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而他拒絕了,說道:“你是那種人嗎?爲了害怕沒有東西吃而經常帶著食物在口袋裏的人?”而後他解釋:“如果你匆匆記下每件事,你會認爲,忘記已記下來的並沒有關系,因爲一切都已在你的記事本裏了。結果最後所有的法都將只在你的筆記本上而沒有在你的心上!”
17.佛書裏說,如果你好好地聽,你將會獲得智慧。好好地去聆聽,你的心必然會甯靜且靜止;用心聆聽,別只用耳朵。一旦聽到了,必須好好地將你所聽到的當下便放進修行裏面;那就是你領受到利益的時候了。如果不將它放進修行裏,你所聽到的將水遠不會變成你真正內在的東西。
18.從前,當達摩薩替特寺正在建塔時,在塔上工作的一些學生發生嚴重的爭論,其中一人感到非常煩亂,便去告訴阿姜放;那時他正住在曼谷。當她結束了她的報告,他問道:“你知道碎石是什麼嗎?”
她嚇了一跳,回答:“知道!”
“你知道鑽石是什麼嗎?”
“知道!”
“那麼你爲什麼不收集鑽石呢?收集碎石對你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19.甚至在像泰國一樣的一個佛教國家裏,有些學佛的年輕人發覺他們的父母反對他們學佛,並且覺得他們應該花時間在更實際的方面。有一次,女裁縫師的父母想阻止她到馬庫特寺去參訪,這使得她非常生氣。但當她告訴阿姜放她的感覺時,他警告她:“你知這嗎?你欠你的父母很大的情。如果你對他們生氣,或是吼他們,便是對著你面前的地獄之火添加燃料;所以,小心。要提醒你自己:如果你冀盼父母能助長你的修行,爲什麼不選擇由其他的人生下你呢?事實是,他們是你的父母,表示你同他們曾造過往昔的業;所以,當它們來臨時,就面對你的舊業吧!沒有必要經由爭吵去造任何更多的業。”
20.長久來,通靈在泰國流行著;甚至有些修學佛法的人也喜歡參與巫者的降神會。但阿姜放有一次說道:“如果你想從你的修行中得到結果,你必須決定佛陀是你惟一的依止;別去取其他東西作爲依止。”
21.如果你修習佛法,你不必要被任何其他人的力量或能力所震驚。無論你做、說或想什麼,讓你的心以理智作爲根據來決定。
22.真理存在于你內心裏面。如果你所做的都是真的、正確的,你將會遇到真理;否則,你將只會遇到僞造和模仿的事物。
學生和老師
1.無論你做什麼,總要想到你的老師。如果你忘記你的老師,你是在截斷你自己的根。
2.一個經常換老師的人,事實上他全然沒有任何一位老師。
3.有時人們會贈送護身符給阿姜放,而他會分發給他的學生——但很少給特別親近他的那些學生。有一天,一位與他住了好幾年的比丘,禁不住抱怨:“爲何每次你得到好的護身符,從來就沒有給我任何一個而總是給其他的每一個人呢?”
阿姜放回答:”我早已拾了你許多比那更好的東西,爲什麼你不接受它們呢?”
4.住離他們老師很近但卻不了解他的禅修者們,就像咖哩壺裏的一只匙:它將永不知道這咖哩有多甜、多酸、多鹹、多豐富或多熱。
5.對于在處理甚至日常生活的小問題上都經常需要請求他們的老師給予忠告的學生們,阿姜放比喻道:“他們就好像小狗狗,一排便就必須跑到他們母親那兄去要求舔舐幹淨;他們將永遠不會自己成長。”
6.粘著于他們老師的學生就像蚊子,不管你如何去驅趕他們,他們不斷地回來而讓你不得安甯。
7.如果你想學習,你必須像一個小偷的想法一樣,知道如何去偷取學問。這意思是,你不能只等待老師爲你解釋每一件事;你必須自己留意,他做什麼,以及爲什麼——因爲他所做的每件事自有它的理由。
住于世間
1.阿姜滿曾說:“人們都相同,但並不完全相同,然而最終分析起來都是相同的。”在你能了解他意何所指之前,你必須好好地想上一陣子。
2.如果你想判斷別人,就由他們的動機來判斷吧!
3.當你想教導別人變好時,你必須看看他們的良善能到得了甚麼程度。如果你試著要使他們做得比他們所能做到的更好,那麼你就是傻瓜。
4.專注別人的錯無益處,你更該做的是看好自己的過錯。
5.他人是好是壞,那是他們自個兒的事,還是專注在你自己的事上吧!
6.有位阿姜放的學生向他報怨她在工作上所面對的一切問題。她想辭職,自己安靜地生活;然而環境不許可,因爲她必須供養母親。阿姜放告訴她:“如果你必須與這些事物同處,那麼就找尋出如何以一種超越它們的方法來生活;那是你能仍然存活的惟一方法。”
7.對一位因工作壓力而沮喪的學生的忠告:“當你做(處置)一件工作時,別讓這工作做(處置)了你。”
8.阿姜放的一位學生有著家庭和工作上的嚴重問題,因此他要她振奮起精神來:”任何一位有真實生命的人必須在生活上與真實生命的問題相面對。當你遇到障礙時,你必須起而對抗;假若你輕易地放棄,結果終你一生你都將會放棄。告訴你自己,你是由心木所造,不是由朽木而成。”
9.阿姜放的學生——一位年輕的護士——必須忍受工作上許多閑言閑語的沖擊。起先,她試著不理會它,但是當它發生得越來越頻繁時,她開始失去耐性。
有一天,當這閑話令她引發起強烈的感受時,她前去與阿姜放打坐。打坐的當兒,她看到她自己的影像不斷地後退、後退,無盡無邊地後退,仿佛她被拘在兩面相同的鏡子間。這想法使她想到,在她許多的前生裏,她可能已經忍受過無數多相同的閑話;而這使她對她的情況更加難以忍受。因此,當她離座時,她告新阿姜放,她是多麼厭倦于承受閑言閑語。他試著去安慰她,說道:“你知道吧!這種事情是這世間主要的部份;有贊美處,也會有批評和閑話。當你了解了這一點,爲什麼還要讓自己卷入其中呢?”
然而她的情緒是那麼地激動,便辯解道:“師父!我並沒有卷入它們,是它們前來卷我進去!”他回答:”那麼,爲什麼不問問你自己——是誰叫你一開始時介入且出生在這兒的呢?”
10.如果他們說你不好,提醒你自己,他們的話就僅及于他們的唇上,他們一點也不曾伸出來碰觸到你。別人批評我們,而後便完全忘了,但我們卻執持它且不斷想到它;那猶如他們吐出一些食物,而我們卻拾起來吃一樣。若是那樣,誰是傻瓜呢?假裝你有兩塊石頭壓住你的耳朵,好使你不致被你所聽到的事事物物吹走吧!
11.有天,仿佛完全出于不意地,阿姜放問:”如果你的衣服掉落到一個汙水坑,你會將它拾回來嗎?”
被他所問的這位婦女並不知他意指什麼,但知如果沒有小心地回答他的問題,結果會使她顯得像個笨人;因此,她閃避她的答案:“看情況而定!如果它是我僅有的一套衣服,我必然將它檢起;但如果還有一套,我可能就隨它去了。師父,你這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你喜歡聽有關別人的壞事情,那麼縱使你在他們行爲的惡業中沒有份,你仍然拾起了一些的惡臭。”他說。
12.如果他的學生有任何人對某些事物有所懷恨,他會告新他們:“縱使像這麼小的一些東西你也無法奉獻嗎?就當它是一份禮物來看吧!想想佛陀在毗輪安咀羅王子那生時,奉獻了多少有價值的東西,而後問問你自己:“我的這個憤怒全然沒有價值,我爲什麼不也奉獻出去呢?””
13.在你行動之前先想想。別當那種先行動而後才在事後想的那種人!
14.小心“落井之仁”:這情形是你想去幫助別人,結果,不但你沒有將他們拉上來,反而被他們拉了下去。
15.當人們說某個事物是好的時候,那是他們的意見、看法,但對你來說,那東西真的始終都是好的嗎?
16.如果人們恨你,那就是你能脫離困境之時。你可以來去自如,不用去擔心在你離開時,他們會想念你或變沮喪;而且,在你回來時,你也不必帶任何禮物給他們。你可以自由的去做你喜歡做的事。
17.想要勝過別人,除了帶來怨恨和惡業之外別無什麼。最好是勝過自己。
18.無論你失去什麼,就讓它失去;但千萬別失去了心。
19.如果他們拿走了你的東西,告訴自己,就當那是一件禮物吧!否則,仇恨將無止息。20.他們拿走你的東西,好過你拿走他們的東西。
21.如果它真的是你的,不管怎樣,它必然會隨你留著;如果它真的不是你的,爲什麼還要拼命去獲得它呢?
22.外在貧窮沒有什麼錯,但要確定你並非內在貧窮。使你自己在心靈的珍寶——心量、道德和禅坐上豐富起來吧!
23.有位學生對阿姜放抱怨:“我看別人,他們似乎擁有非常舒適的生活;我的生活卻爲什麼那麼艱辛呢?”他回答:“你的“艱辛生活”對于許多人來說,是十、二十倍的“舒適生活”爲什麼不看看比你更困苦的人們呢?”
24.常常,當有任何一位學生在生活上面臨困境時,阿姜放會教導他們提醒自己:“我能責備其他誰呢?不曾有人雇請我來出生,我是經由自願來出生的。”
25.每件事物的出現都有它的壽命,它不會持續到永遠;當它的壽命終了,將會自己離開。
26.在生命中擁有另一半是受苦。擁有一個好的另一半真的是受苦——由于全然地執著。
27.感官娛樂就像是麻醉藥:人們一嘗就會上瘾。他們說,食用海洛英的習性很難破除,但這更爲糟糕;它會深陷,直入骨內。那就是使我們出生的首要原因;使我們在生死中,世世代代不斷地輪回。除了佛陀的教導這個藥,無藥能用來打破這個習性,清洗你的身體。
28.有次,阿姜放的一位學生正遭到來自父母的壓力,要她去找一位丈夫使能安定下來並擁有孩子。她問他:“他們…
《熄滅之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