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太虛大師永遠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太虛大師永遠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釋惟賢

  我于上世紀一九叁六年至一九四一年在太虛大師創辦的重慶漢藏教理院讀書,親自接受了大師的教育。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又曲開縣赴重慶,爲大師回南京送行。直到一九四七年,大師在上海圓寂,圓寂前的數年,書信未斷,慈音法語,諄諄教誨,受益不淺,給予我終生受用。現在我已八十四歲,回憶過去,大師音容笑貌,宛然在前。而世事滄桑,前塵若夢,不勝感慨!

  大師一生的宏偉成就,一是創辦僧伽教育,培養人材。二是弘揚佛教文化,倡導人生佛教。

  對增青年的培養,大師于全國各地辦學,備受辛勞。他有叁句名言,要求青年:一、真修實證以成果;二、舍己利衆以重行;叁、勤學明理以傳教。他爲漢藏教理院題的院訓:“淡才明敏”,四個字包括了叁學和六度,是增衆應修的解脫行和大士行。大師以身作則,粗衣蔬食,生活淡泊。講學弘法,孜孜不倦;爲佛教的振興,國家社會的安甯,人民群衆的疾苦。積極地興辦慈善、救護、醫療、公共福利、文化教育等事業,心力樵懷,不辭勞倦,其高尚的人品、嚴肅的風格,艱苦卓絕的精神,感動了全體師生職工,使當時漢藏教理院樹立了良好的學風和道風。

  由于受曆史傳統觀念的影響,社會一部分人視佛教爲迷信、消極;佛教徒也安于現狀,因循守舊,停滯不前。大師提出整理增伽製度,受到阻礙,沒有成功。于是轉而從創辦教育、弘揚佛教文化著手,抉擇佛法真義,闡述佛陀本懷,本真俗圖融的大乘精神。契理契機,倡導人生佛教。

  大師根據大乘教義的精華:一、因緣觀,二、緣起性空觀。叁、國融無礙觀,提出:緣生無盡政,我與衆生,一切事物,相資相助,關系重要。我的一言一行。都關系著衆生的全體,應發揮我的能力,履行衆善,利益群衆。複次,以性空無我故,要消除衆生之間的鴻溝,化解矛盾,平等對待,破除一切障礙,如虛空包容萬物,廣度苦厄。大師又提出:現代的人間之思想生活,已成爲世界普遍一致的,即:一、現實的人生化,二、組織的群衆化,叁、證據的科學化。因此,爲適應現代社會之文化和生活故,當以人類爲中心而施設契時契機之佛學,求真俗圓融,有修有證;並建立健全的增團和信衆組織,成立菩薩學處。

  在奉行五戒十善、明因識果、樹立道德、完成人格的基礎上,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濟世救人,成就佛道。大師有詩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又自題詩雲:“我今學修菩薩行,我今應證菩薩名,願皆稱我以菩薩,比丘不是佛未成”。大師于講說中,提出修菩薩行要有長遠心,堅定信念,從菩薩資糧位的十信行做起。

  《太虛大師全書》,包括了大師融貫佛法的五乘共法、叁乘其法、大乘不共法,以及融中國大乘人宗爲叁宗,即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等豐富內容。其他雜文、講說、論文、書信等,無不代表大師契理契機的思想,適合應用于現代。至于詩歌,均系從大師純淨的悲心流露,信手拈來,皆成妙谛。大師永遠是我們學習的典範。祝願芳行永留,慧燈無盡,長明世間。

  二○○四年八月二十一日

  子重慶慈雲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