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護理喂養,他如海蓮般迅速成長。無論他走到哪裏都有非人爲他鋪地毯,非人、天人散鮮花。長大後他精通了文學、醫術及八種觀察,父親爲他造了春夏秋冬四個宮殿,宮殿上寶蓋幢幡自然出現,很多天女也下凡與他一起戲樂,他盡情享受著這美好的生活。
後來,他對佛法僧叁寶生起了很大的信心,獨自思維:世間的人天福報我已享受夠了,現在該出家,精進修行,斷除生死輪回的一切痛苦。之後,他作了廣大布施,使許多窮人得到安樂,在佛陀教法下出家。出家後,不管到什麼地方,還是很多非人爲他鋪地,爲他舉寶幢,很多天女也跟著他。其他出家人都覺得:這是搞什麼?他自己也是爲此苦惱,便去問世尊這一切該如何對治。世尊告訴他:“你觀想這一切都不必要,它自然會消失。”他依教奉行,果然一切都消失了。他覺得很輕松,更加精進修持,不久斷除了叁界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位。
諸比丘請問:“世尊,寶海童子以何善業得生富貴之家,相貌端嚴,俱身有各種寶飾,生下來身無垢汙,自然顯現宮殿、寶塔、鮮花,所到之處非人天人爲他鋪地散花?以何因緣對叁寶生起信心出家得證羅漢果位?唯願爲說,願樂欲聞。”
世尊告諸比丘:“這都是他前世發願力(Aditthana Bala)。賢劫人壽二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印度鹿野苑有一位施主,富如多聞天子,對叁寶很具信心。他特地建了一座經堂,迎請迦葉佛及其所有的眷屬,供養各種甘美的飲食,請他們沐浴,還將迦葉佛的頭發和指甲造塔供養。他見很多飛鳥在塔上築巢拉撒覺得這樣很不應理,就在塔上再修一層樓並以幡蓋、寶傘裝飾,室內用璎珞等裝飾得非常圓滿。後來,他發願:以此善業,願我生生世世轉生富貴之家,相貌端嚴,俱身有各種寶飾,生下來身無垢汙,自然顯現宮殿、寶塔、鮮花,寶藏任人取之不盡,所到之處非人、天人爲我鋪地散花,然後對叁寶生起信心,並在釋迦佛的教法下出家,獲證羅漢果位。衆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當時的施主就是現在的寶海童子,當時有如此善業及願力,故今生他獲得世間一切圓滿,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證果。”
(28) 寶 喜
——舍自生命 救五商主
爾時世尊從嘎西城出遊到鹿野苑。在鹿野苑森林中有憍陳如等五比丘⑴(Panca Vaggiya Bhikkhu)(阿若憍陳如(Kondanna)、頞鞞(Asajit)、拔提(Bhadrika)、十力迦葉(Dasabala Kasapa)、摩诃拘利(Mahanama Kulika))在苦行,他們遠遠地看見世尊向他們走來時,就共同商定:“沙門果達瑪今天到我們這裏來了,我們一刹那都不應對他恭敬,不得起身迎接禮拜,只是坐在那裏招呼一下“你來了,請坐!”就可以了。因爲原來我們一起苦行,後來,他就不是少欲知足了,每天吃的是飯菜、酥果、芝麻等許多甘美豐盛的食物,還用熱水沐浴,這些行爲很不如法。他今天來是可以,不要對他多作其它的侍奉。”漸漸地世尊已經臨近了,以其內在的威德力,五比丘都不由自主地有的敷座,請佛入座;有的端來溫水,請佛洗足;有的接過袈裟;有的接過手杖、缽盂並熱情地說:“果達瑪,您來了,請入坐!”世尊知道他們都違背了自己內部的誓言,但還是緘默不語。入座後,五比丘直呼世尊的名,直接叫世尊的種姓,語氣態度仍有失恭敬。(師言:在學法的弟子中,對我有信心的會恭稱:法王如意寶(Cinta Mani)、金剛大阿阇黎、大恩上師、勇列吉祥賢等,但那些對我有看法的人則直呼我的名字,這些對我是無利無害的。但按規矩:對傳法、灌頂等六種上師必須要有一個自己最恭敬的稱呼,不能直呼上師之名,否則,果報很大。這在許多經論中有專門的教證。)釋迦牟尼佛對他們說:“你們不應該對我如此稱呼,這樣你們自己將在輪回中恒時受苦,對圓滿一切功德的如來正等覺必須有相應的恭敬稱呼。”聽了世尊的這些話,他們也就直言不諱地說:“以前你和我們一起苦行,你沒有得到聖者的一些功德;現在,從功德和智慧方面好象你也沒有什麼增長,不同的是你求名利、不知足、不少欲,多貪食物,享用熱水沐浴……。”世尊就問五比丘:“現在,我身色金黃,諸根調伏,你們沒有現量見到嗎?”五比丘異口同聲地回答世尊曰:“見到了,見到了。”然後世尊慈祥地對他們講:“我們修行要想得成就,就不能墮入二邊:一是不能過于耽著世間的享受;二是不能使五蘊(Panca Khandha)過于受苦,畢竟是欲界衆生,墮入任何一邊都不易成就。(師言:在一般欲界凡夫修行的過程中,如果世間各方面享受過于優越,則不易生起出離心;如果太苦了,無食充腹、無衣蔽體就不安,身不安則道不
注:⑴ 五比丘:乃釋尊成道後,初轉*輪所度化之五位比丘。
隆,所以大乘論典中講不墮兩邊,應行中道。)遠離二邊,當依現前菩提的中觀道。”五比丘聽了世尊的開示後,態度迥然不同,對佛生起了恭敬心,祈求傳法。于是,我等大師如來正等覺釋迦牟尼佛從此便開始爲他們轉*輪。
此時,世尊與五大比丘共住在鹿野苑附近的森林中,他們把化緣與聽法作了適當的安排:上午兩位比丘留下聽法,叁位比丘去城中化緣,回來與大家共享;下午叁位比丘聽法,兩位去化緣。這樣一起共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世尊爲五比丘傳授四谛法⑵:苦谛⑶(Dukkha Sacca)、集谛⑷(Samudaya Sacca)、滅谛⑸(Nirodha Sacca)、道谛⑹(Magga Sacca)。應知苦而斷集,滅集而修道。(世尊在此作了廣泛的演說,詳見藏文原版)此五大比丘聽受四谛法後,都摧毀了叁界的一切煩惱,獲證阿羅漢的果位。世尊初轉四谛*輪,欲界、色界的人、非人、天人等聽說佛在鹿野苑轉*輪都議論紛紛。此時許多衆生請問:“世尊,此五大比丘以何因緣從輪回的大海中解脫出來,獲得無上菩提之珍寶?唯願爲說,願樂欲聞。”
世尊告曰:“不僅是現在我把這五大比丘從輪回的大海中救脫出來,往昔我也曾用自己的生命把他們從世間的大海中解救出來。”“請問世尊往昔是怎樣把他們從大海裏解救出來的?”世尊曰:“久遠以前,印度鹿野苑由梵施國王執政。當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財富圓滿,無爭無災,佛法興盛,國王也是聲望極高,爲世人所公認。在這個吉祥圓滿的國度裏有位名叫“寶”的大商主,財富圓滿猶如多聞天子。他的妻子生下了一個很莊嚴的孩子。其身色金黃,頭如
寶傘,鼻形妙高等等。商主爲他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因父親特別高興,就
給他取名“寶喜”,用牛奶、酸奶、油餅等上好的營養品喂養著寶喜,他如海
蓮般地迅速長大。年少的寶喜對文理、觀察衣服、珍寶、如意寶(Cinta Mani)、香、藥、大象、駿馬、兵器等八種觀察法都已精通無礙。且具有大慈大悲心,常籍父母之力對貧窮的人作大布施。一次,寶喜的父親生病了,他就采些根、莖、葉等配製成草藥,想方設法地給父親治病。但終因沒有療效,其父親去世了。寶喜用黃、紅、白、藍四種布將屍體裹起,供養了很長時間,盡了子女對父親的孝道後,才把父親的屍體擡到屍陀林去。後來,梵施國王爲寶喜加冕,封他爲大臣。寶喜大臣經常輔助國王處理很多國事,如商業貿易,外交等等。原來,寶喜曾借先父之財富作了大布施也滿了很多衆生的願,可他想:那些財
富都是先父積累的,如果我自己想行布施就應該憑自己的能力才應理;僅借先
注:⑵四谛法: 即指苦、集、滅、道四種正確無誤之真理。此四者真實不虛,故稱四谛。又此四者爲
聖者所知見,故稱四聖谛。
⑶苦谛: 指逼迫身心苦惱之狀態。苦谛即關于生死實是苦之真谛。
⑷集谛: 招集之意。審實一切煩惱惑業,實能招集叁界生死苦果。集谛即關于世間人生諸苦之
生起及起根源之真谛。
⑸滅谛: 即寂滅;審實斷除苦之根本——欲愛,則得苦滅,可入於涅槃之境界。滅谛即關于滅<, BR> 盡苦、集之真谛。
⑹道谛: 能通之義。審實滅苦之道,乃正見、正思維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則可超脫苦、
集二谛,達到寂靜涅槃之境。道谛即關于八正道之真谛。
父之財富來布施,別人會譏笑:“這人沒有一點福報,只借父親的財富來布施,
這是不應理的。”我應該自己積累財富廣作布施。于是他便通告下面的人:現在你們當中生活困難、財資匮乏無錢交稅者,誰願意跟我一起去大海裏取各種珍寶。這個通告發布後,約有五百商人紛紛牽著牦牛、駱駝、驢、騾等滿載著出海的資具,經過大大小小的城、鎮、森林、荒原等抵達大海邊。寶喜大臣用五百嘎夏巴涅包了艘大船,並且安排了五位負責人:一位負責飲食的生活委員;一位負責調解人際爭論矛盾的治罰管理員;一位負責排水清理船艙的衛生員;一位負責全艙財務的管理員;一位負責觀察天氣方位、下錨起錨的巡邏員。當五百位商主見到波濤翻滾的大海時,心驚膽戰怕得都退失了信心。這時,寶喜大臣叫巡邏員如理如實地把去大海的利益功德介紹給各位商主們聽。于是巡邏員高聲地對他們說:“南瞻部洲的商主們,這次出海遠航能取到如珍珠、藍寶石、海螺、寶石、珊瑚、金銀石藏、冰珠石(帶在身上能製止各種傳染病、瘟疫)、紅寶石、右旋海螺等各種珍寶,你…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