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佛學(7)

  簡釋上文:由四大(地水火風)組成的我的身體,最終都會回歸到地水火風之中。正所謂塵歸塵、土歸土。當四大都歸于其所來處時,那麼“我”又在哪裏呢?因爲有了四大的和合才生出能夠感知外在世界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因爲六根與四大相互和合感應,所以才出現了一個虛妄的“心”。因此,當四大歸入其所來處時,由四大組成的六根也就隨之散滅。當六根散滅後,又從哪裏去找出個由六根組成的“心”呢?因此,由六根和合而生成的妄想心即是幻相的。既然妄想心是幻相,那麼由此六根感知到的一切山河大地,以及色身妄想都是虛妄的。反過來說,正因爲一切皆是虛妄的,因此才存在一個非虛妄的“非幻不滅”的東西,否則的話,虛妄又相對于誰而有呢?因此“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以上第一種認識到一切皆是幻相的角度,是從“四大分解則無六根,無有六根則無妄心,既無妄心則無外在世界”,以及也不存在一個“一切皆滅”的角度去認識到一切皆是幻相的——所謂本來無一物。

  第二種認識角度:見到如來本心,即見一切皆是幻相。

  如果能夠認識到存在一個創造出一切山河大地的“本心”,也就認識到了一切皆爲幻相!就是說,如果認識到有一個真,就認識到其他一切非真即“幻”!那麼如何見到本心呢?實際上,整部《楞嚴經》就是一部如何見到本心的經。所以下面從《楞嚴經》中的兩段話去看如何見到本心。《楞嚴經》第一段話:“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複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雲何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

  解釋:佛祖對阿難說:你應該知道,當你看見明亮之時,見性不是明亮;當你見到黑暗之時,見性不在黑暗中;當你見到空間時,見性不是空間;當你見到堵塞時,見性不在堵塞中。所以你應該知道,當你見到一切世間萬象之時,能見的“見性”既不是世間萬物,更不在世間萬物之中。你要想找到見性,應當從見性是“離一切所見到的萬象,而見性本身卻不可能被眼睛見到”的角度去認識(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因此,你認爲見性是由因緣自然及和合而生的認識是錯誤的。正因爲你們大衆總是從“見性”是可以被指示出來的角度去認識見性,因此不能夠真正地認識到“實相”。

  圖1-3 講堂內外,山河大地中皆無見性《楞嚴經》第二段話:“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圖1-3)。雖有昏明,種種形象。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于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于見中,誰是我體,誰爲物象。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物非汝。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複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爲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佛學(8)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