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者與內觀》

  《禅修者與內觀》

  序

  《禅修者與內觀》介紹出南傳佛教大師孫倫.古恭法師的內觀方法。他的方法重視身上的感受,並且特別針對苦受下手,以堅毅的精進去觀察它,最後體驗其無常、無我的特性,由此得到解脫。善見法師親赴緬甸學習此方法,並抽空將英文單行本譯成中文,供喜好禅修者分享。這是本書出現的緣起。

  願衆生安詳自在

  內觀教育編譯組 1999. 3

  目錄

  禅修者與內觀

  孫倫念住禅修法

  一、姿勢

  二、呼吸

  叁、感受

  四、超越感受

  五、結論

  給孫倫修法初學者和進階者的講義

  問與答

  孫倫 .訓戒法師著

  善見法師譯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關于本書

  孫倫念住禅修法

  當今這個時代,刺激感官、引發我們貪瞋習性的事物,種類愈來愈多、力量也愈來愈強。使得滿足感官的機會更多,欲求也更大。 生活步調的加速和壓力的增長,造成精神負擔,而導致緊張焦慮和精神疾病。都市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吵雜,而噪音則是專注的肉中刺。同時,人們又沒有足夠的休閑時間來進行長時間、持續性的念住修習。結果,注意力更不集中、心念更易分散,而能修正這種現象的時間卻又越來越少。更嚴重的是,現代的人,距離佛陀時代非常遙遠,直觀的能力遲鈍而不敏銳。因此,迫切需要一種念住的方法,能夠對治不斷增長的感官刺激、不斷增加的噪音和散亂、欠缺時間,以及禅修者遲鈍的根器等等的現象。

  孫倫禅師的念住禅修法,提供一個快速克服昏沈和貪欲的技巧。它爲禅修者建立更高的門坎,使得會幹擾禅修者注意力的噪音和散亂,必須跨越門坎才能幹擾禅修者。對根性遲鈍的人而言,它提供令人訝異的方法,能穩健、快速而圓滿地建立四念住。這並不是從書本的內容當中,所構思出來的方法。而是經過和我執、無明的奮戰之後,所曆煉出來的方法。孫倫禅師識字不多,卻因此幸運地,不必受到許多思想的毒害。由于熱誠地奮鬥、勇氣與毅力,他在一九二○年證得解脫。當今訓戒法師( VenerableShinVinaya )在仰光弘揚這個法門。因此,如今沒有孫倫禅師過人勇氣和毅力的都市人,也能學到這個方法。接下來就是這個方法的簡介。

  一、姿勢

  選定一個能夠維持一段時間而不改變的禅修姿勢。不要躺在床上或斜靠椅子上。這應該是一個能夠凝聚個人所有力量的姿勢。它是用來精進用功的,而不是用來松懈的。一個適當的姿勢便是盤腿而坐,背部挺直,兩臂緊靠著身體,右掌放于左掌上,這有助于禅修者與稍後生起的苦受奮戰時,能緊握住拳頭,以便喚起他的力量。手指不要互相穿插交織,也不要將拇指互相抵住,讓頭稍稍地前傾,不要松散地坐著,選定一個坐緊的姿勢,作爲身體穩固的下盤,下盤的外圍向內收,讓禅修者處在一個警覺的狀覺。

  選擇一個禅坐期間能夠不受幹擾的地方,最好選擇一個無風的靜處,但這點並不是很重要。禅坐可以獨處或共修的方式進行,不必特別的擺飾,也不必做儀式。

  不用假定禅修的時間,時間應該以適合禅修者的方便來安排。但是他應該確保禅修的一、兩小時的間間,不會挪用做別的事。西方的書籍建議,初學者可以一天兩、叁分鍾的禅坐開始練習,再逐漸地逐延長時間。而孫倫禅師的經驗是,開始以一小時的時間禅坐,可以帶來更有利的成果。平常的禅坐不應該少于一、二小時,密集禅修的人則甚至整天或徹夜地禅坐。

  一旦選定了姿勢,就無論如何都不要變動,必須保持不動直到禅坐結束。孫倫禅師說:「如果緊繃,不要動;如果癢,不要抓;如果疲倦,不要休息。」

  二、呼吸

  由吸氣開始。你會注意到氣息碰觸到鼻端或上嘴唇,敏銳地念住于氣息的接觸。在警覺地念住下,維持強烈、猛重而快速的呼吸。強猛快的呼吸可以抵擋外面的噪音,有助于控製心,能快速排除蓋障,迅速地建立專注力,而讓禅修者能夠應付稍後所生起的苦受。

  強猛快的呼吸會增強氣息與鼻端、上唇或這個範圍的某位部位的摩擦。要念住于氣息的接觸。孫倫禅師說:「當氣息接觸到鼻端或上唇時,你會醒覺到它,要念住于這種感覺。」不要毫無警覺地讓任何一個氣息的接觸溜過。醒覺于每一個接觸。孫倫禅師說:「要嚴密地念住于接觸的醒覺。」念住應該要嚴密,不應該松懈。這意即要很精進,禅修者應該懇切而熱誠地精進。不要覺知整個氣息,不要去注意氣息的進出,不要數它的入和出,不要在心中默念、標記氣息接觸的範圍是在鼻端或上唇,只醒覺于氣息的觸感,只念住于觸感。

  專注而充分地吸入空氣,就好像用注射筒去吸水一樣。急速地呼氣。充分而用力地吸氣有助于快速地建立專注,它有助于感覺的生起,它提供與即將到來的苦受奮戰的力量。由于大多數的人有較強的呼氣,因此必須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吸氣上,以便讓出入息達成平衡。當兩這者平衡時,接觸便能持續,就好像經典中鋸子與木頭持續接觸的比喻一樣。當它們平衡時,禅修者就可以達到平穩、不費力、自發性、有節奏呼吸。

  呼吸時不要搖動頭和身體,這樣將很快得到專注。如果有人做這種呼吸的練習,是爲了改善身體健康而不是爲了修內觀,那麼他可以用搖動頭和身的方式來呼吸。

  在開始做強、猛、快的呼吸不久之後,可能會感到疲勞。但是,禅修者不應該因此停止或減弱呼吸的強度和速度。孫倫禅修這麼說:「疲勞時不要暫停。」會疲勞可能由于吸氣的強度不足或是過度的呼氣,其補救的方法就是加強吸氣的強度。當吸氣和呼氣的強度達到一個高層次的平衡時,疲勞的現象就會消失。這時注意力才能完全集中在念住于呼吸的接觸上。有叁個層次的呼吸:高(很強、很猛、很快的呼吸)、中(強、猛、快的呼吸)、低(弱、柔、慢或平常的呼吸)。由于人不是機器,他有時也會疲乏和動搖。因此禅修者必須盡早達到高層次的呼吸,以便稍後在步調慢下來時,可以達到平穩的、中層次的呼吸,並且能夠保持它。

  不要預先設定呼吸時間的長短。在穩定、快速的呼吸期間,苦受將會生起。這些苦受可能會是疼痛、緊繃、酸痛、麻痹、冷熱等等的感覺。繼續呼吸,直到生起了足夠強度的苦受,以作爲下個階段修習念住的所緣,便可停止強穩的呼吸。這種方式,是以感覺的強度來設定呼吸時間的長短。另一種方式是:禅修者可以事先設定呼吸的時間,譬如說四十五分或一小時,之後便進行第二部份的禅修。但第一種方式會比較好。

  疲倦時不要改變姿勢,癢時不要抓。此時同樣地,以更強、更穩、更快速的入息和平衡的出息來對治它。

  要念住于鼻端或上唇這個部位氣息的接觸。不要去注意整個呼吸的進出,也不要將心念住于頭頂上、鼻尖或是腹部丹田的地方。

  快要停止強穩的呼吸時,禅修者應該再做大約五十到一百次的呼吸,此時要盡全力的呼吸。同時,要毫不放松地念住于氣息的接觸。然後,呼吸應該在入息時,突然地停止,並聚精會神地向內觀察整個身體。

  叁、感受

  呼吸應在入息時完全突然地停止,身體應該靜止不動,聚精會神,嚴密地觀照整個身體。疲痛、緊繃、酸痛、麻木或冷熱的感覺會在身體內生起。念住于最顯著的感覺上,不要放過它,不要將注意力轉移到肚臍、太陽神經叢(丹田)或任何其它部位。最顯著的感覺自然會引起禅修者的注意。將注意力轉移到其它不是最顯著感覺的部位,會使我們掌握不到當下。

  孫倫禅師這麼說:「如果感覺微弱,就知道它是微弱的;如果感覺強烈,就知道它是強烈的。」知道的不多也不少,只是如實地知道它。不管生起了什麼實相,只是如實地知道它的生起。當它生起時,純粹只是知道它生起的事實。只是念住于它,不要摻雜「我」或「我的」這些概念。不要起心動念去分別這是自己的手、腳或身體。不要去思考「這是身、這是心」,也不要去思惟:「這是無常,這是苦,這是無我。」所有的念頭、思考、思惟都只是觀念,並不是內觀。

  孫倫禅修法是直接而立即地觸及實相。它不必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先建立構想概念的橋梁以通達實相。搜尋大象時,用不著先跟隨大象的足迹後退,然後再尋回那頭大象。當痛生起時,立即掌握痛的事實,不用先製造「痛、痛」的概念,然後再去觀察痛的事實。因此這個方法要求禅修者:「避免稱名、標記;不要將實相概念。」

  只專注于一個感覺上,是很重要的。譬如,在頭上、手臂、身體和腳上都有感覺同時生起時,禅修者會慌忙地追逐這些感覺,而無法當下念住于它們,這樣就不是修內觀了。這樣做唯一的結果只是個人苦惱與痛苦。要避免這種慌亂的情況出現,只需要念住于最顯著的感覺。要嚴密地醒覺于這個最顯著的感覺,並以念住警覺地捍衛著這種醒覺。禅修者應該要深入于這個感覺以體驗它的本性,這需要一番的精進。可以用釘子釘入木頭來比喻這件事,感覺即是木頭,心是釘子,直直地握住釘子的手指是念住,鐵錘譬喻作精進。

  既不要超越了感覺,也不要落後于它。要在感覺生起或滅去的當下,念住于它。在與極爲劇烈的苦受奮戰時,禅修者應注意,不要超越了這個感覺。這也就是說,所發揮的精進力不要超過,維持穩定的注意力所需要的力量。精進力過多的情形,好比禅修者在苦受未生起之前,就先用上精進力。結果,注意力反而不再專注于感覺本身,而所殘留在禅修者心中的只是一股暴力。這種暴力不外乎是瞋恚,而瞋恚即是促成輪回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禅修者應該留意,不可落後于感覺之後。這是說,禅修者所發揮的精進力,不應少于維持穩定的注意力所需的力量。當精進力不足時,禅修者便會落入昏沈,或是被劇烈的苦受所擊潰。強烈的苦受生起時,禅修者要是無法念住于它,便會生起恐懼、焦慮、瞋恚,這些…

《《禅修者與內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行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