”佛光隨後繞叁千大千世界叁匝複入白毫間。阿難尊者見此恭敬合掌請問:“世尊,如來正等覺無因無緣不會放光微笑,今世尊以何因緣面顯微笑身放四光?唯願爲說,願樂欲聞。”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來正等覺無因無緣是不會放光微笑的。今吾見五百紮德沃人以信喜心供養鮮花,右繞我叁匝故,彼等當于十叁大劫中不墮惡趣,再十叁大劫轉生天界享受欲樂,然後轉爲人身出家(Nikkhamamana)修行(Padipata),在阿蘭若處獨修叁十七道品而得獨覺果位。其名曰:無願獨覺。以此因緣今我破顔微笑身放四光。”
時諸比丘聞此,複請問:“世尊,彼等往昔以何善業對您作鮮花供養?”世尊告曰:“諸佛善逝是往昔積集善業,我亦如是。本來一切衆生的業不會成熟于器界的地水火風,而是成熟于自身的界蘊處。所謂“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那是在久遠前第二個大阿僧祗劫時,有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燃燈佛(Dipamkara Buddha)出世,燃燈國王安住在燃燈王宮內如理如法的掌管上下,舉國安泰,佛法興盛,無有戰爭災難,人人都安閑度日。有一次,燃燈國王准備恭請燃燈佛光臨王宮應供。同時派人特邀其部下的具財子國王到時也能參加應供。(譯者:以後堪布、活佛到漢地去了,居士們應該象燃燈國王一樣通知別人,不要保密。密法是該保密的卻不保密,堪布活佛不該保密卻偏要保密,密法是有傳承的應該保密,對堪布活佛保密卻至今未找到傳承。)此具財子國王也是財富圓滿行大布施者,他已是十二年如一日地恒行上供下施,這次他准備作最後的五大供養:金盤、金掌、金瓶、五百嘎夏巴涅及一位美女。
在另外的地方,有二位婆羅門的兒子在一婆羅門上師前學習《吠陀》,學了很久,想報答上師恩德卻又苦于沒有財物。後來他們聽說了具財子國王好施,就前往求施財物。在他們未到前,具財子國王的天尊告訴他:“今來二人,一名賢慧;一名智慧,他倆前來求施,如果你將五大供品奉獻給賢慧,則勝過你十二年的上供下施功德。”言畢不久,果真來了二人,具財子國王把他倆迎進宮中,一問之下知道是賢慧後,就滿心歡喜地將五供品獻給了賢慧,而賢慧僅是沒有接受美女,其余的四供都歡喜納受了。因爲他覺得自己已受梵行不淫戒,不宜接受美女。可這位美女卻是鍾情于賢慧,願意隨他去。在一旁悄悄的說:“賢慧,既然國王已把我賜給您,還是接納我吧。”賢慧還是毅然地謝絕了。這時美女已是無處可依,便獨自朝燃燈國走去了。見一位賣花的人,她就把全身的金銀珍寶交于賣花攤主,並要求道:“我把這些很值錢的金銀珍寶全交給你,以後我將每天定時來取一朵青蓮去供養天尊。”(譯者:這裏所謂的天尊,也許是燃燈佛,在經論中有時佛和菩薩也可用天尊之名。)
賢慧得到四大物品後去供養他的上師,上師唯有五百嘎夏巴涅沒有接受。當晚,賢慧就作了十個夢:一是自己飲用大海水,二是行走于虛空,叁是手持日輪,四是手持月輪,五是乘國王的馬車,六是乘仙人的馬車,七是騎大象,八是騎天鵝,九是騎獅子,十是登懸崖。清晨醒來,他覺得稀有,便四處探詢能解夢的人。後聽到附近有位具五神通的仙人擅于解夢,他便前去求解。仙人告曰:“此夢非吾所能解,聽說最近燃燈國王將恭請燃燈佛去王宮應供,屆時汝亦可前往請求燃燈佛解你的十種夢相。”賢慧聽畢就前往燃燈國。與此同時,具財子國王也率八萬大臣前往燃燈國。
燃燈國王爲供養燃燈佛在前七天就規定:國內所有鮮花一律交給王宮以備供養燃燈佛,任何人不得違越!因此,全國大小地方沒有一朵花敢留下來。那位美女還是照例去取她每日訂購的一朵花,賣花者說:“您看,國王有約,不得留一朵花,我已全部上交了。”美女稍作默然,爾後很有把握地告訴賣花人:“你去蓮池邊看,以我福德力,肯定池中有綻開的蓮花。”賣花人半信半疑地走過去,果然,池中有綻開的七朵青蓮。他覺得稀有回告美女:“奇哉!奇哉!我剛剛全采了,怎麼突然又有新開的七朵青蓮?”美女讓他采下,他怎麼都不敢去采,因爲害怕有違國王條規。美女靈機一動說:“不要緊,你去采來後,我把花放在寶瓶裏用水養著,任何人都不得見的,放心好了。”賣花人采來了花,美女把它們裝在寶瓶裏藏在身上往城中去了。此時,賢慧也到了燃燈國,他自言自語:“我沒有供品很不應理,應該找些鮮花供養燃燈佛。”于是他走遍全城的大小花園,從東門出,北門進,四處尋找鮮花,可是一無所得,正失望地往回走時,又與那位美女不期而遇了,以賢慧婆羅門的福德力,美女藏在寶瓶中的青蓮從瓶中露出來了。
賢慧婆羅門見到了開在瓶外的七朵青蓮,很想借此供佛,于是他上前對美女商求道:“我給你五百嘎夏巴涅,能否把青蓮花給我?”美女定神看了看賢慧婆羅門,故意不肯地說:“噢!是你呀?不就是當初不願接納我的那位婆羅門嗎?怎麼?現在想要我手中的花?我當然是不會給你的。”但美女還是忍不住又接著問他:“不過……,您要花到底作什麼?”賢慧說:“別無他意,只是想借花獻佛而已。”美女略微思考了一下說:“給你倒可以,但我不要錢,只是要您發個願∶生生世世讓我作您的妻子。否則,我是不會給您花的.”賢慧聽後很真誠地對她說:“我一生好行布施,…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