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精神分析-3(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訣)

  3.心理疾病是如何在壓抑中産生的?

  壓抑是一種很痛苦的事情。例如,現在回憶一下,當你丟失錢財時你是多麼懊惱?當被拒絕、欺騙和侮辱時,你是否會有不顧一切去進行攻擊而“瘋掉”的沖動?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這對于心靈則更是如此。雖然本能欲望被壓抑了,但是這種本能能量不會就此消失,它總是試圖沖破社會規範的製約出來表現自己。每當本能欲望發起進攻時,都會與社會規範直接發生沖突,而心靈也就會再次經曆痛苦(一般人們表達爲“思想鬥爭”。你可以回憶一下,曾經經曆過的憤怒沖動就是本能欲望在不斷的沖擊你腦中的“社會規範”)。本能欲望在不斷沖擊過程中,會逐步找到一個種“合理”的方式——即讓本能欲望得以釋放,又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方式來發泄這種欲望。因爲這種“合理方式”是在保衛心靈免受本能欲望的不斷沖擊而經曆焦慮痛苦的機製,所以就被稱爲“心理防衛機製”。執行防衛機製的就是“自我”的機能(自我:代表理性的那部分的潛意識內容)。

  進一步說:當本能欲望不被允許進入到意識中時,他就會通過“轉換”,即僞裝的方式表現自己。因此心理防衛機製也可被稱爲“被壓抑本能欲望的轉換機製”和“本能欲望的僞裝方式”。

  下面對幾種常見心理防衛機製——即轉換機製作出簡要論述。

  升華:指那些被社會規範壓抑的本能欲望,以一種社會規範允許的“藝術方式”發泄本能欲望的轉換機製。例如:一個人對跳舞、繪畫和文學內容的喜歡,都不是憑空而生的。所有的藝術活動都有其內在本能欲望(性和攻擊)升華後發泄的原因。

  幽默:指將自己的本能欲望(性和攻擊)以社會規範允許的幽默方式發泄的轉換機製。例如,人們通過“笑話”的方式講的有關攻擊、死亡、性愛(黃色笑話)等內容的笑話。在一個人講某個笑話過程中,潛意識中的某個本能欲望就得到了發泄。再例如,有人在“笑著的狀態”下罵某個人,被罵的人也不會做出過分的舉動,而這也是在以社會規範允許的形式發泄他的憤怒。當然有些時候會失控,導致兩個人真的對罵起來,甚至拳腳相加。

  幻想:指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欲望,通過幻想的方式發泄本能欲望的轉換機製。做“白日夢”就是人們幻想的具體體現。例如:一個人們會用一段時間專心的幻想著自己成爲了富翁或有權勢的人,或者一個非常美好愛情的實現。

  否認:指拒絕承認自己所面對的危險,以及否認某個事物的存在,以保護心靈不經曆痛苦的防衛機製。可以說這種機製就是“自我欺騙”現象。否認是最原始的心理防衛機製。表現在動物身上就是當野雞被山鷹追的急時,野雞會將頭一頭插入雪中,由此避免由恐懼死亡帶來的焦慮。人類也是一樣。例如:當小孩子打碎了東西時,會不自主的蒙住雙眼;當電影中出現恐怖畫面時,會有人去蒙住自己的眼睛;當一個人第一次蹦極時,大腦會一片空白。這種“否認”是在腦中無意識操作的。

  轉化:指將無法實現的本能欲望轉化爲自己的軀體症狀方式發泄的轉換機製。歇斯底裏症狀是其具體體現。例如:癔病性癱瘓、失音、抽搐、暈厥、麻痹等。轉化是在潛意識中自動進行的,病人在意識上往往意識不到其病因。

  象征性和抵消:指一個人以象征性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本能欲望,以避免心靈處在痛苦狀態中的防衛機製。例如:當有一個人突然說了一句“自己都感到很羞恥的話”,會下意識的去捂自己的嘴,這表示自己沒有說。或者作出倒吸一口氣的動作,表示自己把話已經收回來了。

  再如:兒子與父親發生爭吵時,父親憤怒地打了兒子一耳光。這時兒子最想做的事情是以更強烈的力量回擊給父親兩個耳光。但是,社會道德不允許他這麼做。而如果不把這種回擊憤怒發泄出去,兒子就會非常痛苦和焦慮。怎麼辦呢?這時兒子潛意識中的“本能欲望(原我)”就會與“社會規範(超我)”談判,仲裁者就是代表理性的潛意識(自我)。談判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個方式——讓雙方都接受的方式,讓本能欲望得以發泄出去。例如:最後妥協的結果可能是,兒子可能是摔門而去,或者將水杯狠狠地摔碎在地上。在兒子的潛意識中,他的父親變成了“水杯”或“門”。這樣“超我”允許了。而“原我”也接受了。“自我”就去執行了“這一結果”。這時兒子的“憤怒”就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泄。

  心理防衛機製對一個人維持快樂的健康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持續的疏導、發泄掉人們面對環境時不斷被刺激出來的本能欲望。那麼一旦這種機製運轉“卡殼”時會怎麼樣呢?

  就像是不斷被注入水的堰塞湖最終會突然崩堤一樣,當環境刺激在一個人“生物性本能反應”上面不斷製造出本能欲望的水花,而這些水花又沒有得到合理的疏導釋放時,最終精神上的“堰塞湖”就會瞬間沖垮由社會規範構建起來的堤壩,這個人也就精神崩潰了。精神崩潰的結果就是,一個人在沒有道德規範的情況下盡情的去發泄自己的本能欲望。例如:精神病人會裸體在街上遊走,可以毫無顧忌的打罵他人,嘴裏喋喋不休念叨著某些“肮髒”的話語。

  從另一角度來說,假設沒有社會規範,那麼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患上精神疾病。例如:狼或者烏鴉就不會患上心理問題,當然在它們的社會中永遠也不會出現弗洛伊德式的狼或烏鴉。因爲它們的社會道德規範層次非常的低,當然也就永遠不會有壓抑的情況出現。也不會有精神疾病的出現,因爲動物們從生下來開始,就一直處在人類稱之爲“精神病”的狀態——如同是說,它們之所以沒有掉進“坑中”是因爲它們本身就在坑中。例如動物可以隨地大小便,而當一個人出現隨地大小便的情況時,這個人就患上了精神疾病。精神病狀態是心理防衛機製的徹底失控,同時也可以認爲是最後的心理防衛機製。

  從以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壓抑本身不會導致心理疾病,心理防衛機製本身也不會導致心理疾病,那麼心理疾病是如何産生的呢?

  答案是:雖然,人們面對同一環境刺激所泛起的本能欲望的水花以及它的能量強度存在著差異,對于同一被壓抑的本能欲望的發泄方式(心理防衛機製)也存在著差異,但是,這些都不是導致心身疾病的真正原因,導致心身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在心理防衛機製下“過度表現的心理防衛行爲”和“錯誤表現的心理防衛行爲”(心理防衛行爲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具有個人特色的心理防衛模式”,或者說“具有個人特色的潛意識轉換模式”,以及“具有個人特色的潛意識的僞裝模式”)。

  1)過度表現的心理防衛行爲有那些?

  例如:與父親吵架的兒子,如果摔門而出是適當的,而如果將門擊碎、甚至將電視機等家用電器也給砸了的話,那麼這種行爲就是過分的。這樣就會給人留下患了“精神病”的印象,當然這也是一般精神病人表現的行爲。

  再例如:如果一個人對任何侵犯都反應過度的話,比如動不動就大發雷霆,很小的侵犯都會忌恨在心,那麼人們都將對之敬而遠之,沒有人願意幫助他。逐步的他將脫離群體生活,處于孤立無援和孤獨無助的狀態。

  凡是過度表現的心理防衛機製都是病理的——這包括焦慮症、抑郁症、恐懼症、強迫症等。那麼這些疾病是如何發生的呢?首先我們看一下弗洛伊德對人格的進一步劃分。

  一開始弗洛伊德將一個人的人格劃分爲了意識與潛意識(還有“前意識”——處于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意識)。在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與原我》一書中,又將人格進一步劃細分爲了叁個部分:原我、自我和超我。“原我”指的是一個人的本能反應及本能欲望,遵循“快樂原則”。“自我”指的是根據現實情況,理智而有計劃地去實現“原我欲望”的那部分潛意識內容,它所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指的是“社會規範”——代表良心的那部分潛意識,遵循“道德原則”。原我與生具來;自我則是在一個人兩歲時開始在潛意識中通過父母及經驗而逐步形成的;超我是在5歲以後,通過父母、老師和社會共同作用下被逐步輸入到潛意識中的。原我完全是潛意識的;自我和超我有一大半是潛意識的。叁者關系通過下面一個例子說明一下。

  有一天你看到餐桌上有一塊手表,這時原我的沖動想要通過偷竊據爲己有,這時自我就會思慮如何偷竊而不被其他人發現。比如,這時服務員向桌子走來,自我就會指示服務員去給自己拿一瓶酒,這樣在沒有人看到的情況下,自我幫助原我偷竊成功。弗洛伊德把原我比喻成一匹桀骜不馴的野馬,自我像是騎在馬背上的人,控製著原我的方向。因爲偷竊是違背社會規範的,所以超我就會出來懲罰原我,這就會讓你經曆罪惡感和一旦被抓住的恐懼感,這時候“自我”會徹夜思考“該怎麼辦”。最終直到把手表還給服務員,你才會恢複平靜。從以上對人格的劃分,下面再看心理疾病是如何産生的?

  焦慮:

  焦慮就是積極的思慮。思慮什麼?在進化上,思慮的目的是爲了獲得“性”和“食物”——考試、事業、唱歌等活動都建立在此基礎上。如果沒有積極的思慮,那麼一個人在生活中不會解決任何問題。因此,積極的思慮,也可稱爲“焦慮”是積極和有利于生命生存的。

  在精神分析的概念中,焦慮由本能欲望和自我與超我之間引發的沖突所産生。這種沖突就像是兒子想要一個超級玩具,但這對于父母的經濟情況來說“無力實現”,這樣就引發兒子與父母之間的沖突一樣。

  進一步說,一個人爲了實現某一個欲望而“積極的思慮該怎麼辦”時是正常的,也是生存所必須的。可是當一個人的欲望過于強烈,或者遇到了亟待解決的大問題時,那麼強烈的本能欲望就會與社會規範發生直接而猛烈的沖突。本能欲望的強度越大,那麼相應地,一個人所經曆的思慮程度也就越高,當“自我”的積極的思慮變成焦灼狀態時,就成爲了焦慮症。在此情況下,一個人就會經曆由焦慮帶…

《精神分析-3(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