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優秀傳統 繁榮佛教藝術
—— 在首屆中國當代佛教藝術展開幕式上的致辭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學 誠
(2012年11月2日)
非常榮幸應邀參加由城市公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研究中心和雲南省佛教協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當代佛教藝術展(佛教造像暨雕塑藝術)”。今天能夠目睹如此精彩紛呈的佛教藝術作品,令人無比欣喜。
藝術與宗教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兩者皆根植于人的生命體驗,展現出生命體驗最深層次的不同側面。正因如此,兩者往往能夠相互轉換,摯誠的宗教情懷能給人帶來充沛的藝術靈感,而極致的藝術追求亦能將人導向超越的宗教境界。
佛教藝術是佛教思想的直觀表達,將審美的享受與佛法的體悟融于一體,令觀賞者獲得身心靈的全面陶冶。作爲我國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佛教藝術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書法等衆多藝術門類上都達到了很高成就,並以其瑰麗的想象力、生動的表現力、旺盛的生命力,博得了人們的由衷贊歎與深切厚愛,成爲哺育中華民族的精神養分。
佛教藝術的博大精深源自多元文化的交彙激蕩。佛教藝術在誕生之際,便受到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臘文化等不同文化的綜合影響;傳入中國以後,又充分融合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的精神特質,最終造就了絢爛多姿的中國佛教藝術。
在佛教的傳播過程中,佛教藝術扮演了開路先鋒的關鍵角色。早在“漢明求法”的時候,就有佛教美術作品一並傳來。《後漢書·西域傳》記載:“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于中國圖畫形象焉。”佛教進入中國後,隨即面臨著語言文字不通、民俗習慣迥異的巨大文化反差,而且早期的漢譯佛經文風質拙,難以准確表達佛法的深妙義理。反之,以繪畫、雕塑、建築爲主要形態的佛教藝術,以其通俗、直觀的表現形式,超越了語言文字的隔閡,成爲佛教思想的主要傳播途徑。《高僧傳》記載:“是時晉武之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等深經蘊在蔥外。”這一段話從側面反映出,在佛教經典廣泛流通前的魏晉時期,佛畫、佛像、寺廟建築便早已盛行于中國。絕大多數平民百姓正是通過寺廟或石窟裏的壁畫、雕刻、造像這些“活的佛經”,在饒有興致中了解佛陀本生的傳奇,不知不覺中領受佛教精神的感化。佛教藝術的普及更爲日後佛教事業的深入開展營造了良好的信仰氛圍與民衆基礎。
佛教藝術除了發揮必要的教化功能之外,對我國古代藝術的發展進步也産生了深遠影響。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是我國藝術史上最富創造、最具氣象的時期,也是佛教藝術産生影響最爲深刻的時期,突出體現在叁個方面:其一,社會普遍的佛教信仰,催生出巨大的宗教藝術需求,社會大衆對藝術作品的品評、鑒賞、收藏蔚然成風,成爲推動藝術事業走向繁榮的強大動力。其二,在社會需求與宗教熱情的推動下,誕生了一代又一代具有旺盛創作活力的藝術家群體。他們對印度佛教的藝術樣式,脫其形骸,取其精髓,改革創新了傳統技法,建立完善了指導理論,奠定了佛教藝術本土化的堅實基礎,取得了卓越豐碩的藝術成就。其叁,如果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藝術實現了對異域風格與技法的消化吸收,那麼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則實現了佛學思想與藝術境界的深度交融。富于藝術特質的禅宗思想的廣泛傳播,促成文人藝術的順勢崛起,開辟出我國古代藝術一片嶄新的天空。
本次藝術展對于傳承與發展中國佛教藝術有著重要意義,中國佛教藝術的鮮明特征在本次展覽作品中也得到了具體展現。一是開放性。在古代,開放性體現爲本土藝術與異域藝術的有機結合;在當代,則體現爲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交相輝映。在本次作品中我們看到,傳統造像巧妙融入了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現代雕塑也努力汲取了傳統藝術的優良風格。佛教藝術正是在開放中不斷走向豐富。二是親和性。佛教藝術自誕生以來便具有雅俗共賞的天然特質。本次展覽的作品體現了貼近大衆、貼近生活的審美特征,可謂是“見之生動,觀之觸動,憶之感動”。叁是思想性。本次展覽中的作品取材多樣,匠心獨運,有的體現佛菩薩的福智圓滿,有的诠釋悟境的空靈妙動,有的展示羅漢的解脫自在,有的刻畫高僧大德的悲天憫人,充分顯示出佛教思想的深廣內涵。
今天,中國佛教正處在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時期,當代的佛教藝術也逐漸煥發出蓬勃生機。佛教藝術有著廣泛的群衆基礎和深厚的曆史底蘊,是傳承佛教文化乃至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讓我們共同關心、支持、參與中國佛教藝術的傳播與發展,爲中國佛教藝術的繁榮興旺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