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業經》▪P51

  ..續本文上一頁:“希有!真希有!七歲的小沙彌竟獲證羅漢果位。”世尊聽此贊言,爲使衆生能生起厭離心,便告衆等:“你們大家還記得曾在祗陀園講經時,有一只絢麗的孔雀飛落在我的面前聽我傳法嗎?”“噢!記得,當時我們都看見了。”世尊曰:“當時,對它傳法畢,它對我生起了歡喜心,盤旋而去,在途中不幸被巨大鹞鷹撲食身亡,它憑著對我生歡喜心之善根而馬上轉生到王舍城的商主家後,對叁寶生信心,出家在我教法下,七歲便獲證了羅漢果。”(譯者:由此看來:臨命終時對佛法生歡喜心是何等的重要!其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若自己有福報,在臨終時能有大德高僧、具德上師能如理如法地諷誦等爲上善,若沒有僧即便是把佛像放在眼前,在信喜心中去世也很好。最可憐的是現在末法時代五濁惡世的衆生,臨終時不說能讓亡人觀佛像增善業,反而殺生飲酒作祀,倒增惡業,本身活著已經造了不少罪業,臨終時後人又更增罪業,真是《地藏經》中所講的那樣,“……閻浮衆生如履泥塗,負于重石,漸困漸重……但結罪緣,轉增深重……,殃累亡人晚生善處……。”真是“系生死獄苦有情”可憐極了!)

   時諸比丘請問:“世尊,他以何業轉生孔雀?又以何業得到人身,在佛教下令佛歡喜,年僅七歲出家獲證羅漢果?祈請爲吾等宣說。”

   世尊告曰:“諸比丘,很早以前,鹿野苑有位梵施國王,聖勝城有位布德哈國王,兩國有間隙,兵戈相加,殘殺了很多人。後來,布德哈國王率四大軍隊向梵施國王再次挑戰,梵施國王也是挑選精兵強將英勇迎戰,雙方作戰很久,布德哈國王最終戰勝了。梵施國王的殘兵敗將們死的死,逃的逃,只剩國王孤身一人騎馬逃到森林中去了。因作戰很久,他精疲力竭,森林中寂靜無人,便卸下盔甲,乏力地倚樹准備小憩。剛坐下來,卻看見在離他不遠的地方有一群孔雀,其中一只絢麗的孔雀,周圍有許多母孔雀圍著它嬉戲,它們共享著怡人的生活,此時,國王對孔雀很羨慕:這孔雀的生活是多麼惬意,它們自由安閑地享受著天倫之樂,無爭無害,而我呢?身爲國王,見不到王妃,又折了兵馬,觸景生情,真讓我思緒萬千,難以平靜……。當時無佛出世,唯有獨覺應世。這林中靜修的獨覺爲了度化他,故意大聲咳嗽一聲,給這位沒有防備的國王下了一跳,以爲又是敵方兵臨了,正欲起身逃命,一看是靜坐的獨覺,頓時生起了很大的歡喜心,覺得:能在這麼殊勝的地方苦行,肯定是位大尊者。國王立即將馬尾上帶的僅有的一些幹糧供養了獨覺。(因當時的規矩是國王無論去圍獵還是去疆場,都備好幹糧拴在馬尾巴上。)

  獨覺也接受了他的供養,並用神變把他高高地托在空中,使他遠離了畏敵的驚恐,心裏得到了自在。這時,他在獨覺前發願:願我生生世世變成孔雀,將來在比獨覺更殊勝的如來前,令如來生歡喜心,在其教法下,滅盡煩惱獲證阿羅漢果位。諸比丘,你們是怎樣想的?當時的梵施國王就是這只孔雀。以其發願力成熟故,先多世中轉生孔雀,再轉人身,在我教法下令我歡喜,速證羅漢果位。”(譯者:由此可知:發願很重要,現在條件稍好些的出家人,千萬不要貪圖某些有漏輪回之因的快樂,而發願作什麼什麼人。無論在任何環境,都要發一個出離輪回的殊勝願。心易動如高山流水或峽谷湍流,所以,我們平時還是多作些各種各樣高低貴賤身臨其境的觀想,然後,把自心對人天之樂真正地看清楚是否恒時究竟?生起一個真正的出離心,才不至于發錯願。)

   (73) 哥瑪達鳥

   ——惡口罵僧 累世受報

   一時,佛在舍衛城,檀香山上有一只哥瑪達鳥臨近壽終。

  如來正等覺具有二種智慧(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遍知一切,每時每刻都在觀照著衆生的苦樂,即便是大海離開波浪,佛陀對衆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會離開。

  此時,釋迦世尊觀知哥瑪達鳥該授記了,依靠它可以度化無數衆生。故佛于舍衛城刹那間來到了檀香山,在離它不遠的地方顯示神變,顯現出五百只紮夏鳥恭敬右繞佛陀,它也對佛陀生起了歡喜心,也想去轉繞佛陀,但還沒來得及去轉繞,在歡喜心中,它就去世轉升天界。升天後,他觀知是蒙佛之恩德而升天,即來佛前恭敬供養,祈求傳法,世尊給它傳了相應的法,他得到了聖果,才返回天界。這時,世尊把哥瑪達鳥的屍體拿到諸比丘前,爲了讓衆等生起厭離心,便告訴舍利子:“你觀一下它前世的因緣是什麼?爲何變成鳥?”舍利子遵命,馬上以聲聞智慧入了最高境界的定來觀察,結果是:它的前一世、二世乃至聲聞眼無法觀察到生生世世一直是只鳥,卻觀不到是以何業轉生爲鳥。舍利子出定,在佛前恭敬頂禮合掌祈求:“世尊,弟子盡力也沒觀察到它的業緣,唯世尊具大智慧遍知一切,故祈請世尊爲觀,並宣說其前後因緣。”

   世尊告曰:“諸比丘,這只鳥是前世造了惡業而得此報的。在很早以前,有一位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見義如來出世,在其教法下,有一僧團的管家四處化了很多緣,有很多僧衆看不慣,勸他不要再到處去化緣,這樣沒有很大的意義。當時,管家生了大嗔恨心,憤然惡口相罵:“你們這些出家人,天天象哥瑪達鳥一樣,只會喳喳喳地說一些費話,什麼事情都不考慮,簡直不象比丘。”後來,他慢慢又生起了後悔心,勵力忏悔前衍,到臨終時發願:願我對僧衆粗語的惡業不要成熟,願我將來在象見義如來一樣的如來前,令佛生歡喜心。當時的這位管家即這只哥瑪達鳥的前世,自見義如來出世一直至我的教法下,他都在傍生界。今對我生歡喜心故,死後立即升天了。升天後,又在我前求法獲證聖果後,返回天界。今我與見義如來功德、智慧、事業、力量相等無別,故他在我教法下,對我生歡喜心。”世尊如是宣說竟。諸比丘聽了此鳥的前後因緣,都生起了厭離心,世尊見彼等已堪爲法器,便傳了相應的法,使很多谛聽者滅盡煩惱,獲證了羅漢果位。

   (74) 聖身父子

   ——害怕被殺 出家證果

  

   一時,佛在舍衛城,城中有一著名施主,富如多聞天子,他與妻子共同生活,後來生下一個很莊嚴的孩子:身色金黃,面如滿月目如蓮,手臂修長過于膝等等種種妙相,取名時,因父名聖身,故將孩子命名妙身。聖身夫婦用牛奶、酸奶、油餅等精心喂養著妙身,妙身如海蓮般迅速地成長著,稍大便學習文字曆算、婆羅門行爲等十八種學問,通達無礙,並通達了辯論的許多經典。後來,他父親准備作一次大的上供下施,當時,聖身也知道沙門果達瑪已出世,他覺得:世尊是能仁遍知,悉知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事情,所作一切皆如理如法,爲了這次供施的圓滿,理應請問釋迦世尊。他便乘著馬車前往舍衛城,途中能乘則乘,不能乘則徒步行走,到了佛前恭敬頂禮,謹于佛前請問:“世尊,我准備作一次較大的上供下施,有五百牦牛、五百犀牛,還有很多小牛、山羊、綿羊等全部圍好了,另外准備了很多飲食,准備迎請僧衆及婆羅門(Brahmin)受供,爲了圓滿上供下施,請世尊抉擇我該怎樣辦才爲上策。”世尊爲他傳了供施方面的究竟法要,他立即摧毀了薩迦耶見(Sakya Ditthi)得到了預流果位(Sotapanna Phala)。回去後,孩子問他:“今天我們對婆羅門作什麼供養布施(Dana)?”他說:“先不要說婆羅門,應該先供佛及僧,再供婆羅門。”孩子便依父言奉行。他們父子同去佛前,恭敬祈請佛陀去他們家應供,世尊默許了。他便把所准備的牛羊全部都放了,對它們說:“野外有清淨甘甜的水,清涼和煦的風,碧綠廣袤的草原,任你自由自在地去生活。”放了這些牲畜,晚上便作了很多飲食,次日親自迎請佛陀及僧衆光臨他家裏應供。佛陀及僧衆著衣托缽到聖身家依次敷座而坐,聖身父子親手供養了佛陀及僧衆甘美的飲食,供善畢,又供養了僧衣(Kasaya)給各位僧衆,供世尊一件無上妙衣。一切圓滿後,世尊爲他們宣說了相應法,並贊歎了正法的功德,之後,返回經堂了。

   昨天特意來接受布施的幾位婆羅門見牦牛全放了,生起了很大的嗔恨心,極爲不滿地問:“爲什麼布施給我們的牦牛和財富反供養了沙門果達瑪?這是爲什麼?”聖身婆羅門聽到這些,知道這些婆羅門對他生了嗔恨心,馬上去跟他們解釋:“你們爲何對世尊這樣不滿?他對你們作了什麼不應理的事?我們還可以照樣布施你們其它財富。”這些婆羅門還是很生氣,因爲對他們皈依佛門很不滿,並蓄謀著殺害婆羅門父子。聖身父子知道後非常擔憂,後來只好決定去祗陀園,在世尊前恭敬頂禮,講清了事情的原委。並祈求道:“我們現在已舍棄了世俗間的一切事情,凡夫人在世間生活很難滿足別人的願,我們來到這裏,想在世尊教法下出家,受持比丘戒,行持梵淨行(Brahmacari),祈請世尊慈悲開許。”世尊以“善來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詞爲他們傳授比丘戒,又傳一些教言,他們父子依教修持後,滅盡了叁界煩惱,獲證了羅漢果位。時諸比丘贊歎道:“世尊,聖身父子最初因害怕被殺而來祗陀園,現在,卻證得了阿羅漢果位。善哉!(Sadhu)善哉!(Sadhu)”

   世尊告曰:“不僅是今世,以前他們倆也是在被害時,對世間法生起了厭離心而出了家。其中因緣吾爲汝等演說:在賢劫人壽兩萬歲時,如來正等覺人天導師迦葉佛出世,有一婆羅門常常作上供下施,無意間與另一位婆羅門發生了沖突,這婆羅門人多勢衆,准備殺害那一位婆羅門。他知道後,把自己所有的俗家事務舍棄,帶著兒子到佛前出了家。臨終時他發願:我們在迦葉佛教法下一生出家,雖沒得到什…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 [藏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