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我們跟隨這條路,也就是去好好觀察,去研究事物;繼續不斷地做一種集中的研究,直到你到達這重要的據點。當這顆心到達那裏時,它自我放下;那時它到達了完滿的地步——在它裏面的法是完滿的——而且它放下。一旦它放下,這成效將立即顯現。
因此,繼續修行;沒有什麼好害怕的。你“必然”會獲得成果,那是沒什麼好疑惑的;一直來你獲得成果。像現在,你禅坐在這裏的此刻,你知道呼吸和心是兩相舒適的;那是修行的一種成果。縱使你還沒有到達這路的終點,你仍然在你的禅修上正得到一種舒滴和輕快;這心和進出息平靜地相處。只要這心和呼吸沒有彼此分開,它們必須互相幫忙;心幫助呼吸,呼吸幫助心,直到它們能夠變得完全互相熟悉。一旦這心完全地熟悉了,它能夠放下。當它了知時,它放下;只要它還沒真正了知,它將不舍真正地放下。
這意思是你必須和呼吸結合,花時間在它上面,逐漸地來了解它。當這心變得越來越熟悉時,它將能夠解開對色、受、想、行、識的執著。它的自性見——把這些東西當成自我來看——將消退、減少;這是解脫之道。此時這出世間的智慧生起,你將會解脫;你將能夠從世間所說“人”、“自我”、“男人”、“女人”、“我們”、“他們”等等一切的世俗真理中松開你自己。
但是,只要你還沒能放下,你仍然必須依靠這些事物。它們是你的休息處,“但不是你的依止處”。你們只是互相依賴,並互相幫助,使你在你的道上能夠前進。你不能放棄這些事物,因爲它們是你修行的路徑。只要你堅持這修行,你將不會後退;但只要你一放棄這修行,你將立即開始退步,你將爲疑惑所困,懷疑這法是否是真的。
你必須保持對這顆心的觀察:覺醒自身。你知道,那並不是說這心不覺知;它本性便是覺醒。就看著它!它覺知每件事物——覺知,但它還不能放下它的認知——不能放下它執持來當作真實的世俗認知;因此,你必須集中你的研究到裏面。集中到裏,直到這心和它的對象互相分開;完全不要放棄!如果你這樣子地持續,不停止,你的疑惑將逐漸消退、消退,最後你將到達在你內心裏的真正依止處;這稱作“佛陀”的本然的覺醒,透過每件事情清楚地見到。這是佛、法、僧出現在你的內心裏,作爲你的終極依止處。
這就是,你將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在內裏、什麼是真正的在外面,什麼是真正的休息處、什麼是你真正的依止處的時候;你將能夠區別這些事。
外在的事物只是休息的地方;好像這身體:它是一個休息的地方。由于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和合在一起的短暫時刻,你能與這身體同休息。但,至于你的真正依止處,你早已知道它;它是這本然的覺醒自身,在內心裏面。你的呼吸的覺醒是在一個層次上的依止處;當它和呼吸分開時,那是在另一個層次上的依止處。至于你真正的依止處——“佛陀.”——那是存于更進內心裏的覺醒。一旦你了解了這,全都在那裏了;它是最高了的。它清楚且真實地知道一切的事物。那就是在你內心裏真正的依止處了。
至于外在的事物,它們只是暫時的支撐,短暫時間裏你能依靠的東西;就像一枝拐杖。只要有呼吸使它們活著,你便使用它們;當不再有呼吸的時候,那就是問題的終了。身體上的元素分離,不再互相依靠,于是心歸回到它自己真正的依止處。而那是在哪裏呢?那“佛陀”覺醒在哪裏呢?當我們訓練了心成爲它自己的依止處時,那一刻,在這禅修的心中將沒有了悲傷。
佛陀自己的追尋是爲了這個依止處。他教導他所有的弟子在他們自身中去取得依止處,因爲我們僅能依靠他人短暫時間;別人只是顯示我們這條道路。但是如果你想要生命中真實的真理和至善,你必須依靠你自己——教導你自己、訓練你自己、各方面依靠你自己。你的痛苦最終來自于你;你的快樂,最終來自于你。就好像吃:如果你不吃,你如何能飽?如果你全讓別人去吃,你會飽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你想要飽,你自己必須吃。這和修行是一樣的。
你不能讓你自己執取在你外面的事物。外在的事物是易變的,無常、不可靠;它們以每一個出和入息改變。這不難適用于你,也適用于每一個人。當你仍然活著的時候,如果你不離開另外一個人,當你死時你會離開。你以每一個出、入息離開事物。你不能將你生命的意義建立在這些事物上——“而且你也不需要”。你可以單純地告訴你自己,這是世間事物本然的樣子;這世界所提供的,沒有什麼是水遠持久的。我們不想事物是那個樣子,但它們就是那個樣子;它們完全不在任何人的控製之下。這是真的,不光只是與外在的事物,與你內裏的事物也是一樣。你希望這身體繼續活著,你不希望它死,然而它卻會死;你不希望它改變,但它卻經常地改變。
這就是爲什麼你必須整頓好你的心,致使它能夠以自身爲依止,遵循佛陀所教導的戒條。而你無需對這修行感到疑惑,因爲在修行上你需要開展的一切美德早已呈現在你的內心裏了;所有形態的善與惡都呈現在你內心裏。你早已知道哪一條路是好的,哪一條路是不好的;因此,一切你所需做的只是訓練你的心去掌握好的路。立刻停下來並看著你自己:你在正確的路上嗎?無論什麼是錯的,別抓住它;放下它!過去、未來,無論什麼,放下它,只留下現在。一切時中當下保持心開放和自在,而後,開始研究。
你早已知道,外在的事物並不是你或你的,但內在有許多階層你必須檢視;你必須去檢視許多階層,甚至這心也不真的是你的。內在事物仍然有無常和苦。有時它想做這,有時想做那;它並不真正是你的。因此,別對它太執著。
“行”是大的爭論點,雖然你知道要做得較好,但有時它們來自善的想,有時來自惡的想。盡管你的意思,你不希望去想這些事情,然而它們仍繼續出現在心中;因此你必須將它們看作不是你的。檢視它們吧!它們沒有什麼好信賴的,它們不持久;它們都是無我的,因此,就依照它們自己的本性放下它們吧!
而有什麼是持久、堅固、可靠和真實的呢?繼續看進去吧!觀注你的正念在呼吸上,並就在那兒問問你自己;最後你將了解,在你內心裏什麼是什麼。無論何時你在修行中有任何的疑惑或問題,在呼吸上專注下來,並立刻問問這顆心;而理解將會生起,去解開你的邪見且幫你通過死胡同。
然而,甚至這個理解也是無常、苦、無我的。每件事物的生起,佛陀說,是無常和無我的。甚至在心中生起的理解都不是恒常的;有時它們生起,有時它們不生起;因此,別對它們太執著。當它們生起時,注意它們,而後讓它們依循它們自己的方式。讓你的見解成爲“正見”:也就是,恰恰好,不太過火。如果你對它們太過火,你對它們抓得過緊,而後它們便會變成是錯的,因爲你已看不見你所做的了。
這一切所顯示的是,在你的修行中,愈有正念,愈是好。當你的正念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完全時,它轉化成出世間的某樣事物。在你的正念變得越來越圓滿時,這我們上面敘述過的出世間智慧便會從你的正念力量中生起。
因此,繼續訓練你的正念,直到它成了完滿的正念。試著讓它保持不斷、有持續性並且專注,直到你見到所有事物的本來樣子。就那樣,你將在佛陀的教導中得到進步!
解脫
1.我們的修行是逆溪、逆流而行。而我們要去到哪裏呢?到這溪的源頭!那是修行的“因”邊。“果”邊是我們能夠放下並且完全地輕松自在的一邊。
2.修行的階段……,事實上不同的階段並不說它們是什麼。我們單純地爲它們捏造名字;只要你還停留在被這些捏造的名字粘著中,你將永遠得不到自由。
3.教導人時,你必須依他們的性情和能力來教導他們;但最終他們都會歸到相同的一點:放下!
4.“涅槃”是微妙精細的,並且需要許多的智慧。那不是欲望的力量所能到達的什麼;如果我們能夠透過欲望的力量到達那兒,在這世間的每一人,現在都該已到達那兒了。
5.有些人談到:“暫時的涅槃,暫時的涅槃”;但涅槃怎麼可能是暫時的呢?如果那是涅槃,它必然是不變的;如果它不是不變的,它就不是涅槃。
6.當他們說涅槃是空,他們意指那是雜染煩惱的空。
7.就在那兒,沒有一個人會痛苦,沒有一個人會死;就在那兒。它在每一個人當中。它仿佛你的手是掌朝下,而你將它轉而朝上——但是只有智慧之人才能做到;如果你是愚蠢的,你將見不到它,你將不了解它,你將不會去超越生和死。
8.解脫了的心就像空氣中的火元素。當火熄滅之時,它沒有消失到任何地方;它仍然充滿虛空,單純地它並沒有被任何可燃物所抓,因此,它沒有出現。
當這顆心從雜染煩惱中“熄滅”之時,它仍然存在;但當新的可燃物來臨時,它並沒有著火,沒有執取——連自身都沒。那就是所謂的解脫。
《熄滅之時》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