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熄滅之時

  

熄滅之時

  

  阿姜放的開示

  塔尼沙羅/輯

  

  法耘出版社/出版 法耘印經會/ 印行

  

  目次

  

  編輯者的話………………………………………………………………………………………1

  序言………………………………………………………………………………………………2

  留心你所說的……………………………………………………………………………………4

  留心你所吃的……………………………………………………………………………………6

  修習佛法的人……………………………………………………………………………………6

  學生和老師………………………………………………………………………………………9

  住于世間…………………………………………………………………………………………9

  獨身生活…………………………………………………………………………………………11

  禅修………………………………………………………………………………………………13

  呼吸………………………………………………………………………………………………16

  幻像和征兆………………………………………………………………………………………18

  真正覺醒…………………………………………………………………………………………20

  觀想………………………………………………………………………………………………21

  領悟………………………………………………………………………………………………23

  解脫………………………………………………………………………………………………25

  

  編輯者的話

  

  這本書原來的名稱是《AWARENESS ITSELF》,但是,因爲名字不好翻成中文,因此我們決定將中譯本稱作《熄滅之時》。這書名來自書中內文的引句:“解脫了的心就像空氣中的火元素。當火熄滅之時,它沒有消失到任何地方;它仍然充滿虛空,單純地沒有被任何的可燃物所抓,因此,它沒有出現。

   當這顆心從雜染煩惱中“熄滅”之時,它仍然存在;但當新的可燃物來臨時,它並沒有著火,沒有執取——連自身都沒。那就是所謂的解脫。”

   原來的《AWARENESS ITSELF》,由一位美國比丘塔尼沙羅(Thanissaro)法師從叁本較早時他用泰文書寫,包括了他老師兼朋友阿姜放教示的出版物而來:《心的語言》、《出世間的智慧》、以及一本阿姜放過世後立即出版的紀念冊。

  《AWARENESS ITSELF》是由轶事、感想、以及一些吉光片羽組織而成;它們反映出一位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比丘,有能力讓真理透過輕聲笑語散發出來。塔尼沙羅法師贊許他的師父所擁有的這種教學特質而曾說到:“阿姜放的幽默感是吸引我的首要條件之一,而他許多令人難忘的格言之所以令人難忘,正是基于這個理由。”

  我們必須感謝塔尼沙羅法師,由于他對他老師的摯愛和欣賞,使他決定將他老師的話寫了下來。因爲他了解,他老師的話深具價值,如果不寫下,終有可能被遺忘、曲解或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全部消失;即便被記取,也只是夠幸運認識他本人和隨他學習的一個小圈圈的人。我們也要感謝塔尼沙羅法師慈悲答應我們自由應用他《AWARENESS ITSELF》一書的內容。還有也謝謝馬來西亞的W.A.V.E.出版社先前送我們一本他們印來免費流通的《AWARENESS ITSELF》。

   另外要說明的是,我們出版社/印經會在譯成阿姜查所有著作之後,決定翻譯此書,理由之一是發現到阿姜放和阿姜查有著相類似之處,都能夠應用幽默,在輕聲笑語間將佛法以單純、直接的方式表現出來;那種發自內心自然流露出來的智慧,使佛法不再是艱深、難懂、嚴肅的話題,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許都是源自于森林修行的緣故吧!

  有興趣看《AWARENESS ITSELF》這本書英文版的人可以寄信到下面二址之一:

  Thanissaro Bhikkhu W.A.V.E.

  Metta Forest Monastery c/O Mrs.Lim Tay Poh

  BOx1409 No.2,Jln Chan Ah Thong

  Valley Cente,CA 92082 50470 Kuala Lumpur

  U.S.A. Malaysia

  

  

  序言

  我的老師阿姜放·糾提可(Ajahn Fuang Jotiko),于一九一五年誕生在泰國東南邊境靠近高棉禅塔布裏省(Chanthaburii)的一個小農家。十一歲時父母雙亡,他是在一個接一個的寺院裏受養長大的;到二十歲時,受戒成了一位比丘。但是,當他開始去研讀僧侶的戒條時,卻發覺到他寺院裏的比丘並沒有真正認真修習佛陀的教法;而他渴望找到一位能給他一種較吻合他曾讀過佛書裏訓練的老師。成爲比丘的第二年,他的機會來了;那時阿姜李—阿姜滿所建立森林苦行傳統中的一員,前來一個老墓地創建一座禅修寺院,就在禅塔布裏的外面。被阿姜李的教導所吸引,阿姜放成了他的弟子,並隨同他在新寺院。

   從那以後,除了幾次例外,每個雨期安居他都接受阿姜李的指導,直到後者于一九六一年圓寂爲止。其中的一次例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花了一個五年的時間獨自在泰國北方的森林裏打坐禅修;另外的一次是在五十幾年代的一個六年時間,當時阿姜李委托阿姜放負責管理禅塔布裏寺院,他自己則行腳到泰國許多區域,准備尋找一個靠近曼谷的地方安頓下

  來。一九五七年時,阿姜李找到了阿習卡讓寺(Asokaram),他的新寺院靠近曼谷,阿姜放隨他在那兒。

   阿姜李圓寂後,衆望所歸地,阿姜放成了阿習卡讓寺的住持。但是,那時這寺院已經變成如此一個大而難處理的團體,因此他並不想要這個職位。于是,一九六五年,當泰國僧皇住在任所的曼谷馬庫特卡薩杜立亞讓寺(Makut Kasatriyaram),要求他的雨期安居到他寺裏教他和寺中其他有興趣的比丘們禅坐時,阿姜放欣然接受。

   他總共花了叁個安居期在馬庫特寺,于旱期間,遊走于鄉間找尋僻靜獨居之所。雖然他對僧皇個人有無限的尊敬,卻開始厭倦于在較高教會階層所見到的權力利用,因而開始等待一個出去的機會。一九六八年,機會終于來臨,有位女居士捐贈土地給僧皇作一個小寺院,這寺離禅塔布裏不遠,在一個靠近雷湧省海岸的山區。阿姜放自願花時間在這新寺院達摩薩替特寺(Dhammasathit)上,直至找到一位永久的住持爲止。然而,這寺院是在一個非常貧窮的地區,當地居民對于有一座嚴格的禅修寺院在他們當中的主意並不熱中,因此,無法找到任何人來承擔這個住持之職;于是,在一九七一年,僧皇遭車禍過世前不久,阿姜放接受了他自己在達摩薩替特寺的住持職位。

   在這之後的不久,一九七四年的四月,我首度遇見了他。不那麼幸運地,達摩薩替特寺看起來像個野營區:叁位比丘住在叁個小茅蓬裏,他們在只有一個斜面屋頂的屋子用餐;一間帶有房間的廚房給兩位比丘尼用;我住在座落于小山頂上的一個小木屋——往南看可見到海。這塊土地是在一場大火燒光所有的植物不久之後被捐贈的,山坡上大半覆滿了草。雖然這寺院上面的山區被濃密的、有虐蚊的森林所覆蓋著,但每年的火仍橫掃過這地區,阻礙了森林的生長。

   盡管在惡劣的情況下,阿姜放似乎擁有明辨、實事求是的智慧,允許他去超越周遭的事物——有著令我羨慕、贊歎的內在平靜、快樂和穩定。花了幾個月時間在他的指導下修習禅坐之後,我返回美國,最後又于一九七六年的秋天回到泰國出家,成了一位比丘,並開始在他的指導下勤奮地學習。

   在我不注意間,他開始發展了一個很小但很忠實、虔敬的在家禅修團體。一九七六年初,馬庫特寺的新任住持邀請他回去做定期的教導,終其下半生——直到一九八六年圓寂爲止,他平均分配了他的時間在曼谷和雷湧之間。他的學生大多來自曼谷的職業階層;面臨現代泰國都市社會快速轉變的壓力,人們爲了得到精神上的力量和慰藉,都求助于打坐。

   在我回到雷湧的前幾年間,只與少數幾位比丘同住,而且幾乎沒有訪客;這寺院是個極爲安靜且隔離的地方。防火路巷已經開始約製了火,一座新的森林被開發了出來。然而,一九七九年的秋天,當在小山頂修建一座塔的工程開始進行時,這平靜的氣氛便改變了;由于正在建築的塔幾乎全由自願者來勞動,每個人都加入了——比丘、曼谷來的在家居士、以及當地的村民。

   起先,我怨怼寺院裏平靜常規的被中斷,但是,後來我開始去注意一些有趣的事:從來沒有想到要打坐的人都欣然加入周末建築隊來幫忙;在工作休息中,當正規者要去隨阿姜放修習打坐時,新來者都會加入,而且很快地,他們也都會變成正規的禅修者。在這期間,我開始學習重要的一課——如何在不理想的情況當中打坐。阿姜放告訴我,雖然他個人並不喜歡建築工作,然而,有人需要他幫忙,而這是他能使他們有所感受的惟一方法。一九八二年,塔完成後不久,開始了一個在基部有說戒堂的大佛像工程;再次地,當工作進展到佛像時,越來越多前來幫忙的人,由于工作的關系都牽引來打坐了。

   阿姜放的健康在他晚年時不斷地惡化。當他住在馬庫特寺時,他輕微的皮膚病逐漸變成嚴重的癬疥病症,無藥——…

《熄滅之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