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者与内观》
序
《禅修者与内观》介绍出南传佛教大师孙伦.古恭法师的内观方法。他的方法重视身上的感受,并且特别针对苦受下手,以坚毅的精进去观察它,最后体验其无常、无我的特性,由此得到解脱。善见法师亲赴缅甸学习此方法,并抽空将英文单行本译成中文,供喜好禅修者分享。这是本书出现的缘起。
愿众生安详自在
内观教育编译组 1999. 3
目录
禅修者与内观
孙伦念住禅修法
一、姿势
二、呼吸
三、感受
四、超越感受
五、结论
给孙伦修法初学者和进阶者的讲义
问与答
孙伦 .训戒法师著
善见法师译
财团法人内观教育基金会出版
关于本书
孙伦念住禅修法
当今这个时代,刺激感官、引发我们贪瞋习性的事物,种类愈来愈多、力量也愈来愈强。使得满足感官的机会更多,欲求也更大。 生活步调的加速和压力的增长,造成精神负担,而导致紧张焦虑和精神疾病。都市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吵杂,而噪音则是专注的肉中刺。同时,人们又没有足够的休闲时间来进行长时间、持续性的念住修习。结果,注意力更不集中、心念更易分散,而能修正这种现象的时间却又越来越少。更严重的是,现代的人,距离佛陀时代非常遥远,直观的能力迟钝而不敏锐。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念住的方法,能够对治不断增长的感官刺激、不断增加的噪音和散乱、欠缺时间,以及禅修者迟钝的根器等等的现象。
孙伦禅师的念住禅修法,提供一个快速克服昏沈和贪欲的技巧。它为禅修者建立更高的门坎,使得会干扰禅修者注意力的噪音和散乱,必须跨越门坎才能干扰禅修者。对根性迟钝的人而言,它提供令人讶异的方法,能稳健、快速而圆满地建立四念住。这并不是从书本的内容当中,所构思出来的方法。而是经过和我执、无明的奋战之后,所历炼出来的方法。孙伦禅师识字不多,却因此幸运地,不必受到许多思想的毒害。由于热诚地奋斗、勇气与毅力,他在一九二○年证得解脱。当今训戒法师( VenerableShinVinaya )在仰光弘扬这个法门。因此,如今没有孙伦禅师过人勇气和毅力的都市人,也能学到这个方法。接下来就是这个方法的简介。
一、姿势
选定一个能够维持一段时间而不改变的禅修姿势。不要躺在床上或斜靠椅子上。这应该是一个能够凝聚个人所有力量的姿势。它是用来精进用功的,而不是用来松懈的。一个适当的姿势便是盘腿而坐,背部挺直,两臂紧靠着身体,右掌放于左掌上,这有助于禅修者与稍后生起的苦受奋战时,能紧握住拳头,以便唤起他的力量。手指不要互相穿插交织,也不要将拇指互相抵住,让头稍稍地前倾,不要松散地坐着,选定一个坐紧的姿势,作为身体稳固的下盘,下盘的外围向内收,让禅修者处在一个警觉的状觉。
选择一个禅坐期间能够不受干扰的地方,最好选择一个无风的静处,但这点并不是很重要。禅坐可以独处或共修的方式进行,不必特别的摆饰,也不必做仪式。
不用假定禅修的时间,时间应该以适合禅修者的方便来安排。但是他应该确保禅修的一、两小时的间间,不会挪用做别的事。西方的书籍建议,初学者可以一天两、三分钟的禅坐开始练习,再逐渐地逐延长时间。而孙伦禅师的经验是,开始以一小时的时间禅坐,可以带来更有利的成果。平常的禅坐不应该少于一、二小时,密集禅修的人则甚至整天或彻夜地禅坐。
一旦选定了姿势,就无论如何都不要变动,必须保持不动直到禅坐结束。孙伦禅师说:「如果紧绷,不要动;如果痒,不要抓;如果疲倦,不要休息。」
二、呼吸
由吸气开始。你会注意到气息碰触到鼻端或上嘴唇,敏锐地念住于气息的接触。在警觉地念住下,维持强烈、猛重而快速的呼吸。强猛快的呼吸可以抵挡外面的噪音,有助于控制心,能快速排除盖障,迅速地建立专注力,而让禅修者能够应付稍后所生起的苦受。
强猛快的呼吸会增强气息与鼻端、上唇或这个范围的某位部位的摩擦。要念住于气息的接触。孙伦禅师说:「当气息接触到鼻端或上唇时,你会醒觉到它,要念住于这种感觉。」不要毫无警觉地让任何一个气息的接触溜过。醒觉于每一个接触。孙伦禅师说:「要严密地念住于接触的醒觉。」念住应该要严密,不应该松懈。这意即要很精进,禅修者应该恳切而热诚地精进。不要觉知整个气息,不要去注意气息的进出,不要数它的入和出,不要在心中默念、标记气息接触的范围是在鼻端或上唇,只醒觉于气息的触感,只念住于触感。
专注而充分地吸入空气,就好像用注射筒去吸水一样。急速地呼气。充分而用力地吸气有助于快速地建立专注,它有助于感觉的生起,它提供与即将到来的苦受奋战的力量。由于大多数的人有较强的呼气,因此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吸气上,以便让出入息达成平衡。当两这者平衡时,接触便能持续,就好像经典中锯子与木头持续接触的比喻一样。当它们平衡时,禅修者就可以达到平稳、不费力、自发性、有节奏呼吸。
呼吸时不要摇动头和身体,这样将很快得到专注。如果有人做这种呼吸的练习,是为了改善身体健康而不是为了修内观,那么他可以用摇动头和身的方式来呼吸。
在开始做强、猛、快的呼吸不久之后,可能会感到疲劳。但是,禅修者不应该因此停止或减弱呼吸的强度和速度。孙伦禅修这么说:「疲劳时不要暂停。」会疲劳可能由于吸气的强度不足或是过度的呼气,其补救的方法就是加强吸气的强度。当吸气和呼气的强度达到一个高层次的平衡时,疲劳的现象就会消失。这时注意力才能完全集中在念住于呼吸的接触上。有三个层次的呼吸:高(很强、很猛、很快的呼吸)、中(强、猛、快的呼吸)、低(弱、柔、慢或平常的呼吸)。由于人不是机器,他有时也会疲乏和动摇。因此禅修者必须尽早达到高层次的呼吸,以便稍后在步调慢下来时,可以达到平稳的、中层次的呼吸,并且能够保持它。
不要预先设定呼吸时间的长短。在稳定、快速的呼吸期间,苦受将会生起。这些苦受可能会是疼痛、紧绷、酸痛、麻痹、冷热等等的感觉。继续呼吸,直到生起了足够强度的苦受,以作为下个阶段修习念住的所缘,便可停止强稳的呼吸。这种方式,是以感觉的强度来设定呼吸时间的长短。另一种方式是:禅修者可以事先设定呼吸的时间,譬如说四十五分或一小时,之后便进行第二部份的禅修。但第一种方式会比较好。
疲倦时不要改变姿势,痒时不要抓。此时同样地,以更强、更稳、更快速的入息和平衡的出息来对治它。
要念住于鼻端或上唇这个部位气息的接触。不要去注意整个呼吸的进出,也不要将心念住于头顶上、鼻尖或是腹部丹田的地方。
快要停止强稳的呼吸时,禅修者应该再做大约五十到一百次的呼吸,此时要尽全力的呼吸。同时,要毫不放松地念住于气息的接触。然后,呼吸应该在入息时,突然地停止,并聚精会神地向内观察整个身体。
三、感受
呼吸应在入息时完全突然地停止,身体应该静止不动,聚精会神,严密地观照整个身体。疲痛、紧绷、酸痛、麻木或冷热的感觉会在身体内生起。念住于最显著的感觉上,不要放过它,不要将注意力转移到肚脐、太阳神经丛(丹田)或任何其它部位。最显著的感觉自然会引起禅修者的注意。将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不是最显著感觉的部位,会使我们掌握不到当下。
孙伦禅师这么说:「如果感觉微弱,就知道它是微弱的;如果感觉强烈,就知道它是强烈的。」知道的不多也不少,只是如实地知道它。不管生起了什么实相,只是如实地知道它的生起。当它生起时,纯粹只是知道它生起的事实。只是念住于它,不要掺杂「我」或「我的」这些概念。不要起心动念去分别这是自己的手、脚或身体。不要去思考「这是身、这是心」,也不要去思惟:「这是无常,这是苦,这是无我。」所有的念头、思考、思惟都只是观念,并不是内观。
孙伦禅修法是直接而立即地触及实相。它不必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先建立构想概念的桥梁以通达实相。搜寻大象时,用不着先跟随大象的足迹后退,然后再寻回那头大象。当痛生起时,立即掌握痛的事实,不用先制造「痛、痛」的概念,然后再去观察痛的事实。因此这个方法要求禅修者:「避免称名、标记;不要将实相概念。」
只专注于一个感觉上,是很重要的。譬如,在头上、手臂、身体和脚上都有感觉同时生起时,禅修者会慌忙地追逐这些感觉,而无法当下念住于它们,这样就不是修内观了。这样做唯一的结果只是个人苦恼与痛苦。要避免这种慌乱的情况出现,只需要念住于最显著的感觉。要严密地醒觉于这个最显著的感觉,并以念住警觉地捍卫着这种醒觉。禅修者应该要深入于这个感觉以体验它的本性,这需要一番的精进。可以用钉子钉入木头来比喻这件事,感觉即是木头,心是钉子,直直地握住钉子的手指是念住,铁锤譬喻作精进。
既不要超越了感觉,也不要落后于它。要在感觉生起或灭去的当下,念住于它。在与极为剧烈的苦受奋战时,禅修者应注意,不要超越了这个感觉。这也就是说,所发挥的精进力不要超过,维持稳定的注意力所需要的力量。精进力过多的情形,好比禅修者在苦受未生起之前,就先用上精进力。结果,注意力反而不再专注于感觉本身,而所残留在禅修者心中的只是一股暴力。这种暴力不外乎是瞋恚,而瞋恚即是促成轮回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禅修者应该留意,不可落后于感觉之后。这是说,禅修者所发挥的精进力,不应少于维持稳定的注意力所需的力量。当精进力不足时,禅修者便会落入昏沈,或是被剧烈的苦受所击溃。强烈的苦受生起时,禅修者要是无法念住于它,便会生起恐惧、焦虑、瞋恚,这些…
《《禅修者与内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