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業經》▪P54

  ..續本文上一頁護持(Dharmapala),可能不會有我們現在的佛法。因當時四大天王和帝釋天對佛法作了保護,方使佛法得以保存至今。佛法住世已二千五百多年,將來仍存在,所以護法很重要。)你們能不能護持?此時,四大天王和帝釋天忍不住紛紛起身,合掌發誓(Adhitthana):“世尊,我們一定會竭力保護佛的教法。”東南西北的四大天王發誓護持各方的佛法,遣除各方的違緣;帝釋天誓護十方。(師言:以人壽來算,佛法住世二千多年。對四天王、帝釋天來說,自發誓護法起現今大概只有叁、四天。當時他們發誓護法,現在仍然護持,所以我們以後祈禱四大天王等好好保護佛法。四大天王,甯瑪巴(Nyingmapa)白玉派(Palyul)的七十五尊護法神中就有四大天王,嘎舉派(Kagyur)的護法神祈禱文中也有四大天王,黃教格魯派(Gelugpa)在拉薩的寺院嘎單寺、哲蚌寺(Drepung)等很多寺院剛近門就能看到四大天王的唐卡(Thangka)(布畫像)挂在牆壁上,漢地許多寺院的第一層殿裏都有四大天王。帝釋天曾發誓作護法,此亦少爲人知。藏族的戒律方面是有記載的。藏族雖沒塑像,但很多寺院的門口都有四大天王的畫像(唐卡)。馬爾康一帶的寺院門口兩邊均挂四大天王之像。我們也應好好感謝四大天王,不然,如果不是他們發願護法,現在就沒有佛法了。當時的比丘僧衆早把佛教法時期結束了。但因當時四天王和帝釋天發願的緣故,現在佛法還在。)四天王和帝釋天在佛前恭敬頂禮返回天界。(師言:很多護法神和天人對佛法的保護很重要,不然,全靠人來保護沒有這個能力,但如沒有把傳承交給人的話,則天人沒有弘揚佛法于人間的能力,他們只有保護的能力。故爲了弘揚,必須把傳承交給人,爲了保護必須交給護法神。所以,大圓滿的法全是這樣的,傳承是一代一代的,同時也把佛法交給護法神。)當時,世尊把教法交給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時,諸比丘白言:“善哉!(Sadhu)善哉!(Sadhu)世尊已把佛法交付迦葉尊者,並授記阿難尊者爲多聞第一。”釋迦牟尼佛說:“不僅是現在把佛法交給他們,以前,我作國王時也是把軍隊交給迦葉尊者,把國庫和太子交給阿難尊者,請他們保護我的國家,其中因緣汝等當谛聽。很早以前,有一“木特勒”城市,由大天國王掌管。他的王妃懷孕九個月後生下一個很莊嚴的太子。他們爲太子的誕生舉行了隆重的賀生儀式,並取了適合種姓的名字,用牛奶、酸奶精心喂養著。後來,國王重病,以各種莖、根、葉、果等藥來治療都無效。國王想:自己病重在身,怕是難以痊愈,如果現在去世了,太子尚幼,不能親政,若爲奸臣左右,定將禍國殃民,我死後應由誰來輔佑太子呢?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嘎沃、涅嗄沃二位大臣。這兩位重臣不僅智慧很高,而且人格穩重非常善良,作事即高瞻遠矚又小心謹慎,應是輔政的最好人選。他立即宣二位大臣進宮商議要事,告訴他們:“我一病不起,想已不久于人世,朕把四大軍隊、國庫及太子全托付給你們二位重聊,望好好輔佑太子,護持國政!”二位大臣遵從王命,立太子爲王,輔佑國政,老國王不久就駕崩了。二大臣皆盡忠保國,盡力效命。等小國王長大後,便把軍權、國政大權全交給了他。諸比丘,當時的大天國王就是現在行持菩提的我,當時的二位大臣就是現在的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當時的小太子就是現在的草衣羅漢。當時我也是把軍隊、國庫、太子托付給他們來護持我的國家,現在我也是把佛法交給他們繼續弘揚。另外,迦葉尊者以前也發願,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他接佛的傳承,代代相傳。阿難尊者以前也發過願,發願在釋迦牟尼佛教下爲多聞第一。那是在賢劫人壽兩萬歲,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有一位比丘,他在迦葉佛教下,依止了一位多聞第一的堪布,出家持淨戒,臨死時發願:我在迦葉佛教下一生出家,雖然沒有獲得任何境界,願我在釋迦牟尼佛教下,令佛歡喜,滅盡叁界煩惱,獲得阿羅漢果位,並象我的堪布一樣,願我在釋迦牟尼佛教下多聞第一。當時發願的比丘就是現在的阿難尊者。以他當時發願的緣故,今在我教下,令我歡喜,出家滅盡煩惱,獲證阿羅漢果位,並且在我教下成爲多聞第一。迦葉尊者在迦葉佛出世時,在佛教法下出家,他的堪布在迦葉佛教法下是頭陀第一。他一生出家也于臨死時發願:我雖在迦葉佛教法下一生出家,但沒有得到任何境界,願我在釋迦佛教下,令佛歡喜,出家,滅盡煩惱,得到阿羅漢果位,象我的堪布那樣成爲頭陀第一,並且在釋迦牟尼佛示現涅槃時,我能持佛微妙法代代傳下去。他發此殊勝願後,就去逝了。後投胎到印度鹿野苑一大臣家中。長大後,成爲當時的直指國王的大臣。當時迦葉佛示現無余涅槃,直指國王作了遺塔,方圓一由旬。國王把建遺塔的整個工程交給他負責。大臣把遺塔圓滿造成後,國王請迦葉佛教下的所有比丘們來,舉行儀式開法會。因當時迦葉佛圓寂七天後,生死自在的聖者們全已趨入涅槃很多凡夫僧都已還俗(Uppabbajita),(譯者:各位以後遇到什麼動亂會不會道心不動?)故到處已請不到一位僧人來供養。國王詢問大臣:“現在爲何沒有僧人?”大臣回禀:“國王,佛已涅槃生死自在的聖者也趨入涅槃,凡夫僧全已還俗(Uppabbajita)。”(師言:可能象當時解放時期一樣,很多高僧大德到外國去了,藏地的凡夫僧,有的國家強迫還俗(Uppabbajita),有的自願還俗(Uppabbajita),藏地幾乎是沒有出家人。少數人雖然內心持清淨戒,但外面也不敢穿僧衣。漢地也有這樣吧,但願不要在我們時代使佛法遭到大違緣,不然我們這麼多人中,有些遇到大變化時,肯定境界不是很圓滿的,到時可能會轉變的很多。)當時沒有找到一個僧人,國王只好自己作了一些供養就返回了。大臣因此在佛塔前發了殊勝的願:以我這次修佛塔的善根,願我生生世世轉生于富貴之家,將來釋迦牟尼佛出世時,令佛生歡喜心,于佛教法下出家,滅盡煩惱,獲證阿羅漢果位,將來佛示現涅槃時願由我來繼續弘揚佛的教法。諸比丘,當時的大臣就是現在的迦葉尊者,因他當時發願之故,今于我教下,令我歡喜,出家獲證羅漢果位。”此是迦葉和阿難二位尊者承傳教法的因緣。

  

   (78) 能持子

   &n, bsp; ——願力成熟 富家證果

   一時,佛在王舍城,城中有一位財富圓滿的德衛峽瑪婆羅門,鄰近的德衛夏城,有位傑日婆羅門,此二婆羅門關系極爲密切。傑日婆羅門娶舍利爲妻,夫妻共同生活,妻子懷孕九個月後,生下一個非常莊嚴的孩子,夫婦爲孩子的降生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取名爲舍利子。德衛峽瑪即能持婆羅門,與妻子共同生活生了一個孩子,取名能持子,他們都用牛奶、酸奶、油餅等精心地喂養著各自的孩子,這兩個孩子如海蓮般地迅速長大了,他們倆也是同窗共讀,護助護學,論典都基本精通,學業圓滿了。舍利子進一步博學論典和辯論,十六歲時,許多辯論家都辯敗在他的手下。後來,他獨自走進森林隨一外道出了家。待世尊出世後,舍利子和目犍連對佛法生起了無比的信心,轉依佛門,並在世尊前精進努力滅盡煩惱,獲證阿羅漢果位,佛陀分別授記:舍利子爲智慧第一,目犍連爲神通第一。能持子後來則作了引勝國王的大臣,經常來往于皇宮,作很多事情。但他經常恃王權,要挾婆羅門、施主等,斂征賦稅、暴取民財。此時的舍利子與能持子是截然不同。能持子已娶妻成家。

  此時,舍利子觀察到調化能持子的機緣已成熟,打算去度化他。一天早晨,舍利子著衣持缽到能持子家裏化緣去。當時舍利子只見能持子安坐在馬拉鬘嘎樹蔭下,指揮人擠奶。正高聲吆喝時,突然看見舍利子從很遠的地方來了,高興得不能自抑,跑上前去抱住舍利子,非常激動,對舍利子說:“久違的老同窗,今日重逢真讓我太高興了,今天請您光臨我家,我好好地供養您鮮奶。”舍利子卻婉言謝絕道:“老同學您有這顆心就可以了,非常感謝,但,您家我是不會去的。”能持子疑惑不解地問:“爲什麼不去我家?我們分別這麼久了,好不容易有一見面的機會,爲什麼不到我家去好好聚餐?如果您不去,我心裏十分難過的,您不要拒絕老同學的盛情,好不好?”舍利子說:“因爲現在我們彼此的行爲(Kiriya)完全不同,你現在的行爲全是不如法的,借職權暴斂賦稅,害了許多衆生等等。從禮儀上,我們可以打招呼,但去你家沒多大意義。”能持子強辯道:“舍利子,您不要這麼說,我是一個在家人,在家人的生活需要很多消費,不得不作一些事,否則,生活無法解決。您看,我上有父母,下有妻兒奴仆親眷,周圍有親戚朋友,都要靠我維持他們的生活;上面還要依靠國王,依靠國王必須護持土地,護持土地則經常要供養土地神、護法神,還要經常供養沙門、婆羅門等,還有許多事情要作,這樣,若去如理如法的行事,怎麼能行?”舍利子告訴他:“既然這樣。我問你問題,你能否好好回答我?”“可以,我一定好好回答。”“你剛才說你爲了你的父母、妻子、奴仆、親朋等不得不造業,那麼,譬如你爲父母造了很多的惡業,還沒來得及忏悔便死了,隨業墮入了地獄,此時,閻羅君以各種兵器擊打殘害你,你非常難忍,就祈求閻羅君不要打殺你,你不是爲自己而是爲父母而造業的,閻羅君會不會原諒你,放寬你?”“舍利子,這肯定是不會放寬的,只有自作自受。”“那麼,我再問你,一個人爲贍養父母去如理如法地行事,自己與父母即生中都能得到很大的安樂,父母也高興,自己也積累了很多資糧,人享受生活不一定造惡業,如果這樣,父母是否很高興?…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 [藏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