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的是真的嗎?一個女人擁有一個孩子會得到很多的功德,因爲她給了其他某人出生的機會。”
“如果那是真的,”他回答:”那麼狗會得到很多的功德,因爲它們一次生一整窩的小狗。”
他也告訴她:“結婚是無法逃避痛苦的。事實上,你所做的只是爲你自己堆積更多的痛苦。佛陀教導,“五蘊”是一個沈重的負荷,但如果你結婚,突然地,你有十個煩惱,而後十五,而後二十:……。”
29.你必須當你自己的依止。如果你是必頂以他人爲依止的那類人,你將必須和他們一樣地看待事物;那也就是說,你必得和他們一樣地笨。因此,將你自己從這情況中脫離,並好好地看著你自己,直到事物在你心中清清楚楚。
30.你可能想:“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但真的是你的嗎?身體也不真的是你的啊!
31.阿姜放的一位學生,當她正遭受嚴重肝疾之苦時,夢見自己死了,並且進入了天國;由于這樣,她認爲是個惡兆,便前往馬庫特寺告訴阿姜放這個夢。他試著去安慰她,說那實際上是假托的一個好預兆。如果她在病後仍然生存,她可能在工作上得到一個晉升;如果無法存活,她會轉生在善道中。然而,當他一說到這兒時,她立刻便變得非常煩亂:“但我還不打算死啊!”
“看吧!”他告訴她:“當離開的時刻到時,你便必得欣然離去。生命並不是一條可以隨你伸長或縮小的橡皮筋啊!”
32.如果有什麼感官娛樂你非常地渴望,那表示在以前過去世中你曾享受過它們,那就是爲什麼在這輩子中你那麼思念它們的緣故。如果你對這思考得夠久的話,那必然足以使你厭倦和厭離的。
獨身生活
1.有些人說,出家人沒有做什麼工作;但事宣上,棄絕雜染煩惱的工作是這世間最困難的工作。一般世間的工作有它休息的日子,但我們的工作卻完全沒有任何的休息時間;那是你必須一天做二十四小時的某件事。有時你會覺得你無法勝任,但你仍然必須去做;如果你不做,誰會爲你做?那是你的職責,不是其他任何人的。如果你不做,爲什麼你要靠他人的布施而活呢?
2.無論你正在做什麼工作,留意看好你的心。如果你看到就要偏離正路了,停止正在做的任何事,集中你所有的注意力到心上。照料你的心這個工作,應該經常跑第一。
3.佛陀的法是無時間性的。我們仍未觸及它是因爲我們心存許多的時間:爲這個的時間、爲那個的時間,工作的時間、休息的時間,吃的時間、睡覺的時間:……,我們整個的生命將換成了時間;結果,它們沒有給我們一個機會去看清楚在我們自己內心裏的真理。因此,我們必須使我們的修行無時間性,那就是真理將出現在我們心裏的時候。
4.阿姜放對于保持事物的整齊和清潔非常地小心翼翼,並且教導他的學生也要小心翼翼;因爲那是來自他的老師們的教導方式,而他知道他從中得到了利益。據他說:“如果你無法支配像這一樣明顯的事物,你如何去支配精細細微妙的事物?像是心!”
5.照顧他的比丘——打掃他的茅蓬、爲他燒洗澡水、生病時照料他……等等——必須非常警覺;因爲阿姜放利用師生關系作爲一個機會去以身作則。不說明什麼東西應放什麼地方或什麼時候應做什麼事,他任由學生自己去觀察。如果他了解,阿姜放不說什麼;如果他不了解,阿姜放便會責罵他——但仍然不會解釋錯了什麼。一切由學生爲自己負責去理解出事情。就像阿姜放說:“如果我還必須告訴你的話,那表示我們仍然是陌生人。”
6.有天傍晚,在達摩薩替特寺裏,一位比丘看到阿姜放正獨自走著檢拾散布在建塔地基上的廢棄木片,並將它們整齊地放好。這比丘跑下去幫忙,過了一會兒他問道:“師父,這種的工作並不是你該獨自做的工作,還有其他很多人啊!你爲什麼不叫他們來幫忙呢?”
“我“是”在叫其他人來幫忙啊!”阿姜放邊繼續撿起木片邊回答。
“誰?”這比丘一邊問一邊四處看看,但並沒有看到其他任何一個人。
“你!”
7.阿姜放對出家弟子最喜歡提醒的事之一是:“記住!沒有人雇請你來出家;你並沒有出家成任何人的仆人。”但如果有比丘抱怨寺院侍者沒有照他們所說的去做,他會說:”你是出家來讓別人侍候的嗎?”
8.我們的生活依靠他人的支持;因此,別做任何會使他們成爲負擔或憂慮而至不樂的事!
9.吃人們供餐的食物卻不修行的出家人,可以預期下輩子轉生當水牛,去耕田來漸行消除他們所負的債。
10.別認爲小小的規條不重要。誠如阿姜滿曾說過的,木頭從不會跑進人們的眼內,但細小的鋸屑卻可以——而且能致你于盲。
11.西方婦女在知悉比丘不被允許接觸她們之時,往往會感到不舒服;她們常拿它當作是佛教歧視女性的證據。但按照阿姜放的解釋:“佛陀不允許比丘接觸婦女的理由並不是婦女有任何的錯,而是緣于比丘有一些問題:他們仍然有心理的雜染煩惱,那就是爲什麼他們必須受到抑製的原因了。”
12.對于任何一位想要遵循獨身生活的人來說,異性是放棄正道的最大誘惑。如果阿姜放教導比丘,他會說:“女人就像蔓藤。起先,她們看起來那麼柔弱;但假使你讓她們逐漸喜歡上你,她們會纏繞你,直到完全系牢你,終至傷害到你爲止。”
教導比丘尼時,他會警告她們關于男人。曾有一位比丘尼想到要還俗回家,並且知道她的父親將會爲她安排一門婚事;她請求阿姜放給予忠告,他告訴她:“問問你自己!你想住在套索之內還是之外呢?”結果,她決定甯願留在外。
13.他對他的比丘弟子說:“如果你發現你自己想到性,去摸摸你的頭提醒你自己你是誰吧!”
14.對于與阿姜李在一起的時光,阿姜放有許多的故事可說。有次,阿姜李一大群曼谷的學生,.准備跟他去旅行,進入森林做禅修。他們協議好,在曼谷最大的車站華仁蓬集合,再搭火車往北到洛埔梨。但是,他們中許多人竟然都帶了至少兩大箱的“必需品”旅行;甚至從曼谷寺院來的許多比丘也都帶了大大的行李。看到這種情形,阿姜李不說什麼,只是延著鐵軌路朝北步行出發;由于他是走路的,每個人必得走。雖然並沒走多久,但這群人中有許多行李很重的人開始抱怨了:“師父!你爲什麼讓我們走路呢?我們帶了這麼多重物啊!”
起先,阿姜李不發一語,但後來卻一過繼續走路一邊告訴他們:“若是重,那麼爲什麼還要讓自己負擔它呢?”過不久,了解到他所說的,很快地,群中各個人都停下步來打開他們的袋子,將不重要的東西擲進鐵軌路兩旁的蓮花池裏。當他們到達下一個火車站時,阿姜李見他們已挑好他們的攜帶物品,足使他能讓他們搭乘下一班火車往北行了。
15.當你住在一座寺院時,佯裝你正獨自一人居住:這意思是說,你一結束與這團體的活動——餐食、誦經、雜務……等等,你便不需要去與任何人有所牽涉;回到你的茅蓬去打坐吧!當你單獨地居住時,佯裝你在一座寺院裏:設立一個時間表,並且照著做。
16.當我爲了第一次的雨期安居,前去阿奢卡讓寺——一座非常大的寺院時,阿姜放告拆我:“如果他們用泰語問你問題,你就以英話回答;如果他們以英語問,你就以泰語答。不久之後,他們會懶得和你說話而不攪擾你打坐了。”
17.住在一個不是每個人都認真修行的寺院裏是好的,因爲它教導你去自我依靠。如果你只與認真的禅修者同住,你會變得不能在其他任何地方生存。
18.我們保存令人不快的人在這寺院各處,當作是一種測試,看看我們的雜染煩惱是不是真的完全消失的方法。
19.堅執苦行的目的是要逐漸克服你的雜染煩惱;如果你以得到他人良好印象的念頭堅執它們,你最好完全不要堅執它們。
20.絕食作爲對禅坐的一種助益:“對有些人來說它有效,對另外一些人正好相反——越絕食,他們的雜染煩惱越強。這狀況並不是說,當你使身體饑餓時,也會使雜染煩惱“饑餓”,因爲雜染煩惱並非來自身體,它們來自心。”
21.在一篇引文的一節中,佛陀問:“日和夜消逝了,消逝了,現在你正在做什麼呢?”而你給了他什麼答案?
22.如果你在你自己的修行到達某一個程度之前教導他人的話,你所做的會害多于利。
23.訓練一位禅修者就像訓練一位拳擊家一般:你出拳時故意不用力,點到爲止,別打擊他到重過他所能承受的程度。但當他反擊你時,他盡他所能地打出去。
24.當人們來看我時,我會請他們先坐下來禅修,以便他們知道如何使心平靜;惟有到那時,我會讓他們提出他們可能願意談論的任何問題。當他們的心還不平靜的時候,如果你試著和他們討論事情,他們會了解,那是不可能的事。
25.如果人們沒有開悟卻認爲他們已經開悟,那時你不應浪費唇舌試著使他們就範。如果他們對你沒有百分之百的信任,那麼,你愈是要和他們講理,他們愈是會固執己見。如果他們信任你,那麼,只要聽到一兩句,他們便會醒悟過來。
26.有一次,與阿姜放同住的一位此丘的父親寫了一封信給他兒子,要求他還俗回家,繼續學習,謀得一職,建立一個家庭,然後就像世間其他每個人一樣,擁有一個正常、快樂的生活。這比丘對阿姜放提起此事,他說:“他說他的那種快樂是特別的某樣東西,但看看它吧——它是哪一種快樂呢?真的嗎?只不過是像當初你出家時所舍離的老、臭的廢物一般罷了。難道沒有什麼快樂比那更好嗎?”
禅修
1.有許多次,當人們告訴阿姜放——在他們的生活中,由于一切的工作和責任——他們沒有時間去禅坐;而有許多次,他都回答:“你想在你…
《熄滅之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