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教的圓融、頓悟及其影響

  淨土教的圓融、頓悟及其影響

  ——1990年10月23日中日第叁次佛教學術交流會——

  惟賢法師

  佛教傳入中國,自後漢至魏晉南北朝,有關淨土的經典翻譯不下叁十余種。淨土思想,早已發生。東晉時代道安(312-385)的弟子慧遠(334-416)在江西廬山,與劉遺民、周續之等一百二十叁人,在般若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結社念佛,共期往生西方。東魏昙鸾(476-542)修習淨土法門,晝夜專誦《觀無量壽經》,並作《往生論注》二卷,闡明淨土教義,奠定了後世淨土宗的基礎。

  念佛一法,普攝群機,利鈍全收。古德稱念佛法門:“誠徑中之徑路,方便中之方便,圓頓中最極圓頓。”明代蕅益大師贊揚《大乘無量壽經》說:“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印光大師亦說:“九界衆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一、淨土教的圓頓之義

  古德判教,將淨土宗判爲圓頓之教,下面略述圓頓之義:

  (一)佛乘圓

  《觀無量壽佛經》雲“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即指我心本具佛性,念佛修行,即能作佛;印度龍樹大士《心贊》雲“諸佛出生處,墮地獄未減,成佛原未增,應敬禮此心”,衆生都有一顆真心,迷則成凡,悟則成聖;《華嚴經》說

  “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阿彌陀佛是已成之佛,智光遍照,福德圓滿。淨行者持誦佛號,即以我因地之心,熏受果地之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使我消除穢暗,由始覺恢複本覺,進入佛道。故一句佛號,與佛心相應,念念相續,堅持不懈,圓證不退,即爲無上佛乘。

  (二)中道圓

  持誦佛號,分事持與理持。事持即一心不亂,理持即不執著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消滅能所二取。此二取非有(真空);然聖號、莊嚴聖像、西方淨土事相宛然,故非無(妙有)。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即中道圓融。了此中道,即見諸法實相。蓮宗十一祖省庵大師往生前書偈雲:“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無來事宛然。”無去無來,而蓮花、佛、淨土宛然存在,即空有不二之中道實相。

  (叁)法界圓

  《楞嚴經》雲:“十方虛空,生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裏。”《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又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念佛之人,叁業清淨,一句佛號,自淨其心。依世親菩薩所著《往生論》說:“叁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

  叁種莊嚴即:(1)佛莊嚴(八種功德);(2)菩薩莊嚴(四種功德);(3)國土莊嚴(十七種功德)。清淨句即一句佛號。由清淨心念此佛號清淨句,佛號無量壽清淨佛,佛心即是無量清淨心。從清淨句出生叁種莊嚴,此叁種莊嚴包括無量莊嚴,即華嚴法界觀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義。清淨句表實際理體,極樂依正莊嚴表清淨事相,體現了理事無礙和法界圓融。

  日本融通念佛宗的良忍大師(1073-1132)根據《法華經》和《華嚴經》法界圓融的道理,有偈語雲:

  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

  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

  是名他力往生。

  即一人念佛與衆人融通,衆人念佛與一人融通。人人相通,行行互融,如燈燈相照,鏡鏡相映。由此産生無邊功德,臨終時必然往生。

  念佛爲橫超頓悟法門。首先靠真信切願實行,而行主要是“淨意”與“攝根”,如《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得叁摩地,斯爲第一”、“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若能如此念念心存至誠,執持名號則不假其它方便,安住如來實相正定,能使無量劫來塵勞業識,漸漸消融,本覺心地,豁然自開,真實圓融,充滿法界,此即念佛叁昧的頓悟境界,亦即現在心開;臨終生西,花開見佛,聞佛說法,當下了悟無生真理,洞明宇宙實相,此乃臨終的心開。由此可見,念佛直趨佛果,故名爲頓,亦名橫超頓悟。

  二、《大藏經》中的淨土教義

  淨土教屬大乘,其根本經論爲叁經一論:《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與《往生論》。然倡導憶念彌陀、願生極樂的經論在《大藏經》中有上百部。下面略舉幾部大乘經論與淨土有關的教義簡要闡述。

  (一)《華嚴經》

  《華嚴經》被稱爲“經中之王”,淨土教的“心淨故國土淨”、“一清淨句融攝叁種莊嚴”即是華嚴宗闡述的法界觀。《華嚴經》末普賢大士的十大願導歸極樂,偈雲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與淨土法門同一宗趣,故《無量壽經》又稱爲小本《華嚴經》。

  (二)《法華經》

  《法華經》是闡述圓頓的佛乘,如偈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淨土教持名念佛,即直趣一佛乘。本經第二十叁品《藥王菩薩本事品》說:“聞是經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往生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這與《彌陀經》所敘述的命終往生情景相同,故古德說《法華經》是廣說的《彌陀經》,《彌陀經》是略說的《法華經》。

  (叁)《大涅槃經》

  《大涅槃經》是闡述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佛性平等的。阿彌陀佛爲無量壽,此即是法身常住之體,一切衆生均具此體。《觀無量壽經》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淨土宗的第一義谛,依持名修行法門,證念佛叁昧,來顯發此體,由生滅的有爲法趣不生不滅的涅槃,故淨土法與《涅槃經》旨趣相同。

  (四)唯識法相宗的六經十一論

  唯識法相宗以六經十一論爲依據,主張一切法相不離識變,種子爲能變因,種能生現,現複熏種,相續不絕。修唯識觀,依次斷二取,證二空,轉識成智。淨土的依正莊嚴,即爲法相,此法相唯心所顯。欲生淨土,信願持名,禮拜供養,修叁福業,均屬淨業熏習,證念佛叁昧而入無生,達此境界遣除遍計執,能所雙亡。複經叁品修行,轉識成智,徑登佛地。故唯識教義,亦屬淨土宗的精髓。

  (五)《毗婆沙論》

  《毗婆沙論》分修持法門爲難行道與易行道。難行道屬自力,易行道屬他力。淨土宗與密宗均屬他力之教,密宗主六大緣起論,崇奉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認爲此佛之體即地、水、火、風、空、識之六大,六大即佛身,佛身即六大,佛與衆生同爲六大所成。密宗行者建立曼荼羅,修設供養,觀想本尊,叁密相應,達到即身成佛。此宗的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與淨土的依正莊嚴,身土不二的意義基本相同。密宗教典稱阿彌陀爲大日如來,以十大願導歸極樂的普賢爲金剛手,文殊爲大威德金剛,觀世音爲彌陀化身,則淨與密合二爲一矣。

  《無量壽經》稱阿彌陀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十二光明,全歸于彌陀一名,表明彌陀所證果覺,廣大圓滿。阿彌陀佛爲無量光,即如如智,亦即《大般若經》和天臺宗闡述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叁智,亦即中道實相之智。

  《觀無量壽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淨業的修持,包括世間善與出世間善,以人乘正法爲基礎,逐步達到究竟的佛乘,體現了淨業的廣大究竟。

  叁、淨土宗的方便及影響

  淨土宗被稱爲方便法門,表現在兩方面:

  (一)應機方便

  淨土教適應上中下叁根,無論階層界別、男女老少,其中縱是惡人,只要回心向善,真誠忏悔,都能念佛受度。善導大師說“其機者,則一切大小凡愚也”;又說“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觀經四帖疏》),顯示了彌陀如來度生無盡的悲願。

  (二)行持方便

  念佛修持,不需繁冗的儀式,也不論在任何場所,無論靜、鬧、閑、忙,都可以精勤念佛。現世可消除無明煩惱,臨終可以往生極樂。唐代文人白居易之《念佛偈》中有雲:“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普勸法界衆,同念阿彌陀。”

  淨土宗教義看似平凡,實際至高至深,在曆史上對教內各宗各派,對教外各階層人士影響甚大。

  1、教研本宗,行修淨土。唐代天臺宗智顗,叁論宗吉藏對淨土經典都有注釋,提倡念佛。律宗大德道宣在終南山持律念佛。道綽原是涅槃學者,後專修淨土法門。少康初誦《法華》、《楞嚴》,繼學律部及《華嚴》,後專修淨土。五代末,法眼宗延壽提倡禅淨合修。宋初以後,禅、臺、律等宗學者均兼弘淨土。元代中峰禅師融通禅、教、律、密、淨,晚年專修淨土。明代智旭由儒入佛,遍涉諸宗,教以天臺爲主,行願在念佛。清末楊仁山廣究大小乘經論,而以淨土爲歸宿。民國時期律宗大德弘一、禅宗大德虛雲、天臺宗大德谛閑、融攝諸宗提倡人間佛教大德太虛,皆崇尚淨土,提倡念佛。

  2、禅淨雙修,成爲中國曆代寺院傳統行持。從唐代開始,千余年來各大寺院多既有禅堂,又有念佛堂,參禅念佛成爲日課。經常舉行“禅七”或“念佛七”法會。

  3、結社念佛。從東晉慧遠白蓮社始,後世結社念佛之風盛行。如北宋省常結易行社;宋代知禮立念佛施戒會、靈照倡淨業社、慧詢立西歸蓮社;清代實賢杭州創蓮社,撰《勸發菩提心文》;民國以後,念佛社、淨業社、居士林、佛學社等遍于全國各地,經常舉行念佛七法會,宣講淨土經典。

  4、念佛普及社會,移風易俗。在中國曆史上朝野間,一句彌陀,成爲口頭語。家家戶戶,男女老少,焚香點燭,禮佛祈禱,念誦佛號,成爲早晚定課。凡念佛人,存善心,明因果。中國原是儒教倫常國家,自佛教傳入,由于念佛普及,五戒十善使倫常內容充實提高,對社會影響良好。

  5、充實文學藝術。曆代大德及著名文人,如晉謝靈運、唐白香山、李商隱、李青蓮、宋蘇東坡等都贊揚淨土,稱頌念佛。清省庵撰有《淨土詩》一百零八首。唐代法照依《無量壽經》立五會念佛,以音韻文字弘揚淨土法門,念佛梵呗莊嚴和雅,充滿于寺院與信衆團體,普及于民間。著名的中國石窟,如敦煌、龍門、雲崗、四川大足北山、寶頂等石刻極樂圖、淨土變相圖,備極莊嚴。在繪畫中有西方叁聖像,其中阿彌陀、觀世音像尤爲普遍,其影響可知。

  《阿彌陀經》稱娑婆世界爲五濁惡世,若能專修淨業,染心轉成淨心,則逐漸轉劫濁爲清淨海會,轉見濁爲無量智慧光,轉煩惱爲常寂光,轉衆生濁爲蓮花化生。大乘修行者“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解脫不離現實,故淨土法門須發悲願心念佛,不應舍棄現實衆生。淨業行者以叁福業淨化自他、淨化世界,使人提高理性,增長道德;抑製私欲,消滅嗔恨;彼此相敬,平等相待;戰火永熄,和平安樂。如此,人心安定,世界和平,人間淨土,呈現眼前。

  (1990年10月23日在日本京都參加中日第叁次佛教學術交流會發表的論文,載于1990年12月《佛教文化》第2期)

  

  

《淨土教的圓融、頓悟及其影響》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