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夠以不淨想來去除渴愛,那麼他們就好像不再是渴愛的奴隸,而其用法也可歸納于阿羅漢的主人受用。同樣地,阿羅漢與凡夫也可被視爲佛陀的繼承人。
欠債受用是不被允許的,盜賊受用就更別說了。有德者在受用資具時有作省察地受用是與欠債受用相反的,即無欠債受用。受用資具時有適當地省察的有德凡夫可以被視爲是有學聖者,因此他們的用法也可被視爲是繼承者受用。
在這四者之中,阿羅漢的主人受用是最聖潔的。因此想象主人般地受用資具的比丘應以省察來成就資具依止戒。
戒有五種
(A)戒有五種:
一、製限遍淨戒(pariyanta parisuddhi sila);
二、無製限遍淨戒(apariyanta parisuddhi sila);
叁、圓滿遍淨戒(paripunna parisuddhi sila);
四、無執取遍淨戒(aparamattha parisuddhi sila);
五、安息遍淨戒(patippassadhi parisuddhi sila)。
(一)在家信徒與沙彌所持的戒是製限遍淨戒,因爲它有戒條數目的製限。《清淨道論》有解釋製限遍淨戒的戒條數目製限,但《無礙解道注》提到兩種製限,即:一、學處製限;二、時間製限。
「學處製限」是指在傳統上在家信徒所受的戒條數目,即一、二、叁、四、五、八或十戒。沙彌和沙彌尼則受持十戒。
「時間製限」:有些信徒在布施儀式的期間裏持戒;有些信徒于逗留在寺院的期間裏持戒;有些則持戒一、二或叁天,或更多天;有些則在白天或黑夜持戒。
(二)無製限遍淨戒:《二分別》的摘要《二本母》列舉了兩百二十七條比丘戒。在擴大後,這些戒一共有九百十八億五百零叁萬六千條。第一次經典結集簡要地記錄了佛陀爲比丘立下的戒律。這些戒的整體是爲無製限遍淨戒。
(叁)致力于證悟的凡夫所持的完滿清淨戒是爲「圓滿遍淨戒」。其戒在加入僧團時即已非常清淨,就好像一粒受到精磨的寶石或細煉而成的黃金。因此它未曾受到邪念汙染,以及是阿羅漢果的近因。由此它被稱爲圓滿遍淨戒。大護僧長老和他的侄兒護僧長老兩人立下了如何持守此戒的模範。
大護僧長老的故事
當戒臘六十(即八十歲)的大護僧長老臨終躺在床上時,比丘們問他:「尊者,您已經證悟出世間果位了嗎?」
大長老答道:「我還沒有證得任何果位。」
其時一位服待長老的年輕比丘向他說:「尊者,住在十二由旬方圓的人都集合到這裏來,他們以爲尊者就要證入般涅槃了。如果他們知道您死時還是個凡夫,他們將會感到很失望。」
大長老就說:「朋友,我原本想要見未來的彌勒佛,所以並沒有修習觀禅。若這樣會令到許多人失望,你就扶我坐起來,讓我以正念修觀。」
那年輕比丘扶長老坐起來後就要離去。當他剛走出室外時,大長老就已經證悟阿羅漢果,以及彈指發聲要他回來。那年輕比丘回去扶他躺下,過後再把這件事報告給僧團。過後他們向長老說:「尊者,您做了一件很難做的事,竟然能夠在臨終時證悟。」
大長老答道:「朋友,在臨終時證悟阿羅漢果對我來說並非難事。我將告訴你們什麼是真正難以辦到的事。朋友,自從我加入僧團至今,我不曾看到自己有任何言行是沒有正念與明覺的。這種時時刻刻都具備正念與明覺的言行才是真正難以辦到的。」
大長老的侄兒也在出家爲比丘五十六年之後,跟他一樣地證悟阿羅漢果。
(四)不受邪見與渴愛汙染的戒是「無執取遍淨戒」。這就像帝須長老所持的戒。
帝須長老的故事
有位住在斯裏蘭卡的居士有兩個兒子。在父親死後,身爲大兒子的帝須把所有的遺産讓給弟弟,然後出家成爲比丘,住在一所森林寺院裏修禅。他的弟媳心想:「現在我們擁有全部的遺産是因爲舅子出家成了比丘。若有一天他想還俗,我們就得還他一半的財産。而這是未可預料之事。只有他死了我們才能安心。」所以她就收買殺手去殺長老。
黃昏時那些殺手去到森林寺院把長老捉住。帝須長老向他們說他沒有什麼東西他們會要的。那些殺手就說:「我們不是來搶你的東西,而是(受你弟媳之命)來殺你的。」長老說:「我有清淨戒,但還未證悟阿羅漢果。由于我想依靠此清淨戒來證悟阿羅漢果,請你們讓我修觀禅到黎明。」
「我們不能答應你。若你在晚上逃走,我們就必須面對再次捉你的麻煩。」
「我會讓你們知道我是如何也逃不掉的。」說後長老就用一塊石頭打斷自己的雙膝。
當雙膝盡斷後,長老說:「現在你們已經看到我的情況。我是無法逃過你們的。我厭惡作爲一個還有貪欲的凡夫就死去;我爲這感到羞恥。」
在這情況之下,那些殺手才答應讓他修禅。長老就依靠他那不受渴愛汙染的戒徹夜修禅,在黎明時證悟了阿羅漢果。
一位大長老的故事
有一次有位大長老病得很嚴重,連舉手拿東西吃也不能。他躺在自己的糞尿之中。一位年輕的比丘看到他時說:「噢,生命是多麼痛苦的過程!」
大長老說:「朋友,若我現在死去,我肯定會投生天界。對于這點我是毫無疑惑的。但是以破戒 來獲取天悅就好像還俗一般。我已經決定死得有完整無缺的戒 。」
說後他就躺在原地觀照名色蘊之苦直到證悟阿羅漢果。
(這位大長老的戒是屬于無執取遍淨戒。)
(五)已經完全根除煩惱的阿羅漢等 之戒是安息遍淨戒。
(B)戒有五種:
一、斷戒(pahana sila);
二、離戒(veramani sila);
叁、思戒(cetana sila);
四、律儀戒(samvara sila);
五、不犯戒(avitikkama sila)。
(一)以舍棄殺生等而持守的戒是爲斷戒。(在此「等」並不只是包括了偷盜、邪淫等惡行,而是包括了一切應舍棄之法。根據論藏的定義,「斷」是一組具有舍棄當舍棄之法的作用的善心及其心所。)
(二)以遠離殺生等而持守的戒是爲離戒。根據論藏的定義,「遠離」是一組以離心所爲首的善心及其心所。
(叁)跟遠離殺生等諸心相應的思是爲思戒。
(四)防止殺生等惡念汙染心而持守的戒爲律儀戒。根據論藏的定義,它是一組以念心所爲首的善心及其心所。
(五)以不犯殺生等惡行而持守的戒爲不犯戒。根據論藏的定義,它是善心及其心所。
(這五種以「斷戒」爲首的戒在實際上是無分別的。持其中一戒時也同時持守了其它四戒。)
六、什麼是汙染戒的因素?
七、什麼是淨化戒的因素?
這兩個問題應同時作答。
汙染戒是指破損戒,反之不破損戒即是淨化戒。
汙染戒的因素可能是名聞利養等,或是色欲七小束縛。
更深入的分析:
在七組罪 之中,若比丘爲了名利等而犯了第一組或最後一組的其中一戒,那麼他的戒就好像是剪斷布角般地撕破了。
若屬于中間組成的戒破損了,那麼他的戒就好像布的中間破了個洞般地破裂了。
若兩或叁個連貫的戒破損了,那麼他的戒即是有了斑點汙迹,就好像牛身上有不規則的褐、紅及其它顔色的斑點。
若戒間隔地破損了,那麼他的戒即有了斑紋汙迹,就好像牛的身上有不同顔色的斑紋。
因此爲了名利等令到戒受到撕破、破裂、斑點汙迹和斑紋汙迹的破損即是戒的汙染。
即使沒有上述的破損,戒也可能會受到色欲七小束縛的汙染。
佛陀在《增支部‧七集‧大供犧品‧迦努娑泥經》(Janussoni Sutta)中詳盡地講解色欲七小束縛。它們的摘要如下:
一、 某個沙門或婆羅門聲稱自己修習不淫的梵行,但是卻享受女人爲他撫摸、按摩和沖涼。(他喜歡受到女人服侍。)
二、 他沒有與女人性交,也沒有享受女人服侍,但是卻享受與女人玩笑。
叁、 他喜歡與女人眼對眼相望。
四、 他喜歡隔牆聽女人笑、說話、唱歌或哭泣。
五、 他喜歡回憶以前如何與女人談天、說笑與玩樂。
六、 他喜歡觀看在家人享受五欲及受到下人服侍。
七、 他渴望投生天界,所以在修梵行時他發願:「以此戒、修行、精進和梵行,願我投生爲有大神力的天神。」
名利等和色欲七小束縛是汙染戒的因素。
淨化戒的因素是:
一、 不犯任何戒(學處)。
二、 每當犯戒後有適當地補救。
叁、 遠離色欲七小束縛。
四、 不生氣、懷恨、貶低他人、鬥爭、妒嫉、吝啬、欺詐、虛僞等。
五、 培育少欲知足、頭陀支等。
這些戒是不受汙染的。由于它把人們從作爲渴愛的奴隸之中解放出來,它也被稱爲「無拘束戒」;由于它受到智者稱贊,它也被稱爲「智者所贊戒」;由于它不受渴愛或我見汙染,因此也被稱爲「不執取戒」;由于它有助培育近行定和安止定,因此也被稱爲「定轉戒」。
上述的七個因素,即沒撕破、沒破裂、沒有斑點汙迹、沒有斑紋汙迹、解脫、智者所贊及不受渴愛與邪見汙染是有助于淨化戒的。只有當戒具足這七個因素時,才能培育近行定與安止定。因此欲培育這兩種定的善行者應當認真與努力地確保其戒具足這七個因素。
持戒波羅蜜一章至此完畢。
第叁章:出離波羅蜜
在此出離與解脫的涵義相同。解脫有兩種,即解脫生死輪回與解脫欲欲,前者是後者之果。只有修習至解脫欲欲之後才能解脫生死輪回。佛陀開示《佛種姓經》是爲了解說如何解脫生死輪回;他把叁有 比喻爲監獄。
出離波羅蜜的內涵
根據《行藏注疏》,從論藏的角度來看,出離波羅蜜是在舍離欲欲和叁有時生起的善心及其心所。《大義釋》中形容了兩種欲欲,即事欲(欲樂的目標)與煩惱欲(欲獲取欲樂目標的煩惱)。于出離波羅蜜,解脫欲欲是指解脫這兩種欲欲。
如何有正念地獲得解脫
《大義釋》裏解釋了如何有正念地解脫煩惱欲:
「貪欲!我已經看到你的來源,你源自我的欲貪思惟。我將不會再想要任何欲樂目標。那麼,貪欲就不…
《南傳菩薩道(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