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明心見性?

  如何明心見性?

  自古,能夠明心見性者極爲少見,原因在于絕大多數人爲方便說法所困惑,執虛幻爲實有,于虛幻中試圖去找出個真心自性。結果必定是南轅北轍,徒勞無獲的(經中稱爲“衆生顛倒”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正如禅宗修證佛法的核心指導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禅宗六祖慧能因見自本性而悟道,今天由于物理學中量子力學的發展,讓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看到物質因心而存在的本質而去“見性”,也就是,我們可以用一種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去認識佛法真義。下面,我將以量子佛學的方式去論述如何明心見性。

  首先,我們先看什麼是明心見性。就像不能說遠見是用眼睛看見的一樣,這裏的“見”是認識到、理解到和領悟到的意思。因此,明心見性的意思就是“清楚明白的認識和理解到、悟到本心、自性是什麼和在哪裏。”

  

  第一節:爲了清楚你應該如何去明心見性,下面先看古人是如何明心見性的。

  1、禅宗二祖慧可在未見達摩時,經常慨歎“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因此去拜訪達摩。爲表求佛法的誠意,慧可在寒冷的冬夜一直站立在達摩門前到天明。然而達摩見此情景卻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慧可見達摩這麼說,就取利刀自斷左臂,再表求法決心。這才得到了達摩的認可。那麼我們現在要問的問題是:慧可費了那麼大的勁--損失了一只手臂,而達摩又給了他什麼樣的"無上妙道"呢?

  慧可先問:“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達摩:“諸佛法印,匪(不)從人得。”

  解釋:慧可:佛法的真義是否可以由聽聞而得到?通俗的講就是,佛法真義是否可以由他人告訴你?達摩:佛法真義不能由他人哪裏得到。言外之意就是佛法真義只能自悟自得。通俗地講,悟道成佛這個事情只能自己去修證,他人不能代勞。

  慧可再問:“我心未甯,乞師與安。”

  達摩:“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我與汝安心竟。”

  解釋:慧可:(因沒有證悟到佛法真義和解脫生死世俗事業)我的心煩惱不斷,未有安甯,請求師傅“安心”。

  達摩:那麼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

  慧可:(因爲一切都是無常生滅的)我實在找不出一個“心”出來。

  達摩:“我已經給你安心完畢了”。

  因此,對于慧可來說,“覓心了不可得”是明心見性的要旨。

  2、壇經記載:五祖爲慧能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啓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解釋:慧能在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突然就見到了“本心自性”。然後五祖印證說:凡是見性者,就是大丈夫、天人的老師,就是佛了。然後五祖又說了明心見性的重要性:“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就是說,學佛最關鍵的、最大的秘密就是:“讓人證悟到本心自性。”

  因此,對于六祖慧能來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明心見性的要旨。

  第二節:佛經是如何解析明心見性的?

  《楞嚴經》前二卷是專門論述如何明心見性的。其中非常關鍵的兩句話是“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和“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

  解釋第一句話:如果你在眼前萬物之中看見或者找到一個“見性”的存在(本心自性),那麼你見到一定就不是本心自性。這就像是,如果你能夠指出鏡子中映現出的任何一個影像是鏡子的話,這個影像就一定不是鏡子。那麼又如何見到本心自性呢?方法是:認識到凡是被見到的都不是真正的見性,真正的見性是無法被看見的——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解釋第二句話:如果你看不見一個“我不去看萬物時有一個見性的所在之地”,那麼這個“見性”自然不是你所看見的萬物中的一物。既然它不是個物,就一定非物,也就是你的本心自性。

  因此,對于《楞嚴經》我們暫舉以上這兩句話爲明心見性的要旨。

  下面,爲了能夠以量子力學的方式去明心見性,我們先看薛定鄂貓的實驗。

  

  第叁節:薛定谔的貓。

  因爲量子力學太過違背經典物理學的常識,因此導致當初創建量子理論的重要參與者中有人極力反對對物質具有的量子奇異現象的解釋。其中非常著名的當屬薛定谔提出的貓的思維實驗。下面論述這一實驗。

  首先,在原子中,電子像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樣在圍繞著原子核旋轉。對于電子在原子空間中的哪裏,由波爾創建出的哥本哈根解釋說:電子在原子空間中,是以波的形態擴散著的,電子的位置是非局域的。如果你非得要去確定電子到底在哪裏,那麼你是無法作出准確預測的,你只能計算出電子有可能在哪裏的概率。同時,如果你讓電子跳到宇宙空間,那麼電子同樣在宇宙空間中的位置與在原子空間中的位置一樣是不確定的和概率的。這就是量子力學中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和對概率的解釋。

  其次,愛因斯坦和薛定谔站在同一戰線,他們說,人們之所以無法確定電子的位置,是因爲還沒有製造出精確的探測電子的儀器和手段。因爲電子在原子空間中的位置的不確定性,就是電子的波函數(Ψ)導致的效應是放射性原子(原子核)何時發生衰變的事件也是不確定性的和概率的。因此,爲了說明對電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和概率的解釋是多麼荒謬,薛定谔在1935年提出一個假想實驗。下面,以容易理解的簡化方式描述這個理論。

  1、想象在一個密封的鐵盒子中放進一只貓,一包放射性原子,一個可以探測到放射性a粒子的蓋革計數器聯動著一把錘子,錘子下面放著一個毒氣瓶。

  2、這包放射性原子在一小時內會有50%的概率放射出一個a粒子。至于這包原子何時會發生衰變(放射出一個a粒子)是不確定的。

  3、如果發生衰變,那麼a粒子就會觸發蓋革計數器,放下錘子,打碎毒藥瓶,將貓毒死。

  4、現在的問題是:如果人們在盒子外面等上一小時,然後問:貓死了沒有?

  5、按照愛因斯坦、薛定谔和一般人們常識性的認爲:在打開盒子之前,放射性原子是否發生了衰變(進而決定貓的死活),無論如何都是已經被確定了的。就是說,貓的死活與一個人是否去打開盒子沒有任何關系。

  6、如果按照波爾的量子力學的奇異解釋:在打開盒子之前,貓處于“死——活”的中間態--就是非死非活,即死即活的狀態。貓的死活,只有在打開盒子的一瞬間,才被確定了的。就是說,人們去看這個動作決定了貓的死活。

  如果承認波爾的解釋,那麼你就得接受:物理世界的規律不再是單獨存在和運作的了,物理世界中的一切,依據人的“看”而得以存在和發生發展著。這就像是,在電子遊戲中,遊戲情境的出現是因其中的人物走到哪裏了,哪裏才得以呈現出來的一樣。

  最終誰勝利了呢?衆所共知:至今70多年以來,物理學上公認的所有實驗,都證實了波爾的解釋。沒有一次違背。而且人類已經根據量子力學的原理在科技上、醫學上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那麼,這與明心見性有什麼關系?

  第四、如何明心見性

  現在,我們要問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是什麼決定了貓的死活?

  首先,因爲你是用眼睛去觀看的,那麼是你的眼睛決定了貓的死活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爲你的眼睛也是一小堆原子。一小堆原子怎麼可能決定另一堆原子的死活呢!這就像是一塊石頭不會決定一只貓的死活一樣。

  其次,是你的思想決定了貓的死活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爲産生你的思想念頭的一千億個神經細胞也都是原子組成的。那麼到底是什麼決定貓的死活呢?

  因爲是電子的位置是不確定的,因此才引出放射性原子是否發生衰變的事件也是不確定的,進而引發貓的“死-活”的事件才成爲不確定的。其中的關鍵就在于電子具有的概率性和非局域性。

  接下來的關鍵問題是:電子、原子和光子都具有同一特性:概率和非局域性,因此,不但放射性原子是否會發生放射是概率性和非局域的,而且毒藥、貓,以及盒子都是由原子組成的,都是概率和非局域性的。再進一步說,你用來觀察盒子的眼睛,以及用來傳遞信息神經細胞,及其傳遞信息的載體——帶電離子,也都是概率和非局域性的。就是說,你的整個大腦都是概率性和非局域性的。

  因此,放射性原子、貓、鐵盒子、你的眼睛、神經細胞、大腦本身實質上都是“薛定谔的貓”。你在用眼睛去看盒子時,實際你就在用一個薛定谔的貓去看了另一個的薛定谔的貓。因此,當你找出哪個不是薛定谔的貓的時候,你也就找到了本心自性。那麼哪個才不是薛定鄂的貓呢?

  因爲一切山河大地和你整個的身體,包括眼睛、腦和四肢,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電子、光子、質子構成的。在你沒有感知到這些粒子的時候,它們都具有同一特性:概率性和非局域性。因此這等于說,一切都是概率性和非局域性的。而在這一切的概率性和非局域性當中,你是無法找出一個非“不確定性”的東西的。這就像是,在鏡子的映像之中是無法找出一個影像是鏡子一樣。

  因此,事情已經變得非常明晰和簡單了:你所見到的和感知到的一切萬象萬物和你用來感知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虛妄的,都是“鏡中像”,即都是因一個東西的存在而得以存在的。那麼這個東西在哪裏呢?

  很簡單,正如古德所說“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個東西哪裏都不在,因爲一切都是它所發出的的幻相。就像是,在"鏡像中"是無法找到和表示鏡子本身一樣,在幻相中是無法找到和表示出本心自性的。

  就如佛祖在…

《如何明心見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