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精神分析-5(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訣)▪P2

  ..續本文上一頁分的欲望會直接被發泄掉,因爲這些本能欲望是符合社會規範的,例如:飲食、正常的性行爲、沒有違背法律道德的憤怒、攻擊(拳擊、練武術)等。

  第二、通過合理疏導進行間接發泄掉。就是說,正常的、或者說對一個人傷害很小的疏導方式,對維持一個人正常生活是必須的。因此,那些不被允許的本能欲望會“轉換”爲跳舞唱歌、拳擊遊戲、寫作、藝術創造(如升華)等方式被發泄掉。

  如果某些本能欲望沒有得到合理的疏導(或者過度表現),就會導致“疾病”。例如:抑郁、焦慮、躁狂症和癔病等。因此疏導就變得至關重要。疏導的方式就是本能欲望轉換的方式。所以,要想從根本上治愈一個人的心理疾病,就要刪除以前錯誤的疏導方式,進而重新塑造出健康無害的疏導方式——這等同于說:重新塑造轉換模式——重新塑造暗示系統——重新塑造潛意識系統——重新塑造心理防衛行爲——重新塑造一個人的人格(此處被重塑的人格是指那些對人造成傷害的人格部分)。

  那麼如何去重新塑造“人格”?

  從以上可以清楚看到:

  第一、人格=自我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轉換模式=疏導方式。

  第二、任何心理疾病都是由“錯誤暗示”導致的,所有錯誤暗示又都是由“一組錯誤暗示”(例如通過自殘實現欲望)製造出來的。這一組暗示構成了一個暗示系統。

  就像是一個機器出了毛病,結果就産生出了不良産品,而要想獲得優質産品就要把機器修理好一樣,“不良産品”就像是“錯誤暗示”,而“機器”就像是“自我暗示系統”。因此治愈心理疾病的關鍵是修正能夠製造出病態暗示的“暗示系統”。

  那麼如何才能修正暗示系統呢——就是說,一個暗示系統如何才能被“重塑”的?下面舉一個例子說明。

  例如,當鄰家孩子面對叔叔的拒絕時,他會像對他父母那樣“故技重施”——倒地打滾,然而他會驚奇地發現“這一招對他叔叔不靈驗”。因此,當他再次遇到叔叔的拒絕時,腦中就會有一個聲音“悄悄地”告訴他:“在叔叔面前,倒地打滾是不行的”。因此,他的自我暗示系統,在他意識到,在叔叔面前犯了一個錯誤的時候,當下就被修正了——也就是,他面對他叔叔的“人格”被修正了。

  清楚地說,重新塑造人格——即修正暗示系統,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玄妙和複雜,實際上很簡單:凡是當你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的時候,那麼你的自我暗示系統都得到了“修正”。因此修正自我暗示系統的方法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用另一句話來說,凡是你意識到自己犯了某個錯誤的時候,那麼你都在做著重新塑造自我暗示系統——即重塑人格的工作,只不過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重塑自己而已。

  例如:當你對某個事物的認識會發生改變的時候,這時也就是你的自我暗示系統中的某個暗示已經被改變了——也就是,你對某個環境刺激的反應發生改變了。

  既然重塑自我暗示系統如此的簡單易行,爲什麼“心理疾病”還是比較難的被治愈呢?

  答案是:如同吃到魚很簡單——只要把魚往嘴裏放就可以了,而到河裏把魚抓到鍋裏是最難的事情一樣,修正暗示系統是簡單的事情——只要意識到“自己錯了”就行了,而讓一個人“意識到”自己錯了——也可以說是意識到自己“錯誤在哪裏”是最難的。難在哪裏呢?難在以下兩點:

  第一點是“自己看不到自己”。

  如果鄰居家的孩子沒有遇到叔叔的拒絕,那麼他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錯誤”。因此,沒有一個“外力”來改變的話,任何一個人都是很難意識到自己“錯了”的。最簡單地說,就算是精神分析師自己也無法知道自己錯在哪裏。

  例如:精神分析師也是人,同樣會遇到心理問題。當他遇到心理疾病時,他很少會去分析自己,因爲就像是“自己的刀削不到自己的把”一樣,精神分析師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無法看到自己“錯誤” 的(即便看到也很有限),所以精神分析師會去找另一個精神分析師來分析自己。即,當心理學家遇到心理問題時,他會去找另一個心理學家來治療自己。

  另外,對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一點不要有誤解。這裏的“本性”不是指本能反應或本能欲望。因爲就像是人人生下來都有左右手和耳朵一樣,人人生下來時,本能反應都是一模一樣的。這裏的“本性”指的是一個人從小到大形成的自我暗示系統。“難移”的關鍵是“自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請記住,“難移”,不是不能移,只是“難”而已。因此,只要一個願意去被改變,那麼人人皆可以被重塑,人人都可以被治愈心理疾病——人人都可以找回原來的自己,因爲從一開始,任何人就都沒有什麼所謂的心理疾病。

  第二個難點在于獲得正確的修正。

  凡是在你意識到自己犯了某個錯誤的時候,那麼你的暗示系統都獲得了修正。“修正”,更確切地說是獲得了修改,至于說到,是向好的方向進行了修改,還是向更壞的方向進行了修改,這就要看你接收到的“知識”是否正確了。例如,當一個人認識到自己錯了時,這時的錯誤並不一定是“真錯”,他也有可能把“本來正確的心理行爲”給修改成“錯誤”的了。

  例如:有人越學反而越焦慮、越學反而越抑郁,或者越學反而越痛苦,那麼實際他所做的改變“不一定是對的”。譬如說,一個人本來很有自信,結果因爲接收了某些“知識”而時常過于“謙虛”——不斷暗示自己不如別人,由于不斷“自慚形移”,就磨滅了原有的“自信心”。因此接收正確的知識和接觸到人格正常的心理分析師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人們不知道何爲“正”、何爲“錯”,就總是會處在“自我折磨”的漩渦中。

  從以上可以清楚看到,精神分析師的用處是,幫助患者發現“自己的錯誤”。而這比較難,因爲,精神分析師需要通過長期的對患者的個人經曆進行分析,洞察出患者“深埋著”的“自我暗示系統”。然後精神分析師再幫助患者將“錯誤的自我暗示”——即錯誤的潛意識提升到意識層面,讓患者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由此也就幫助了患者重新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暗示系統——即健康的轉換模式和健康的人格。

  清楚地說,當憤怒時你會去做什麼?當某個欲望沒有實現時你會去做什麼?無論你會去做什麼,你所表現出的心理行爲實際都是一種“轉換”。而當你意識到,你對某個環境的反應是不符合自己的生存需要時(對叔叔打滾是不行的),那麼你就已經重塑了潛意識中的自我暗示系統了。當一個人在意識上,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那個方面做出的反應是錯誤的,以及自己更應該如何去做出反應的時候,那麼重塑也就成功了。

  最終,若想從根本上治愈心理疾病,就是需要改造和修正“自我暗示系統”——也就是重塑人格。這種修正即可以將已經發生的心理疾病重新獲得正確的疏導,也可以避免未來再次發生類似的疾病(例如焦慮、抑郁以及強迫症等)。

  從以上論述我們已經清楚看到,治愈心理疾病的關鍵是要找出導致心理疾病的錯誤潛意識(錯誤自我暗示),以及錯誤的潛意識系統(錯誤自我暗示系統),那麼如何才能把錯誤潛意識從腦海中挖掘出來?也就說,分析精神(潛意識)的工具是什麼?又如何去分析?

《精神分析-5(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