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业经》▪P20

  ..续本文上一页等护理喂养,他如海莲般迅速成长。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有非人为他铺地毯,非人、天人散鲜花。长大后他精通了文学、医术及八种观察,父亲为他造了春夏秋冬四个宫殿,宫殿上宝盖幢幡自然出现,很多天女也下凡与他一起戏乐,他尽情享受着这美好的生活。

   后来,他对佛法僧三宝生起了很大的信心,独自思维:世间的人天福报我已享受够了,现在该出家,精进修行,断除生死轮回的一切痛苦。之后,他作了广大布施,使许多穷人得到安乐,在佛陀教法下出家。出家后,不管到什么地方,还是很多非人为他铺地,为他举宝幢,很多天女也跟着他。其他出家人都觉得:这是搞什么?他自己也是为此苦恼,便去问世尊这一切该如何对治。世尊告诉他:“你观想这一切都不必要,它自然会消失。”他依教奉行,果然一切都消失了。他觉得很轻松,更加精进修持,不久断除了三界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位。

   诸比丘请问:“世尊,宝海童子以何善业得生富贵之家,相貌端严,俱身有各种宝饰,生下来身无垢污,自然显现宫殿、宝塔、鲜花,所到之处非人天人为他铺地散花?以何因缘对三宝生起信心出家得证罗汉果位?唯愿为说,愿乐欲闻。”

   世尊告诸比丘:“这都是他前世发愿力(Aditthana Bala)。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印度鹿野苑有一位施主,富如多闻天子,对三宝很具信心。他特地建了一座经堂,迎请迦叶佛及其所有的眷属,供养各种甘美的饮食,请他们沐浴,还将迦叶佛的头发和指甲造塔供养。他见很多飞鸟在塔上筑巢拉撒觉得这样很不应理,就在塔上再修一层楼并以幡盖、宝伞装饰,室内用璎珞等装饰得非常圆满。后来,他发愿:以此善业,愿我生生世世转生富贵之家,相貌端严,俱身有各种宝饰,生下来身无垢污,自然显现宫殿、宝塔、鲜花,宝藏任人取之不尽,所到之处非人、天人为我铺地散花,然后对三宝生起信心,并在释迦佛的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众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施主就是现在的宝海童子,当时有如此善业及愿力,故今生他获得世间一切圆满,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证果。”

   (28) 宝 喜

   ——舍自生命 救五商主

  尔时世尊从嘎西城出游到鹿野苑。在鹿野苑森林中有憍陈如等五比丘⑴(Panca Vaggiya Bhikkhu)(阿若憍陈如(Kondanna)、頞鞞(Asajit)、拔提(Bhadrika)、十力迦叶(Dasabala Kasapa)、摩诃拘利(Mahanama Kulika))在苦行,他们远远地看见世尊向他们走来时,就共同商定:“沙门果达玛今天到我们这里来了,我们一刹那都不应对他恭敬,不得起身迎接礼拜,只是坐在那里招呼一下“你来了,请坐!”就可以了。因为原来我们一起苦行,后来,他就不是少欲知足了,每天吃的是饭菜、酥果、芝麻等许多甘美丰盛的食物,还用热水沐浴,这些行为很不如法。他今天来是可以,不要对他多作其它的侍奉。”渐渐地世尊已经临近了,以其内在的威德力,五比丘都不由自主地有的敷座,请佛入座;有的端来温水,请佛洗足;有的接过袈裟;有的接过手杖、钵盂并热情地说:“果达玛,您来了,请入坐!”世尊知道他们都违背了自己内部的誓言,但还是缄默不语。入座后,五比丘直呼世尊的名,直接叫世尊的种姓,语气态度仍有失恭敬。(师言:在学法的弟子中,对我有信心的会恭称:法王如意宝(Cinta Mani)、金刚大阿阇黎、大恩上师、勇列吉祥贤等,但那些对我有看法的人则直呼我的名字,这些对我是无利无害的。但按规矩:对传法、灌顶等六种上师必须要有一个自己最恭敬的称呼,不能直呼上师之名,否则,果报很大。这在许多经论中有专门的教证。)释迦牟尼佛对他们说:“你们不应该对我如此称呼,这样你们自己将在轮回中恒时受苦,对圆满一切功德的如来正等觉必须有相应的恭敬称呼。”听了世尊的这些话,他们也就直言不讳地说:“以前你和我们一起苦行,你没有得到圣者的一些功德;现在,从功德和智慧方面好象你也没有什么增长,不同的是你求名利、不知足、不少欲,多贪食物,享用热水沐浴……。”世尊就问五比丘:“现在,我身色金黄,诸根调伏,你们没有现量见到吗?”五比丘异口同声地回答世尊曰:“见到了,见到了。”然后世尊慈祥地对他们讲:“我们修行要想得成就,就不能堕入二边:一是不能过于耽著世间的享受;二是不能使五蕴(Panca Khandha)过于受苦,毕竟是欲界众生,堕入任何一边都不易成就。(师言:在一般欲界凡夫修行的过程中,如果世间各方面享受过于优越,则不易生起出离心;如果太苦了,无食充腹、无衣蔽体就不安,身不安则道不

  

  注:⑴ 五比丘:乃释尊成道后,初转*轮所度化之五位比丘。

  隆,所以大乘论典中讲不堕两边,应行中道。)远离二边,当依现前菩提的中观道。”五比丘听了世尊的开示后,态度迥然不同,对佛生起了恭敬心,祈求传法。于是,我等大师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从此便开始为他们转*轮。

   此时,世尊与五大比丘共住在鹿野苑附近的森林中,他们把化缘与听法作了适当的安排:上午两位比丘留下听法,三位比丘去城中化缘,回来与大家共享;下午三位比丘听法,两位去化缘。这样一起共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世尊为五比丘传授四谛法⑵:苦谛⑶(Dukkha Sacca)、集谛⑷(Samudaya Sacca)、灭谛⑸(Nirodha Sacca)、道谛⑹(Magga Sacca)。应知苦而断集,灭集而修道。(世尊在此作了广泛的演说,详见藏文原版)此五大比丘听受四谛法后,都摧毁了三界的一切烦恼,获证阿罗汉的果位。世尊初转四谛*轮,欲界、色界的人、非人、天人等听说佛在鹿野苑转*轮都议论纷纷。此时许多众生请问:“世尊,此五大比丘以何因缘从轮回的大海中解脱出来,获得无上菩提之珍宝?唯愿为说,愿乐欲闻。”

  世尊告曰:“不仅是现在我把这五大比丘从轮回的大海中救脱出来,往昔我也曾用自己的生命把他们从世间的大海中解救出来。”“请问世尊往昔是怎样把他们从大海里解救出来的?”世尊曰:“久远以前,印度鹿野苑由梵施国王执政。当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财富圆满,无争无灾,佛法兴盛,国王也是声望极高,为世人所公认。在这个吉祥圆满的国度里有位名叫“宝”的大商主,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他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很庄严的孩子。其身色金黄,头如

  宝伞,鼻形妙高等等。商主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因父亲特别高兴,就

  给他取名“宝喜”,用牛奶、酸奶、油饼等上好的营养品喂养着宝喜,他如海

  莲般地迅速长大。年少的宝喜对文理、观察衣服、珍宝、如意宝(Cinta Mani)、香、药、大象、骏马、兵器等八种观察法都已精通无碍。且具有大慈大悲心,常籍父母之力对贫穷的人作大布施。一次,宝喜的父亲生病了,他就采些根、茎、叶等配制成草药,想方设法地给父亲治病。但终因没有疗效,其父亲去世了。宝喜用黄、红、白、蓝四种布将尸体裹起,供养了很长时间,尽了子女对父亲的孝道后,才把父亲的尸体抬到尸陀林去。后来,梵施国王为宝喜加冕,封他为大臣。宝喜大臣经常辅助国王处理很多国事,如商业贸易,外交等等。原来,宝喜曾借先父之财富作了大布施也满了很多众生的愿,可他想:那些财

  富都是先父积累的,如果我自己想行布施就应该凭自己的能力才应理;仅借先

  

  注:⑵四谛法: 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又此四者为

   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

   ⑶苦谛: 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

   ⑷集谛: 招集之意。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

   生起及起根源之真谛。

   ⑸灭谛: 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於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 BR> 尽苦、集之真谛。

   ⑹道谛: 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维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

   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

  父之财富来布施,别人会讥笑:“这人没有一点福报,只借父亲的财富来布施,

  这是不应理的。”我应该自己积累财富广作布施。于是他便通告下面的人:现在你们当中生活困难、财资匮乏无钱交税者,谁愿意跟我一起去大海里取各种珍宝。这个通告发布后,约有五百商人纷纷牵着牦牛、骆驼、驴、骡等满载着出海的资具,经过大大小小的城、镇、森林、荒原等抵达大海边。宝喜大臣用五百嘎夏巴涅包了艘大船,并且安排了五位负责人:一位负责饮食的生活委员;一位负责调解人际争论矛盾的治罚管理员;一位负责排水清理船舱的卫生员;一位负责全舱财务的管理员;一位负责观察天气方位、下锚起锚的巡逻员。当五百位商主见到波涛翻滚的大海时,心惊胆战怕得都退失了信心。这时,宝喜大臣叫巡逻员如理如实地把去大海的利益功德介绍给各位商主们听。于是巡逻员高声地对他们说:“南瞻部洲的商主们,这次出海远航能取到如珍珠、蓝宝石、海螺、宝石、珊瑚、金银石藏、冰珠石(带在身上能制止各种传染病、瘟疫)、红宝石、右旋海螺等各种珍宝,你…

《《百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 [藏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