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佛學(4)

  因此,通過以上叁段經文,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佛與衆生的區別不是神性上的,而是認識上的(認識分理悟和證悟)。凡是認爲身體與妄想心是實有的,就是衆生。凡是認識到身體與妄想心也只是另一個真心生起的幻相,就是佛。

  因此,佛被稱爲覺悟的“人”,而不是覺悟的“神”。所以,佛學講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是佛,指的是人人皆可認識到一切皆是幻相!

  圖1-2 佛祖悟道圖兩千五百年前,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時(圖1-2)說的第一話是:“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執著妄想而不能證得。”簡單解釋說:衆生之所以不能證得大智慧,是因爲錯誤地認爲妄身爲實有,妄想心爲實有。因此衆生不斷地在追問到底我是誰,到底是有我的呢,還是無我的,以及生前死後到底會去哪裏的“幻相中”的問題。實際上是,外在山河大地、妄身妄心皆是幻相,而又怎麼能夠在幻相中追問是否有個永恒的我或者沒有永恒的我呢?

  再用個比喻來說,比如,你在做夢,在夢境中的“假我”問:“我是何時入夢的?我什麼時候會醒來?到底是有一個永恒的我呢?還是有一個斷滅的我?到底有沒有靈魂?我死了以後會去哪裏呢?”因爲是你在做夢,所以在夢境中的“你”問的這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因爲那個是“夢境”——幻有,所以在夢境中的假我並沒有一個靈魂,夢境中的假我也無法感知到自己是何時入夢的,又在何時會醒來等問題。同樣道理,我們所經曆的時間、空間、萬物以及生死,都只是另一場“夢境”。因此,幻相中並沒有“有我無我”,以及生前死後會去哪裏等問題。

  那麼,成爲佛有什麼用?或者說,認識到包括外在山河大地、色身、妄心都是幻相又有什麼用呢?下面,看一下佛學的核心精義就明白了。

  二、佛學核心精義

  首先,佛學內容包括叁藏(經、律、論),以及兩千多年以來古代高僧大德對叁藏內容的注解和發揮。如果把現存的佛學典籍彙總起來,相信你用一生時間,也難閱其十分之一。那麼在浩若煙海的佛典中,又該如何去了解佛學核心精義呢?實際上,方法是簡單的,即無論佛典有多麼繁雜,都總攝入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中。而《金剛經》又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經義的壓縮和總結。進一步,如果把《金剛經》再進行精煉,就精簡出了一部260字的《心經》。因此,只要了解《心經》的精義,就明白佛學的核心精義了。那麼《心經》的精義是什麼呢?下面先看《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從以上整段經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核心精義只有一句話:“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說,佛學內容無論多麼浩瀚和繁複,其核心要義只有一個:讓世人“度一切苦厄”,方法是“照見五蘊皆空”。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佛學(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