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善工作是菩薩事業

  慈善工作是菩薩事業

  ——2006年7月10日講于重慶慈雲寺——

  惟賢法師

  一、慈善工作的曆程

  重慶市佛協慈善工作是從1993年7月15日開始,由佛教界組織了重慶市佛教希望工程組委會,來救濟貧困學生,後來又成立佛協慈善功德會,增加救助母親工程,到明年就已經整整十五周年了! 起因:我在1993年春天,去視察寺廟的工作,了解宗教政策落實的情況。在這個視察過程中,聽到萬盛信佛的人介紹,萬盛挨著山區,山區兒童很痛苦,原因在哪裏?山區貧困落後,交通不便,讀書要到十裏以外或者更遠,才能找到學校讀書。有些兒童爲了讀書,餓著肚子(因爲山區吃糧很困難),赤著腳(沒有鞋穿),穿著破爛衣服,走山道到很遠很遠的學校,去上學。

  當時我聽了以後,心裏就動了,就親自跑到山頂上去看。這個山頂上,有一個村子,叫石壕村,其中有一家人五代同堂,這五代人就住在一間破瓦房裏,大家擠到一堆,不管天寒、天熱,都是一樣。吃的是一個大鍋煮的,全是菜葉子,就像舊社會的豬飼料一樣。

  在此情況之下,必須要發動救濟,特別是救濟失學、貧困兒童!

  我回到重慶市以後,就給佛教協會的人講,提出我的建議,組織佛教希望工程,這個工程重點是救濟貧困兒童,並向當時的市委統戰部、民宗局反映,得到同意和支持。于是,1993年7月15日就在羅漢寺法堂裏,舉行佛教希望工程組委會成立大會。

  我將考察情況作了介紹,並且做了一番講話。接著當時的市委副書記金烈講話,表示支持,並且號召重慶市全市人民向重慶市佛教界學習,說這是個很好的善舉,佛教界的善舉。大會結束後進行募捐活動,經過一個月,最後的款項是77770元,8月28日把捐款送給失學青年身上,包括山區。在那個時候,救助了1242人。到了第二年,1994年3月,第二期捐款134170元,其中成都寶光寺、文殊院募集了近6萬元,資助2153人,這中間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專等貧困青少年。

  每一次我們到山區,都是親自爬、親自跑,去的目的一是實地考察,二是送款。去時有統戰部、民宗局、還有新聞界一起,新聞界也作了許多報道。其中也出現了許多感人的事情,青少年或是家庭老年人接到款後流淚感動,千謝萬謝。有些大學生說:“到哪裏去找菩薩?這就是菩薩嘛!”佛教界的這些救濟行動體現了佛家的菩薩精神。

  從93年到98年,共6年的時間,重點是救濟失學兒童。1998年佛協改選,改選時,在全體理事會上,經過我提議,正式成立重慶市佛教協會慈善功德會。出席這次大會的有統戰部、民宗委的領導,有新聞記者和全體理事,還有很多失學兒童、貧困母親代表。通過這次大會,除了救濟失學兒童外,又增加建立母親工程,來救濟援助貧困母親,這一天是1998年7月16日。

  母親工程成立以後,它的救濟對象不單是農村的貧困母親,對于城市的下崗貧困母親,經過了解調查核實以後,重點作爲救濟對象。我當時在會上講,救濟一個母親,等于救濟她全家人,大人和小孩都得到了救濟。要把母親對于兒女的珍愛情——珍惜、愛護、撫養、培養,這種母親精神傳到整個社會。人人都要學習母親,人人都要尊重母親,都要愛護母親。在佛家講發菩提心,如何發呀?就要念母親痛苦,首先報母恩,這符合佛家的精神,發菩提心最基本的就是念母親的痛苦,報答母恩,發菩提心是這樣子來的。

  于是,佛協慈善功德會的工作除了救濟貧困學生以外,又加上母親工程,另外還要赈災。那幾年經常發生災害。重慶的甯縣發生水災要去救濟,還有很出名的碁江彩虹橋事件,虹橋垮塌了以後死了些居民和守橋的士兵。我們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送款去,那時候得到新聞界的表揚。

  救濟的程序是這樣的:有人來申請救濟,我們就專門派人去了解,了解以後得到實際的根據,就斟酌送款,款送到救濟人手中,由他開收條,有些還寫了答謝信,那麼這個收條和答謝信就轉到捐款人的手裏。我們把一分一厘都落實到受捐者頭上,取得了捐款人的信任,所以有些人自動跑來送款,社會各界都有,不僅只是佛教界人士。

  在送款人之中經常出現一些感動人的事迹,有些老年人、老太婆,甚至揀垃圾的老太婆,省吃儉用,把這個款積累起來送到慈善功德會,很感動人啊!慈善功德會帳目很清楚,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工作人員都是盡義務,沒有一分錢的報酬。

  我們率先成立佛教慈善功德會後,不單是大陸各界在支持,香港、新加坡的佛教團體都先後支持。香港的淨苑覺院,是個尼衆院,我在那裏還住過兩回,住持叫宏勳法師,她在新聞上看到重慶遭水災後,就專門派了兩個人坐飛機到重慶來,實地了解情況以後,當時資助現金10萬元。

  2000年9月,新加坡居士林林長李木源,帶著兩個女居士妙葉、慧慧,一行叁人,到了重慶。他當時帶了現金80多萬,捐資修建小學,名稱叫孝廉小學。就在2000年9月25日這一天,我同他們一道,到了梁平陳口山區,記得天氣很炎熱,我們頂著烈日,爬山,每個人臉上、身上都是汗水。爬到蓮花山,爲修建孝廉小學奠基,當場就送款。同時在陳口山區,也爲修建小學捐資。當時,我寫了兩首詩來紀念這次善舉。

  第一首:

  陟險攀高不畏難,

  羊腸小道接雲天。

  嘉賓唯現悲心切,

  甘露布施在山間。

  第二首:

  一行法侶赴深山,

  校舍奠基結聖緣。

  從此書香飄翠谷,

  人才培養起心田。

  他們很忙,25日到,就准備26日走,在25日的當天晚上,我們舉行了一個晚會來爲他們餞行。我在晚會上即興寫了七律一首:

  送別李木源林長暨妙葉、慧慧居士

  燈光輝映傳歌音,淡茶一杯敘離情;

  萬裏不忘貧困苦,百言難禁慈悲心。

  維摩應世建法幢,大士現身救黎民;

  此去爲法多珍重,春光不斷照山城。

  2005年香港佛學會導師紹根法師,帶著李麗霞等一行4人,由龐主任陪同,到梁平、萬州、蓬溪考察。考察以後,也送來一筆款修建學校。

  以上就是關于香港、新加坡資助重慶慈善功德會的情況。

  到現在爲止修建了33所學校,救濟了兩萬多兒童,資助五千多貧困婦女,捐款金額達700多萬,實際上現在不止這個數字了。

  我們在開展這個工作的時候,最初還是有很多困難,社會上有許多人不理解,說佛教到底在做什麼?爲什麼要搞這個慈善?有的甚至誤解佛教在爭取群衆。因此也有些障礙,但是我們不怕困難,逐步克服困難,到今天來說普遍得到大衆的歡迎、贊頌。趙樸老在臨終之前,還專門派人叫我把慈善工作總結一下,交給他,他很重視這個問題,表示支持。

  二、慈善工作是菩薩事業

  菩薩事業來自群衆,不離群衆,不舍群衆。佛在世時曾有弟子問:“一滴水怎樣才不會幹涸?”佛答複:“把你這一滴水投入大海中,永遠都不會幹涸。”這就形容菩薩事業,菩薩要成佛,必須不能離開衆生,不能舍棄衆生。

  大乘菩薩精神,不但是理論上有所發揮,實際行動要有所表現,開展慈善救濟,就是最重要的實際行動。這也是我們中國曆史上的優良傳統,唐代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叢林裏就建立悲田苑,悲田苑就救濟貧苦,還建立淨田苑救濟老弱,除此以外還修橋補路,赈災救苦。這是一千多年以來佛教的優良傳統,這個優良傳統應該很好地繼承而且加以發揚。

  菩薩事業,以悲心爲主,在密宗《大日如來灌頂經》講: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菩提心就是廣大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但是菩提心的基礎是大悲心,假如沒有大悲心,就好象樹根沒得雨水滋潤,就不能夠發芽、生枝、開花、結果一樣。所以菩提心來源于大悲心,由大悲心就可以生菩提心,而且鞏固菩提心。

  如何生起大悲心呢?念衆生苦,首先要念母親的痛苦。母親生養兒女,流盡汗水和血淚,含辛茹苦,才把兒女撫養長大,所以母親的恩德山高水深,能夠知母恩就必須要報母恩。

  同時以佛家的慧眼觀點來看,一切衆生多生累劫以來都是我們的父母親,或者六親眷屬、師長朋友,只因我們肉眼障蔽,不能認識而已。現在以慧眼觀察,衆生在苦難中,而這一切衆生都與我有關系,我應該知恩報恩,所以由報母恩、孝母親擴大到整個衆生界,以這個精神來報衆生的恩,這個悲心就可以引申菩提心,鞏固菩提心。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大悲心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菩薩的精神就是“蓮花”精神,蓮花不但生在汙泥之中不染汙泥,而且隨時噴發出芳香,來淨化環境。大乘經典形容蓮花品德,爲微妙香潔。微妙,形容他有智慧,有無我性空的大智慧;香潔說明他有大悲心,品格高尚,經常噴發芳香,淨化環境。

  所以作爲一名菩薩不能失掉大悲心,不能舍棄衆生,必須要時常念衆生苦,知恩報恩,就是佛經上講的“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能夠報四重恩,濟叁途苦,這樣子才是真實的菩薩。

  叁、以大智大悲心建立和諧世界

  現在中國提倡建立和諧社會,這個和諧根據定義,就是人與人間要互相尊重,分工合作,生活能夠做到提高,苦樂與共,利益均沾。在佛家來講,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什麼心呢?大智慧心、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就要建立無我的空慧,心胸廣大,站得高,看得遠,顧及全體,佛家講,就是顧及全體衆生。大慈悲心,就是要處處想到衆生的痛苦,慈能予樂,悲能拔苦,給人間予安樂,拔除人間的痛苦,乃至于拔除整個衆生界的痛苦,具體表現出來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大智慧心、大慈悲心就是和諧的源動力。佛教講,要實現這個大智大悲、予樂拔苦,首先要有這個源動力,表現在具體行動上才能修四攝六度。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四攝六度之中首先就是布施,布施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可以解決他人生活上的困難、醫藥上的困難;法布施解決認識上的困難,擴大他的宇宙觀、人生觀;無畏布施就是消除他的恐怖,使人得到安全,生命不受威脅,能夠安靜地生活。在佛經上叫“布施”,用現代漢語的語言來說就是做貢獻,把自己的一切毫無保留、毫不計較報酬地貢獻出來,自己受了社會的幫助,進行反饋回報,都是一種貢獻精神、奉獻精神。如果人人這樣,實現和諧世界,指日可待!

  相反,失掉和諧的社會就不安定,爲什麼?妄心支使!這種心是什麼心呢?貪心!嗔心!愚癡心!由貪嗔癡叁毒就樹立起各種界限,分別人我,各種差別重重對立,界限森嚴,因此互相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各顧各人,不顧大家。就是這叁毒毒害了衆生,使衆生不得解脫,也不得安甯,受無窮的痛苦。

  佛法講,必須要以大智慧心、大慈悲心轉變叁毒,消滅叁毒,才能消滅人間的對立,消滅矛盾,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所以要實現和諧世界,必須以菩薩的大智大悲心才能實現。以佛教的和合僧團爲榜樣,逐步地使社會團體根據六和(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精神加強互助團結,進一步發展到整個社會、整個人類,就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世界。

  四、總結過去,展望未來

  慈善工作開展近十五年以來,每年都要總結,對于所籌募善款數量、救助人數、修建小學的情況都有詳細統計。日常工作由辦公室龐國婉主任主持,她在助手少、業務繁的情況下能夠任勞任怨,這種精神值得贊揚!

  回首過去,雖然做了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深深感覺這個力量還不大,社會的支持力度還不夠強,要想把這個慈善工作更好地開展下去,救助更多的人,還需要社會大衆普遍給予支持。

  重慶佛協慈善功德會在1993年成立時,是國內佛教團體較早開展慈善救濟的組織,發動了重慶市各寺院、各佛教團體參與做了些工作。在此影響和帶動下,成都、廈門、上海的佛教慈善工作迅速展開,相繼成立慈善會和希望工程,開展相關救助。但是總體看來,由于互相聯系溝通不夠,力量不集中,沒有形成跨地區的大慈善,只能說零星地搞一些。

  展望未來,未來的世界需要和諧、和平,就必須消滅戰爭和一切災難。但是從現在看來,在中東地區,民族宗教的糾紛和局部戰爭沒有停止,各國之間擴充軍備,發展核武器,恐怖分子到處製造恐怖,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危機四伏,實在是令人擔憂!在此情況之下,菩薩事業永遠都不會停止,慈善工作在已有的基礎上,還要繼續發揮,使這種慈善力量能夠廣爲流布!以慈悲化嗔恨,以和平消滅戰爭!

  菩薩的志願,在大智大悲的源動力支持之下,要繼續精進地,勇猛無畏地戰勝一切困難。普賢菩薩在“十大願”中講:“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種菩薩精神正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要向普賢菩薩一樣發願,認真做慈善,度衆生,希望衆生都能脫離苦海,使人間化爲淨土!這是我們從始到終不斷地努力的目標!

  

  

《慈善工作是菩薩事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