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識性的問題。
比如,當我們把九萬億億爾格的能量(這些能量可以憑空將1000萬噸重——如一座大山——的東西提升1000米高度,或可以一直點亮你家廚房60瓦燈泡7萬年的時間)轉換成物質的話,就只是一克的物質。而反過來說,任何一克重的物質,比如一小塊冰糖、一粒細沙、一小朵花,都可以被轉化爲九萬億億爾格能量。物質轉換爲能量是巨大的,而時間轉換爲空間也是很寬的——1秒鍾可以轉換爲30萬公裏。
當人類能夠製造出超越光速的機器時,我們就可以回到過去,或到將來。就像愛因斯坦一開始對物質與能量可以互相轉換只是一種理論,而後在人類擁有相應儀器情況下才得到驗證及運用一樣(如原子彈、核電站),雖然今天對時間和空間的轉換理論早已被提出,但什麼時候能製造出一個時間機器,至少現在還無法作出精確預測。
第六節:我們是一只蘋果蟲嗎
當咬一口蘋果,有時你會發現一只蘋果蟲,而那只蟲子也在驚訝地發現著你。因爲在你沒咬開這只蘋果之前,這只蟲子會以爲它自己就是宇宙中心,每肯一小口蘋果,它都會認爲已經爲自己擴展出一小塊宇宙空間。
蘋果蟲有自己感知到的氣味、味道和紋理,也許還有自己的遊戲和藝術。但對于蘋果樹、田野、汽車、甚至月球來說,根本毫無所知。
就算在幾百年前,人類還以爲地球是平的,而且是宇宙中心,也以爲宇宙就這麼大。當驚訝發現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的時候,人們還固執認爲“這就是一切了”。直到近一百年,當發現原來宇宙中擁有那麼多的恒星和星系時,卻突然迷茫了。
一切沒有盡頭,因爲沒有人能夠保證,今天的我們不是“蘋果蟲”。下面,就看一下我們的“宇宙蘋果”有多大,以及時間—空間是如何虛幻的。
一、對宇宙空間的度量
如果把體積是地球130萬倍的太陽縮小爲一顆核桃大小的話,地球就是在1.5米外圍繞它作旋轉運動的一粒灰塵,而含有九大行星的太陽系足有322米寬。離我們最近的另一顆“核桃”卻在418公裏以外。
在這個比例中,含有超過1千億個“核桃”的銀河系竟然有965萬公裏寬——也就是,太陽如核桃大小,銀河系的空間有800個地球連在一起那麼的寬敞。進而離這顆“核桃”最近的星系有6436萬公裏之遙遠。就算星系之間有這麼的遙遠,它們還是會相互膠黏在一起形成“星系團”。比如,我們的銀河系就是與其它近40個星系組成了科學家稱爲的“本星系團”。而離我們最近的另一個星系團——“室女座星系團”卻擁有2500多個像銀河系一樣龐大的星系。
離我們最近的星系團是“室女座星系團”,但到底離我們有多近呢?還是以在太陽是核桃的比例中,“室女座星系團”在“核桃”64億公裏以外。而這64億公裏是什麼概念呢?比如,地球距太陽是1.5億公裏,而在這個比例中卻被縮短爲1.5米。而我們離“室女座星系團”的距離是,64億公裏×1000米/每公裏÷1.5米=42666億個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即63999億億公裏。
注意:這是在太陽如核桃大小的情況下,“室女座星系團”離這顆3厘米大小的“核桃”有42666億個1.5億公裏的距離。
此刻,我們對天文數字已經麻木了。然而,就算如此“大” 的一個星系團,在整個宇宙中卻是被可以忽略不計的東西。因爲一個星系團相對于宇宙來說,就像地球相對于一塊拳頭大的石頭一樣,而平時我們誰又會在意在地球上是否多了、或少了一小塊石頭呢!
二、對時間的度量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圈的時間,我們稱爲一年,即一個地球年。我們感受到的一秒鍾就是31536000分之1地球年的時間。我們覺得一秒鍾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因爲連一次呼吸都無法完成,但對一個原子來說時間卻太長了,因爲它至少要與其它原子完成10億次的撞擊。
而原子每撞擊一次,即10億分之1秒的時間,對于電子來說時間又太長了。因爲在原子每撞擊1次的時間裏,電子要圍繞原子核轉了10萬萬億圈。也就是相對于電子來說過了10萬萬億電子年。而接下來,一個電子年的時間對原子核中作高速旋轉的質子來說,又是無限的久遠。質子看電子,就像我們看天上固定不動恒星一樣,幾千年也不見移動一點位置(比如,對于我們來說,北極星幾千年來一直固定在那裏;而對宇宙意識來說,北極星又像我們看電子一樣,嗖嗖飛奔)。
往大一點說,我們以爲一地球年的時間很長,但對于太陽來說,這時間簡直就是一瞬。因爲在一個太陽年(太陽圍繞銀河系轉一圈爲一太陽年)時間裏,人類經過了2。5億年。而星系與星系、星系群與星系群之間相對運動的時間又變得無限久遠了。而進一步,宇宙與宇宙的相對運動對我們來說,就像蘋果蟲無法想象竟然還存在汽車或月亮一樣!
叁、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時空中
當有一天,你能夠以99%光速——即每秒鍾29萬7千公裏速度向宇宙深處運動時,我們在1秒鍾內感知到的意識,如被針紮到時的刺痛,你卻需要100秒我們的時間來完成這一意識感受過程。一年後,當你回到地球時,我們早已經死去,因爲地球已經過了100年的時間。而問題是,我們相對于誰而衰老,又相對于誰而有意識變慢的情形呢?
因爲此時此刻,你正“乘坐”在地球上以每秒鍾465米速度自轉著;地球又以每秒鍾30公裏的速度圍繞太陽旋轉;太陽帶著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以每秒鍾250公裏的速度圍繞銀河系旋轉(旋轉一圈需要2.5億年);銀河系則以每秒鍾600公裏的速度向長蛇星座方向狂奔(此刻你坐在電腦前,每秒鍾會以880.465公裏的速度向一個方向狂奔。而你坐地也不再是日行八萬裏,而是7607萬公裏,每年你會走277 億公裏)。而銀河系所在的星系團又相對于其它星系團,或類星體相對于我們以每秒鍾20萬公裏以上的速度向宇宙深處狂飙。
每一個星系團都如同是宇宙中一個“泡泡”,而泡泡之間都以瘋狂的速度狂飙著相互遠離。宇宙中沒有絕對的靜止,每個星系團泡泡都有自己的時間——空間度量。
進一步,因爲一切都在高速相對運動著,所以,從星系團到星系團,從星系到星系,從恒星系到地球,再到你、我、原子、電子、也許還有“神”,都生活在自己的“時間—空間泡泡中”。
四、我們體驗到的永遠是過去,此時此刻也是幻境。
實際上,我們永遠無法活在“現在”上。當你向十米外看一位朋友時,你看到的不是此刻的他,而是3000萬分之1秒之前的他,因爲從他身上反射過來的光子,需要3000萬分之1秒的時間,經過十米距離後,才能走到你的眼睛裏。當你與1000公裏以外一位朋友通電話時,你聽到的也是300分之1秒之前他的聲音,因爲無線電波需要這麼長時間才能從他的手機上“走”到你的手機上。
進一步,太陽離我們有1.5億公裏,光要走8分鍾才會到達這裏。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永遠是8分鍾以前的太陽——我們看到永遠是過去。假如某一天,太陽一下子堙滅了,我們要等到8分鍾以後才會知道。
光一秒鍾走30萬公裏,而一分鍾會走1800萬公裏,一天會走259億公裏,一年會走9兆4608億公裏。而這個數太大了,表達起來也不方便,所以科學家就很聰明地將9兆4608億公裏定義爲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走過的距離。
更近一步,當你在晚上放眼天上星星時,你看到許多星光都是幾百萬光年以外的恒星及星系發出來的。就是說,幾百萬年以前,當這星星發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光芒時,人類還沒有被進化出來,而此刻那顆恒星也許早已暗淡無光。而當你用望遠鏡看100億光年以外的類星體時(或者你用眼睛看任何一個星系團時),所看到的是100億年之前這顆類星體發出的光。而那時,太陽還沒有誕生,因爲太陽今天只有50歲億歲。也許此刻,那裏的似人生物也在用望遠鏡朝我們看過來,他看到的也是100億年前的這裏,他要想看到今天的人類及地球,至少還要等在100億年。
從另一方面來說,你此刻放眼看到的所有星系及星系團,也許現在都早已形成了巨大黑洞(實際上,宇宙中的黑洞比我們看得到的星星還要多)。而從那上面進化出來的高級生物也許正乘坐著宇宙飛船向我們奔來。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中,而這個時間——空間本質上,也只是我們腦中對過去事物所作的一種標記。我們無法留住過去,也抓不住未來,而只能活在自己的此時此刻中!而此時此刻也是虛幻的,因爲我們留不住任何一個“此時此刻”。
最終,一切都是幻境!而幻境之中有一個東西不是虛幻的。這個東西是什麼呢?
第七節:覺者,佛也;這個不是虛幻的。
凡是我們能夠用意識感受到一切的思想、運動、空間、時間,都是腦內原子相對運動的測度,也都因感知而存在。每一層次的事物——電子、光子、原子、你、我、太陽系、銀行系、宇宙,都在作著相對運動,而意識就逐層次擴展開去——向原子、電子深處,向恒星、星系、宇宙層面,都呈現出了不同層次的意識——也都是對一個意識的不同呈現——即是,萬物皆有佛性,也是萬物都是同一個佛性的意思。
如果你能鑽入電子深處,你會發現,它本身就是一個宇宙體系。而我們的宇宙,對更高層面“意識”來說,也是一個“電子”!
所以,佛性不是虛幻的。佛性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這個佛性又如何去感知呢?
引用南懷瑾老師的一個故事:有一位天王悟道禅師,整天打坐,縣長來訪,亦不加理會,把縣長惹惱了,叫人把這個和尚丟到河裏,河裏浮出一座蓮花,他就坐在蓮花上面,這下子把這些人嚇住了,因此感化了這位縣長,成爲他的皈依徒弟。
天王悟道後來生病躺在床上,疼痛難過得哎呦-哎呦-地叫。旁邊服侍的徒弟說:“師父!您叫輕一點好不好?你是悟了道的大和尚,叫那麼大聲,讓人聽見,多丟臉!師父啊!您當年的威風哪裏去了?” 悟了道的師父生病還哎呦哎呦地叫,這像什麼話?他的道悟到哪裏去了?天王悟道一聽不再叫了,說:“哦!不對呀?我痛得叫哎呦哎呦裏,有個不痛的,你們知道不知道?”這幾個徒弟都說不知道。師父說:“我傳給你們要不要?”徒弟答: “當然要,求之不得。” “好!喔呦!這個是不痛的!”然後,兩腿一盤,走了。
靈魂、本心、意識、如來、是多麼淺顯而易見。當我問你,爲什麼會相信有靈魂的時候,你會說,我知道自己活著;我知道清風拂面,我知道牙痛,我知道生活是非常美好的——而也知道有時人們會忘記這點,我還知道什麼是白天,什麼是黑夜………
當我們看到某一個人死去了,我們相信他的那個“知道”就是他的靈魂,而相信他的那個“知道”還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
許多人卻要到身外去尋找靈魂、本心、意識或者如來——創建出許多理論來滿足自己的想象,卻不願意相信,此時此刻所感知到的一切就是如來本心,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祖說: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而問題是,佛祖說了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真心中物,而“怎麼個真心中物”卻沒有說。實則無法說,因爲只有深入禅定中才能夠感知到你就是“它”。所以,佛祖在佛經中一直教導我們要修禅入定。而今天量子力學的發展,對于如何“真心中物”卻可以我們去窺上一窺!接下來,我會努力打開、擴展可以窺探的孔洞,而你的工作就是你把眼睛放上去。
無論如何,此刻我們還活著,我們以我們的時間來度量意識的呈現。而最終,一但離開腦神經系統的運行,即原子的運動,我們的意識還存在嗎?或者說,還會存在另一個有意識的覺察嗎(記住:佛者,覺也)?
實際這樣的思考是錯誤的,我們不應當問,腦神經系統是如何呈現出意識的,而應當問,意識是如何創造出腦神經系統運行的。只有超越常識的提問,才能獲得超越常識的答案。最終是“怎麼個心中物”?
《爲什麼空間與時間是一種幻覺
》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