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業經》▪P43

  ..續本文上一頁孩子們,有的打他耳光,有的用拳頭,有的扔牛糞、石頭、木棒等打擊他,一邊追打,一邊叫“魔鬼來了”,他遭受了很大的痛苦,心裏很煩惱:不知自己以前造了什麼惡業,今生是這麼苦上加苦?在人多的地方呆不下去了,若去比較僻靜的公園裏可能會好過一些。他以在鬧市中的遭遇,白日不敢出來見人,等到太陽落山後,再悄悄溜出來,找一點遊人扔下的少許食物,僅僅是維持生命不致餓死而已。因他是位最後有者,所以在業未消盡成正果前是不會死的。

  釋迦牟尼佛具有二種智慧、四無畏⑴(Cattari Vesa Rajjani)、十八不共法⑵等無量功德,並恒時以大悲心觀照著一切衆生的苦樂,即便是大海離開波浪,佛陀對衆生的悲心刹那也不會離開的。

  此時,佛陀觀知此醜陋者被調化的因緣已成熟,就幻變出一個更加醜陋的孩子,兜裏裝一些飲食去了醜陋者所在的公園。那個醜陋者見到佛陀幻化的醜陋者,非常害怕,轉身就跑,佛陀馬上加持他不能跑,再加持他回頭看看自己。他就停住回頭看看,一看這是個其醜無比的人,不堪目睹。心想:應該去問他究竟是什麼人?便想靠近他。醜陋者往幻變的醜陋者走去時,幻變的醜陋者就向後跑,醜陋者就喊:“朋友,你不要跑,你要跑到哪裏去?爲什麼跑?”“因我長相太醜陋了,不管到哪裏,都有人用拳頭捶,用手煽耳光,用牛糞石頭擊打我,邊打邊罵我“魔鬼”,所以,一見人我就非常害怕,就趕快逃跑。”“你不用怕,我也是如此受人打罵的醜陋者,就是因此而躲到這個寂靜的公園來的,免得受衆人的打罵,所以,你不要怕,我們倆一起去找些吃的吧!”幻變的醜陋者就慢慢地走過來:“那可以,我們就在一起吧。”說著,就從兜裏掏出食物分給他,倆人共同分享。醜陋者飽餐一頓,心裏非常高興,覺得他們倆人共同生活非常愉悅,就對幻變者生起了歡喜心,在他生歡喜心的刹那,世尊就現出他本來所具有的叁十二相的莊嚴金色身相。醜陋者見到這莊嚴相好,頓時生起了無比的信心和歡喜心,其快樂非十二年的禅悅所能比。他在佛前恭敬頂禮,世尊爲他傳了相應的法,他當下獲得了預流果位。他心想:如果我的身相不是這麼醜陋的話,我願在釋迦佛陀的教法下出家受淨戒,遠離一切生死輪回的大海;只可惜,我身相如此醜陋,因緣不具足。就在他發心出家的刹那,他的醜相變成了妙相,他立即在佛前叁次祈求:“世尊若慈悲開許,我願在世尊的教法下出家受淨梵戒。”世尊以“善來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詞馬上給他受了比丘戒,還傳他一些法要,這個醜陋的孩子依法要精進修持,不久就滅盡了叁界輪回的煩惱,獲證了羅漢果位。在他的境界中:黃金與牛糞等同,手掌與虛空無別。諸天贊歎他的功德。(師言:這位醜陋者發心出家的刹那,醜相變成了妙相,一方面是他前世的願力,另一方面是出家的功德力所感。出家的功德能遣除內心的煩惱,並得安樂,, 遣除其它各種違緣,身心無挂礙,這都是出家的功德所致。居士們若在自己因緣成熟時,一定要抓住出家的時機,不要再象世俗人一樣,明知人身難得,惡業易造,還因爲不必要的牽挂而失去了生生世世難得的機緣。尤其是老年人,以前的幾十年中經多見廣,曆盡滄桑,被迫地和自願地造了很多惡業,若再不發心出離叁界輪回的家,忏悔自己的業障,以後有沒有機會很難說,自己應該靜下來好好地思維一下自己的人生旅途,作出一個最究竟的選擇!甚至有些高僧大德也認爲:即便只是穿上僧衣,加持也

  很大,造惡業時有個羞恥心,一般也不會造太多的惡業,更何況真心地出家。

  

  注:⑴ 四無畏: 佛與菩薩說法時具有四種無所懼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穩。佛之四無所畏即是一、

   諸法現等覺無畏,二、一切漏盡智無畏,叁、障法不虛決定授記無畏,四、爲

   證一切具足出道如性無畏

   ⑵ 十八不共法:十八種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聲聞、緣覺。唯佛與菩薩特有之十八種功德。即:

   ⑴諸佛身無失⑵諸佛口無失⑶諸佛念無失⑷諸佛無異想⑸諸佛無不定心⑹諸佛

   無不知已舍心⑺諸佛欲無減⑻諸佛精進無減⑼諸佛念無減⑽諸佛慧無減⑾諸佛

   解脫無減⑿諸佛解脫知見無減⒀諸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⒁諸佛一切口業隨智慧

   行⒂諸佛一切意業隨智慧行(16)諸佛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礙⒄諸佛智慧知

   見未來世無閡無礙⒅諸佛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礙。

  若出家後,遇到一些違緣時,千萬不要生後悔心,這樣會摧毀自己的善根;但造惡業時,一定要生個後悔心來摧毀那些不善根。出家後遇到違緣很好,一方面對世間的厭離心會增上,另一方面會促使自己好好祈禱上師叁寶,忏除往昔的業緣。千萬不要追憶往事,留戀世間,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放下來!若對出家生起後悔心,會摧毀自己出家的功德。已經出家了,無論如何也要作好一位出家人,“好馬不吃回頭草”,更何況是人呢?既然已經選擇了,就應該有決心走下去。希望大家觀察自相續,要與出世間法相應,不要用世間法來熏習自己,時時處處要愛護自己!)(譯者:經中贊佛及羅漢的境界及功德多是相同,有人覺得沒意義和必要,不能這麼認爲。因爲經有兩種,一種是佛陀親口宣說的經,一種是佛陀開許迦葉尊者結集的經。《百業經》是結集的經,經中多贊歎佛陀及羅漢的功德,免得直接稱呼,此是以贊歎來代替了稱呼。)

   時諸比丘請問:“世尊,醜陋者以何因緣生富裕家,卻因具有十八醜相被驅出家門,後又遇佛,對佛生歡喜心得以出家獲證羅漢果?請爲吾等宣說前後的因緣。”世尊告諸比丘:“這是他兩世因緣和合成熟故。一是很早以前,無佛出世,只有獨覺(Pacceka Buddha)應世,當時,有一位施主簡直是個守財奴,不說上供下施,連自己也舍不得享用。一次,獨覺化緣經過他家門,他先是供養了一些飲食,供畢他馬上又生了後悔心:這個光頭沙門,供養他還不如給作工的吃了好。又去把飲食從獨覺缽裏搶了回來,(譯者:現在有些人也象這位吝啬的施主一樣,首先不作觀察,自願供養了寺院或活佛,供畢又生後悔心,財也布施了,後悔心也摧毀了布施的功德,很可惜!)並以各種醜陋的身相對獨覺謾罵,趕獨覺走開。獨覺知道他這樣作造了很大的惡業,很想救度他,馬上示現神變:飛在空中、閃電、打雷、下冰雹等,因凡夫對神變有很大的信心,看到這些,施主馬上祈求:“大尊者,是我錯了,請您下來,慈悲慈悲我們這些沈溺在輪回中的衆生吧!”尊者見他已生後悔心就下來了。他又重新恭敬供養獨覺供畢他發願:以此供養之功德,願我生生世世生富裕家,能在比獨覺更殊勝的聖者前,令佛生歡喜心,得到阿羅漢果位,願這次所造的惡業不要成熟,一旦成熟,願在我發心出家的刹那能全部消盡。諸比丘,當時的吝啬施主就是現在的醜陋者。因他以各種醜相來咒罵獨覺,故今生具十八種醜相,他因趕獨覺走之過,故今生從小就被驅出家門。後來,生起後悔心再對獨覺供養發願,以此功德故今生在富裕家,以願力故,他刹那間醜相變爲妙相,得出家證羅漢果。二是在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他一生中出家,在臨終前發願:雖然我在迦葉佛的教法下一生出家,沒有得到什麼境界,願我在釋迦世尊的教法下,令佛歡喜得出家,滅盡叁界輪回的煩惱,證得阿羅漢果。這兩個因緣和合成熟故,他今生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證果。因緣如是也。”

  

  

   (61) 安甯太子

   ——兩世極刑 得佛救度

   一時,佛在舍衛城。時舍衛城由勝光國王掌管,鹿野苑由梵施國王執政。兩國因一些矛盾交兵作戰,雙方傷亡甚爲慘重。兩國關系日趨惡化。

   一次,梵施國王統領車、馬、象、步四大軍隊往舍衛城進兵,在康丹河邊安營紮寨。勝光國王聞訊,馬上率領精兵前往迎敵(康丹河是恒河的一個支流,亦屬恒河流域)。雙方勢力相當,難分勝負,一直僵持不下。與此同時,梵施國王的王妃生下了一個非常端莊的女孩,王宮上下鼓樂齊鳴慶賀王女的降生。勝光國王得知此事,暗想:與梵施國王交戰這麼久,前景不甚樂觀,敵我雙方皆進退兩難,倒不如借與此女和親來緩解兩國關系。如是決定後,他就派特使到梵施國王前去求婚,祈求梵施國王將剛生下的王女許配給勝光國王作王妃。梵施國王知道了勝光國王的心意後也非常高興。心想:兩國一直作戰至今,敵我皆損失慘重,今聯婚不戰而和,正合我意。便告訴來使,願與勝光國王和親。從此兩國化幹戈爲玉帛,成爲友好聯邦。梵施國王爲王女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取名時,因她的降生平息了戰爭,舉國始得安甯,故取名爲“安甯母”,以牛奶、酸奶、油餅等喂養長大。因梵施國王欲壑難填,不久王妃又生下一個男孩,他的相貌也非常莊嚴,他們就爲他取名爲“安甯”,也用牛奶、酸奶、油餅等喂養他,他如海中蓮花一般很快長大了。長大後,姐弟倆親密無間,好象一刹那也不願離開。

   因安甯母已經長大,勝光國王准備將她迎娶回國。就專門派人請求梵施國王。梵施國王說:“既然勝光國王已有此心意,那就選吉日舉辦婚禮吧。”(師言:藏地婚嫁多選六月四日,大家認爲佛轉*輪的日子是最吉祥的日子…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 [藏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