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說般若的緣起
關于般若的緣起,佛在《大般若經》中講了二十叁點。我現在只列舉二十點。
(一)爲發大乘者說
在小乘經典中,佛只是說的聲聞、緣覺道。現在,由于根基成熟、因緣成熟,在般若法會上,佛爲文殊師利、彌勒菩薩說般若之體、般若之相、般若之行,指示菩薩如何發菩提心,修大乘菩薩之行。所以,般若是大乘教,是爲大乘根基而說。這是第一點。
(二)放光現瑞,示現諸佛淨土
在修行過程中,有人采取“念佛叁昧”的方法。“叁昧”就是“定”,也可以念阿彌陀佛,或念藥師佛,或念彌勒佛,也可以念十方諸佛。念佛叁昧包括很寬,不單單是念阿彌陀佛才能得入“念佛叁昧”。修念佛叁昧到一心不亂,就會得到實證。實證是什麼呢?就是佛相現前,淨土現前,這是殊勝境界。所以,念佛要見佛,念佛就一定生淨土。這個意趣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佛爲了行者修念佛叁昧,爲了使他們在修行中,得到實際利益,所以在般若法會上放光現瑞,遍照十方恒河沙數世界。所以,佛說般若,是放光說法,就說明宇宙萬物不可思議,佛的存在、淨土的存在不可思議。我們平常一個人往往以自己的聰明,只看到眼前一點,時間和空間上有錯覺,就如井底之蛙,只看到圓圈圈那麼一片天,現象上受到迷惑限製,只限于感覺,生起虛妄意識,就如瞎子摸象,摸到耳朵,說是個扇子,摸到尾巴,說是繩子,摸到象腿說是柱子。瞎子摸象,是歪曲主體,是片面的認識現象。我們衆生境界往往如此,看問題不全面,看問題不能超越時空,受所謂的時空所限製,因意識的妄想分別,使認識真理的能力受到蒙蔽。我們修行可以見到佛,也可以生佛土,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超越時空的。
(叁)受請說法
叁千大千世界中的梵天主、色界諸天、欲界釋提桓因及諸天、四天王天,在佛成道以後,雲集佛所,請佛轉*輪。受叁界諸天的懇求,佛因慈悲心,爲了利益人天、救拔衆生,所以受請說甚深般若經。
(四)令生決定淨信
有人懷疑,佛是否真的是得了“一切種智”?根據大乘經所講,聖者智慧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就是聲聞所證,“道種智”是菩薩所證的,“一切種智”是諸佛所證的。具有“一切種智”,就善觀諸法的自相共相,契證諸法的真如、空性。有人就懷疑,佛是不是這麼個境界?!在般若會上,佛就放種種瑞光,現種種大身,並且說甚深般若妙法。甚深般若的教義就是由于佛證得了“一切種智”而闡發和建立的言教。
(五)令斷一切疑惑
有人被惡師所迷惑、爲邪師所利用,內心沈迷于邪法、惡教。佛以大慈悲要救拔這一部分衆生,使其能夠遠離邪見網,建立智慧,生起正見。所以就現光明,宣示諸法實相,斷除衆生的一切疑惑。
(六)令伏一切驕慢
有人毀謗佛的智慧,認爲佛智不能超越普通人。佛爲什麼這麼高明呢?佛不是用幻術、假把戲來诓惑世間。對于貢高我慢、對佛不生恭敬心的人,佛就針對這類衆生現種種神力、智慧力,顯示佛的神力、無量威德、無量智慧,是一切衆生的依怙所在。假如有人對佛起一種惡念,就會獲罪無量;而對佛的功德、威力、智慧能生一念淨信,就可以成人天之樂,且將來必定獲得涅槃之微妙果報。
(七)令受法益
佛是福、慧圓具的聖者。爲了使受法衆生能夠終生領受,佛在講經說法過程中,處處示現已經證得解脫自在,已經證得一切種智,能夠作獅子吼、演微妙音、轉妙*輪。因佛在諸世界之中是“最高地位”,已證得廣大福德慈悲、圓滿智慧與方便神通,無與倫比,能作獅子吼,能廣度衆生,使衆生受到法益。
(八)令生法喜
般若是甚深的法藏,廣大微妙。我們能夠學習般若,就好像在寶山之中隨處都可以得到珍寶,得到無價之寶,受用不盡。般若就有這麼珍貴,學習般若就有這麼殊勝。所以,佛欲令衆生對般若生起歡喜,喜樂信受。
(九)令得解脫
佛爲大醫王,能治衆生病,以般若之妙藥,治衆生的無名諸病,使衆生能夠出離叁界,解脫生死,到達彼岸。這說明佛是大醫王,般若就是“阿伽陀藥”,即無上妙藥。真正的大醫王,就是我們的佛陀。
(十)現報身爲菩薩說法
佛在般若會上,現報身,爲十方菩薩說法,爲初地乃至十地菩薩說法。有人懷疑佛的福德,認爲佛和普通人一樣,也有生老病死。佛在般若會上,是以報身爲地上菩薩說法。諸佛所共的法身對凡夫來說是不可見的。我們凡夫、二乘、地前菩薩只能見到化身。佛有法身、報身、化身,叫“叁身”,這就進一步顯示佛身無量,功德無量,智慧無量,光明無量。一般凡夫、二乘乃至地上菩薩不能與佛相比。
(十一)開示應化身“八相成道”
佛出生在藍毗尼園。出生之時,就能自行七步,並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說了以後就默然不語,長久沒有說話。然後,從孩童至成人,在王宮生活,以後出家,進雪山修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成道。這就是所謂“八相成道”。那麼,這種現身呢,就是以方便隨順衆生,隨順世法。對于般若波羅蜜、對于佛身,應曉得不同于世間,而超過世間,不能以普通的眼光來對待佛身。佛有“八相成道”,而爲什麼有“八相成道”呢?就是爲了度衆生方便,機緣成熟了,要教化衆生,才示現應化身。
(十二)破“邪”而顯“正”
在衆生種種知見中有“邊見”、“邪見”兩種不正見。
“邊見”,一種是執“常”,一種是執“斷”。“常”呢,是認爲世界萬象永恒不壞,認爲物質永久不消滅,或認爲靈魂不滅、精神有不變的主宰,人能長生不死、死了可以成神仙。“斷”呢,認爲人同物質一樣,死如燈滅。“邪見”呢,就是拔無因果。
所以,佛說般若、說中道實相,爲說明一切現象是因緣生法,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這樣就獲得“雙照”。說“有”,爲破除“斷”見,說“空”,爲破除“常”見,從而破除毀謗因果的邪見。這就是般若講的中道實相。所以,佛要斷除衆生邊見、邪見,並令這一部分人悟得中道實相。
(十叁)開示供佛之功德
《大般若經》裏面講,佛的生身、佛的法身我們都要供養恭敬。這種供養、恭敬,一種是以財供養,一種是以法供養。以財供養,是用香、花、燈、水果等財物供養。以法供養就是能夠依教修行、讀經、演教、演說文字般若,這個叫做“法供養”。對于佛的生身供養(我們今世沒有這種福報),對佛法的修學、弘揚,都是功德無量的。
(十四)宣說“阿毗跋致”
佛宣說圓滿的“阿毗跋致”之法。什麼叫“阿毗跋致”呢?即“不退轉”。念佛往生西方,就能得到阿毗跋致,得“不退轉”。到這個時候,就證得位不退轉、行不退轉、念不退轉——叁不退,這是初地以上修行位上的菩薩境界。所以,學佛者必須要修學大乘般若,要發菩提心,求證阿毗跋致。
(十五)令得究竟
佛說般若教,是爲了使衆生能夠領受般若教,奉行般若教,對般若教能夠尊重、供養、承事,乘般若船,到達彼岸,究竟解脫。
(十六)開示供養般若的功德
佛說般若教是先從印度的南方開始,後來到北方、到西方,又到中部,巡行五天竺,宣講般若教,使廣大善信修法供養。佛說,對般若能書寫、受持、以法供養,這種因緣福德很大,可以進入叁乘,最後證得無住涅槃。
(十七)開示“第一義悉檀”
佛爲什麼說般若教?就是顯示“第一義悉檀”。“悉檀”就是“成就”的意思。“悉檀”是印度語,漢譯爲“成就”,成就衆生的法身慧命。
“悉檀”分爲四種:
1、“世界悉檀”。說明世界萬物,因緣生法的道理,諸法因緣生。
2、“爲人悉檀”。是因時、因地、因根機而說法,所謂“因機施教”。佛有五乘教的建立:人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佛乘,都由根基而建立,這叫“爲人悉檀”。
3、“對治悉檀”。因衆生的無明煩惱病來施教。好比人害了病,醫生根據你害了某種病就用某種藥。在佛教裏面,也是因病施藥,你有什麼煩惱,就給你施什麼佛法,方便善巧給你對治。
小乘教法有“五停心”觀:貪欲重的修不淨觀、白骨觀;瞋心重的就修慈悲觀;癡心重的就修緣起觀;慢心重的就修界差別觀;散亂心重的修念佛觀,使各種無明煩惱得到對治,才不造業受苦。
4、“第一義悉檀”。佛現在講般若經,般若所重的是“空性”,般若闡述的是性空緣起,般若的智是一切種智、是大圓鏡智、是根本智,這種境界不可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這是“第一義悉檀”。
佛在四悉檀之中,爲了講“第一義悉檀”,而講大乘般若經,所以這是一個很殊勝的法門。
(十八)令離妄執
佛在世時,有個“長爪外道”(古印度諸外道之一),名摩诃具稀羅,主張“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亦無有實法可信可恭敬者”。一次他傲慢地對世尊說:“我一切法不受!”佛反駁說:“你說一切法不受,你此種見,你能受否?”長爪思維:“若言受,是現前妄語;若說不受,則否定己見,自相矛盾,而犯自語相違!”因此,被佛折服了貢高我慢。佛陀要使長爪外道去掉妄執,相信般若,使他得到折服。
(十九)明諸法實相
一切法是無相而無不相。“無相”就是“空”,“無不相”就是“幻有”。諸法所顯的“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幻有”之相,就是萬象森羅,宛然而有。這個意趣很微妙。在《大般若經》中,佛處處指示這個般若實相。
(二十)息諸爭訟
一切世間言論都是戲論,都有爭論,因爲世間言論是相對的。只有般若實相,是絕對的,可以熄滅一切爭論。
這次法會非常稀有、殊勝,希望大衆不要錯過機會。“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首先要有“信”字,這種信是“正信”而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是具有真知見的信。我們在信仰以後要得到受用,接著要了解意趣,了解以後要結合行持,不能空談。行持以後,才會得到受用。要信而能解,解而能行,行而能證。信、解、行、證是修學佛法的基本方法和次第。
《般若與人生佛教 二、佛說般若的緣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