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者與內觀》▪P3

  ..續本文上一頁心,經過了念住于苦受的強化時,他就能夠做到「看就只是看;聽就只是聽;想只是想。」

  有人建議,如果禅修時妄想産生了,心應該注意到這些妄想,並提醒自己:心起了妄想。理論上,對每一個妄想,都能注意到它,以念住來掌握它,是有可能的。但是,在實修上,要以散亂心去念住于令它分心的所緣,是極其困難的。假使已經有強大的專注力,則心絕對不會從它原來的禅修所緣上跑掉。而且,更危險的,禅修者通常會誤以爲他正念住于妄念,而事實上他卻是被妄念拖著走。因此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是更加熱誠地念住于禅修的初始所緣:觸或受。

  關于觀照意根的所緣(法),這是比心更微細的所緣。法念住(以意根的所緣來培養念住)的禅修者,是無法直接掌握它們的。法念住可以說是,在熱誠地修過受念住之後,所接著修習的一種方法。精進地念住于苦受時,心的五蓋可能會生起、然後滅去。當苦受耗盡或終止時,心中的七覺支可能會生起。當它們生起、滅去時,禅修者必須去念住于這些法。假使瞋恚的蓋障産生時,禅修者不要在心中標記、默念「瞋恚」,他只要去醒覺瞋恚的事實。假使舍覺支生起時,禅修者應該去醒覺舍覺支的生起。同樣地,在此禅修者能妥善完成他的任務,這也是由于他從受念住的修習當中,培養出強大的專注力和清晰、穩定的心的成果。

  事實上,四念住:身、受、心、法,並不是個別生起的。它們是一起生起的。當禅修者念住于接觸的醒覺時,身、受、心、法四個念住都包含在內了。對其中之一保持念住時,同時也念住于其它叁個念處了。就好像一杯飲料當中有水、檸檬、糖、鹽四種成分。當中一種成分較重時,我們就稱之爲多水的、酸的、甜的、鹹的等等。當感覺占優勢時,我們就稱之爲受念住;當心占優勢時,我們就稱之爲心念住等等。

  當四念住修持圓滿時,禅修者就能圓滿地開展七覺支,當七覺支圓滿地開展時,禅修者就得到證悟。但這是未來的成果,在簡單介紹孫倫禅修法中,不需要對它做進一步的說明。如果有人播下芒果的種子,則將會長出芒果樹。一個人應該將他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種好他所獲得的、最好的芒果種子。這樣,結果就會自然而然地成就的。

  五、結論

  孫倫念住禅修法是給精進的出家或在家人日夜修持的。對于較不精進修者,禅修中心的接觸;頭部與枕頭的接觸;腳板與地面的接觸;手指與工具的接觸。假使可能的話,他應該住于所視物與眼睛的接觸;聲與耳、味與舌、香與鼻的接觸。孫倫禅師這樣說:嚴密地念住于接觸的醒覺。

  孫倫禅修法是一個簡單的系統:它就像畫一條線或一個圓圈那麼簡單,甚至小孩子初次試著用紙和筆時,就會畫線或圓圈。但是要畫出一條完全直的線或一個完全圓的圈,卻是極爲困難的。但是如果我們能非常熱切、精進地練習,將很快地獲得成果。大部分其它方法是難于描述的,雖然容易實踐,但是成果卻是來得慢。孫倫禅修法是容易描述的,因此關于這方面的著作幾乎是零。在緬甸只有一本小冊子描述這個方法和一本薄薄的書描述孫倫禅師的生平。因爲他的方法很容易描述,又很少理論,因此也用不著書本了。孫倫禅修法難于實踐,這並不是意味著它的修習次第很複雜,它們都很簡單。這只是由于它不是一個松懈、舒適的方法。它需要勇氣面對強烈呼吸和苦受的不舒服,需要有跨越它們的熱誠以及不達目的絕不中止的念住。但是,一旦做好這一點(這是能夠做得好的),其成果將會是快速的。因爲孫倫禅修法是立即,而直接地接觸實相,並且也激發禅修者的熱誠,以幫助他用快速的腳步向前邁進。

  對于當今的懶人而言,他沒有太多時間花費在任何事物上,並且背負著他的觀念、邏輯和理性,使他愈來愈遠離實相和智慧的根源。孫倫禅修法將令他受益良多。它令他放下自己的思惟模式,立即而直接地掌握事物的實相;它令他振奮精神,發揮強大的身心潛能;它給予他面對人生興衰起伏變化的力量與方法;它正中要害地打擊所有痛苦和不滿的根源︰欺詐、自憐又虛幻的「我」執。

  孫倫禅修法是一個密集、毅然、熱誠建立四念住的方法,爲了是:淨化衆生,克服苦痛哀傷,走上正道,取得涅槃。

  給孫倫禅修法初學者和進階者的講義

  如果你對孫倫禅修法很感興趣,想以此一門深入,取證涅槃,而目前想要證得預流果(初果)。那麼,在修持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以下的這些問題。如果你因緣不具足,沒有人能親自指導你、回答你的問題。那麼以下的這些講義,可能會和你有密切的關系。首先我們必須清楚地闡明:每個人的業都不一樣,不同于其它的人。即使是長得一模一樣的雙胞胎,他們彼此的業,也有某種程度的不同。並且要了解:每個人的業是一定可以透過禅修而改變的。

  因此,如果你是一位初學者,或者甚至還沒開始進行內觀禅修。那麼,當你看到以下的問題,談到孫倫禅修法充滿痛苦時,千萬不要被嚇著了。這些痛苦並不是孫倫禅修法所造成的,而是禅修者自己本身的惡業所造成的。換言之,禅修者可以概略地分爲兩大類︰第一類的禅修者很幸運地,他們擁有某種善業,而能走上易行道。而第二類的禅修者,卻很不幸地,擁有某種惡業,而必須走上難行道。大多數的禅修者屬于第二類。

  這兩類的禅修者,都一定可以在『短』時間內成就預流果。所謂的『短』是依禅修者個人的業而定的 - 。有的人只需要在十天全程的禅修當中,即可成就。但是我們必須記住,他們很幸運地,早已在此生或過去生中,完成了百分之九十或者更多修行所需要的波羅蜜。而那些尚未圓滿十波羅蜜的人﹝十波羅蜜是指,要成就預流果以及後面更高果位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就必須逐漸地來圓滿十波羅蜜。那麼當然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了。

  除了一個人取證涅槃所需花費的時間長短之外。另外還有一個差別就是,修持過程的難易程度。前面提到過,這是取決于個人的善惡業而定的。例如,有的人在此生或是過去生中,曾經傷害過其它的衆生﹝包括人或其它的動物﹞而造成他們極大的痛苦,或者甚至奪取了他們的生命。這樣的人,通常就必須走上難行道。不論這些人以哪一種方式來禅修,依據普遍的因果定律而論,他們都必須承受當時所給予他人的同樣程度的痛苦。在這些惡業尚未去除之前,他們是無法到達彼岸而證得預流果的。這其中的理由是,一旦一個人成爲預流,他就不再墮入四惡趣(地獄、餓鬼、畜生、修羅)。而要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就是:那些會造成他墮入四惡趣的惡業都必須完全被消除。

  孫倫禅修法似乎是比其它的禅修法更加地痛苦。這只是因爲,它比其它的方法 能更快速地證得預流果,因而疼痛會更強烈而快速地生起,這樣才能更迅速地消除這些惡業。

  當一個人修習內觀時,或許會有一個個的問題在他心中生起﹝這是指禅修以外的時間,而不是在禅修的時候。因爲禅修時應該要萬緣放下,不可以去想其它無關的事情﹞,就是「如果要逐漸、甚至完全地去除過去惡行所造的惡業,那麼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呢

   」

  當然,所有的十波羅蜜,程度上多少都是重要的因素。但問題是在這十波羅蜜當中﹝布施、持戒、舍離、精進、意志、忍辱、實相、慈悲、平等心﹞,哪一項才是最重要的呢

  

  是這樣的,對于那些屬于瞋恨惡業的人(因生氣、惡意、挫折、憎恨、傲慢、殘酷而造成其它衆生身心的痛苦)以及愚癡惡業的人(因無知,缺乏取證涅槃的正確知見、懈怠、遲鈍,對于相關的人漠不關心),持戒、精進、忍辱和意志波羅蜜是重要的因素。而且這四項波羅蜜中,忍辱(克製、忍耐、忍受正確禅修時,長時間保持不動的坐姿所生起的猛烈疼痛)可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以真正的平等心來忍受它。這也就是爲什麼在緬甸有句諺語︰「忍辱導致涅槃。」

  現在,另外一個問題來了,真正的平等心所指的是什麼呢?尤其對西方人而言,「平等心」這個名詞可能會是相當陌生的。所以要去實踐平等心,對他們而言當然也就更加奇怪了。

  平等心,在這裏所指的是,當禅修者經驗到身體各部位所生起的疼痛或者是極爲痛苦(痛苦難忍)的感覺時,他應該要忍受它們,而不生起絲毫生氣或挫折的念頭。他應該試著保持冷靜而不執著。如果痛苦實在是太強烈了,以致于無法漠視它,那麼,如前面的技巧所教的,他應該盡力地專注在這苦受上。努力的程度應該配合疼痛的程度。那麼,疼痛就不再影響到心了。同時,要注意,努力的程度也不可以超過疼痛的程度。正確的方法是,在疼痛還沒完全消失之前,心力要稍爲強過疼痛,這樣心可以很有效地專注在疼痛上,逐漸地,禅修者只覺知到身體的苦的實相,而不會再分別身體疼痛的部位了。

  爲什麼禅修者要避免去分別疼痛的部位呢?比如說,是腳踝痛、膝蓋痛或是胫骨痛呢?因爲分別就極可能産生「我」的錯覺。然而,實際上,經由禅修,禅修者就是要達到「無我」 (Anatta) , 沒有「我」的概念。「無我」才是這個身體、生命和世界的真實特性。

  平等心:如果從和上述相反的另一個角度來說,對愉悅的感覺而言,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體驗到愉悅或舒適的感覺時,他不應該喜愛或貪求這種感覺,否則就落入了貪愛、執著之中這是屬于貪的煩惱。我們知道:貪、瞋、癡叁毒是造作所有惡行的叁種根本煩惱。因此,簡而言之,平等心就是防止所有惡行的生起。

  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體證涅槃。而涅槃究竟是什麼呢?這是禅修者在修行的過程中,遲早會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老實說,除了告訴你:涅槃無法僅僅以語言文字來描述之外,沒有人能說出一個切確的答案。唯有藉由實際的體驗,禅修者才能真正地了解涅槃。也唯有證得預流果時,才能經曆這種涅槃的體驗。因此,如果禅…

《《禅修者與內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行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