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業經》▪P73

  ..續本文上一頁 Buddha)出世,獲證無上正等覺後,先後出遊度化了許多衆生。一次,到了俱嚴國的王宮,國王和眷屬對俱留遜佛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心,造了五百座經堂供佛及僧,並常以各種甘美的飲食和財物作供養。到俱留遜佛度化的事業顯現圓滿取無余涅槃(Parinibbana)後,俱嚴國王爲俱留遜佛建了遺塔,並在塔前發願:以此善根,願我生生世世生于富貴家,或生爲有名望威德的天人,令佛歡喜,不作令佛不歡喜的事。他的眷屬知道他如是發願後,也同樣發了如是的願。諸比丘,你們是怎樣想的?當時的俱嚴國王就是現在的帝釋天,當時的眷屬就是現在的八萬天子,以其願力成熟故,今帝釋天王及其眷屬皆令我生歡喜心,沒作令我不歡喜的事。”世尊如是宣說竟。

   (116) 老婆羅門

   ——佛救兩世 終證聖果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一婆羅門,長大娶妻共享生活,生下一個孩子,這個孩子長大後學習文字、婆羅門行爲等十八種學問。婆羅門有個規矩:四十八歲以前出家修梵淨行(Brahmacari),四十八歲後還俗(Uppabbajita)娶妻共享生活。後來,老婆羅門夫婦去世了,這個孩子按婆羅門的規矩作,到四十八歲以後才還俗(Uppabbajita),娶了一位年青貌美的少女爲妻,但這個妻子常常不願與老婆羅門一起生活,老婆羅門經常不能滿足她,她很想另找自己心滿意足的男子,但又礙于自己丈夫在多有不便,想法讓自己的丈夫出遠門,再作什麼都方便。有一天,她就對老婆羅門說:“夫君,你我一起生活這麼久了,家裏一直是一無所有,這樣生活倒不如我回到娘家去。”老婆羅門溫和地勸慰道:“你不要這麼說,你不能去娘家,應該住在這裏,我可以去別的地方找一些財物養你,你千萬不要這樣……。”相勸了一番後,他就帶上些幹糧外出。在外面,他找到了很多嘎夏巴涅,心裏暗自高興:回去後肯定能討到妻子的歡喜。可不幸的是,在走到舍衛城的森林中,卻被強盜們搶劫一空,他心裏痛苦極了:若再去找吧,怕是很困難,若回家吧,又怕妻子不高興,活著是如此痛苦不堪,幹脆在林中自盡算了。他便拿了一條長長的繩子准備去林中上吊,正在此時,慈悲遍知的釋迦世尊愍念:這位老婆羅門,若能出家修梵淨行,則能滅盡煩惱,獲證羅漢果位。刹那間,世尊來到了森林中的婆羅門前,對他說:“你不要不作觀察而隨意行動,我可以給你財富。”世尊給老婆羅門指點了一些寶藏,他得到很多的財物高興地回家了。世尊也返回了經堂。老婆羅門回到家裏作了廣大的供養和布施,積累資糧。安樂的日子過了很久他心想:我能過上安樂的日子,全是承蒙世尊的慈恩,爲報佛恩,我應該在世尊的教法下出家。這樣抉擇後,他就去世尊前恭敬頂禮,祈求傳法,世尊爲他傳了相應的法,他以智慧金剛摧毀了薩迦耶見,獲證了預流果位。之後,他又再叁祈求世尊:願在世尊教法下出家,受持比丘戒。世尊以“善來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辭爲他授了比丘戒,還傳授了一些教言,他自己精進修持後,滅盡了煩惱,獲證了羅漢果位。

  時諸比丘請問:“世尊,以何因緣老婆羅門先是十分貧窮,後來世尊救了他的命,並給他指點使他找到寶藏作了廣大的供施,之後又在世尊的教法下出家修持獲證了羅漢果位?請世尊爲吾等演說其前後因緣。”世尊告曰:“諸比丘,不僅是今世,往昔我也曾救護過他,賜予他財富,令行十善。那是很早以前,印度鹿野苑有一位大自在部國王,他執政期間,舉國上下無诤無害,無饑無病,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國王如理如法地治理著,並以廣大的慈悲心對待每位衆生,上對沙門供養,下對婆羅門、貧窮的人乃至飛禽走獸也是常作布施,整個國家奉行十善。國王也發願把所有的財産都布施給衆生,諸天人、非人、護法神等都經常護佑著他,整個國家是非常圓滿。而他的鄰國—— 黎宏國家的國王非常殘暴,橫征暴斂,常以很不如法的手段來治裁他的臣民,給臣民帶手铐、腳鐐、木枷、耳板等以各種酷刑來殘害他們,他們很多人忍無可忍,就逃到大自部國王那裏去了。有一天,黎宏國王率衆眷屬出遊,所走過的大大小小的城市森林,城廓內外的居民們已是所剩無幾,他懷疑地問手下:“我的臣民爲什麼這麼少?他們去哪裏了?”手下禀告說:“國王,聽說鄰國的大自在部國王,他如理如法地護持著國家,在他手下生活,非常安樂,所以,我們國家很多人都去大自在部國了。”黎宏國王聞言,生了大嗔恨心,立即准備四大軍隊進攻大自在部國家,欲消滅大自在部國家,大自在部國王得知後,召集了文武百官,告訴他們說:“各位重卿,聽說黎宏國王已率四大軍隊准備進攻我國,迎戰也沒意義,我也不願意,你們覺得走投無路,可以降服于他,願去他國可以去,我本人不願在短暫的人生中造很多惡業,我可以舍棄王位等一切,走進森林中穿樹皮,吃水果,喝淨水,與野獸一起生活。”大自在部的國王看到大臣們都跑了,覺得自已去森林裏的因緣已成熟,便獨自去了森林裏,以水果和淨水爲生。(譯者:有些人舍棄了自己原來的榮華富貴,來到雪域淨地苦行,有時生一念後悔心把自己僅有的一點苦行的善根功德都摧毀了,所以,不能後悔。經常要想一想,我等大師在因地是怎樣出家,怎樣苦行的?這樣對自己會有很大的促進。)黎宏國王詢問大臣們,得知大自在部國王獨自去森林中了,便收集了所有的財富,自己作了分配,並遷都于鹿野苑,自立爲當地的國王。

   當時,在他城旁邊有一位貧窮的婆羅門,需要撫養很多子女,又時逢天災無以養家糊口。他聽說了鹿野苑有一位大自在部國王具有大慈大悲心,肯布施窮人,便決定找大自在部國王,等他到鹿野苑,大自在部國王已經去森林中了,他左思右想,又追到國王苦行的森林中,正在苦行的國王見到婆羅門乞丐來,溫和地和他交談,用水果和淨水熱情地招待他,問道:“你爲什麼來到這個苦行的森林中?”他淒慘地對國王說:“國王,我們那地方遭到了很大的天災,我又要撫養很多孩子,現在,我確實無法生活下去,從別人那裏聽說您是個大菩薩,就特意來您這裏想討一些布施。”大自在部國王說:“難道你沒聽說我現在在苦行嗎?以前我可以布施,現在我自己都沒有吃的了,也沒有什麼可布施給你。”聽了這些婆羅門失望得不能自抑昏倒在地上,慈悲的大自在部國王給他灑一些涼水,他漸漸地蘇醒過來了,可他想:在這裏得不到以什麼維生的財物,回去也是很痛苦,我還不如自盡算了。他便拿了一條長長的繩子,到林中的深處准備吊死。這時,慈悲的大自在部國王見到了,對他生起了很大的悲心(Karuna),想:我現在確實沒有一點財物布施他,但是,如果把我捆起來讓他交給黎宏國王的話,也許黎宏國王會獎賞他一些財物。然後,他對婆羅門說:“你不要這麼作,我給你想辦法,你把我捆起來,交給黎宏國王,他會給你一些財寶的。”(譯者:大家想一想,世尊在因地修布施(Dana Paramita),忍辱度(Khanti Paramita)時,是如何對待衆生的,假如是自己的話,會不會象大菩薩那樣,對衆生心懷珍愛情?常常口中誦“諸佛如何發心,我亦如何發心”,仔細地思維一下,究竟作到了幾分?在人格上有多大的差異?自己經常靜靜地思維思維。一個真正的佛弟子,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用真正的愛心不偏地慈愛每個人乃至每個小小的生命,否則,只是一個名稱上的佛弟子而已。)“我怎麼敢捆大國王?”“沒什麼,你現在只有照我說的這樣作,才能得財物的。”婆羅門始終不忍心捆他,他就把自己捆好,交給婆羅門帶到鹿野苑,很多人見到了,禀告了黎宏國王,黎宏國王半信半疑地去王宮門口看看真假,婆羅門就告訴黎宏國王:“陛下,你的敵人我已在林中捉到了,交給您吧。”“你從哪裏得到的?”“陛下,在苦行的森林中得到的。”黎宏國王想:大自在部國王身體那麼高大,他那麼矮小,不可能捆綁他,肯定是大菩薩自己捆起來的。他就對婆羅門說:“你要如實地給我招來,否則,我是不會給你什麼的。”婆羅門不得不將事情的原委如實地回禀了黎宏國王,聽了這些,黎宏國王不禁對大自在部國王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他對衆生竟然有如此的大悲心,我自己太慚愧了!便對大自在部國王祈求:“我以前作了很多錯事,不應該爭奪您的王位。”並把皇袍皇冠交給了大自在部國王,請他重上獅子座,治理自己的國家,黎宏國王帶著自己的眷屬回到自己的國家去了。大自在部仍舊如理如法地護持自己的國家和善待自己的臣民們。他打開國庫取了許多寶藏給那位窮婆羅門。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當時的大自在部國王就是現在行持菩提的我,當時的窮婆羅門就是現在的老婆羅門,當時也是在他貧困得想自盡時,我救了他,今生也是在他欲自盡時我救了他,並使他獲證了究竟聖果。“世尊如此宣說其前後因緣。

  (117) 獵 人

   ——兩世救護 恩得仇報

   一時,世尊從曼嘎達來到王舍城(Rajagadha),提婆達多(Devadatta)正在城中造謠惑衆,把他自己所作的許多不如法的行爲,妄說是世尊教他如此作的,害了很多衆生。世尊得知後,對阿難說:“你著上法衣帶上一個隨從,去城中路邊、街頭,爲人們澄清事實:凡提婆達多的不如法行爲言語都是他自己這麼作的,不是我教他這麼作的。如果人們懼于他的神變,也清楚地告訴他們:以前提婆達多有神變(Abinna),現在沒有了。”阿難遵世尊之言教,到各處廣爲人們詳細地解釋,從此,人們對世尊不再有其它任何想法,一如既往地對世尊恭敬承事。

   有…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 [藏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