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熄灭之时▪P9

  ..续本文上一页他们熟练了定,你便不需要强迫他们去观想了;无论什么进入这颗心,他们必然会立即地去观想。

  4.能够放下杂染烦恼的智慧是一种特殊的智慧,不是平常的智慧;如果要放下,它需要定当它的基础。

   5.要使内观(洞察力)生起,你必须利用你自己的策略;你不能用他人的策略并期盼得到与他们相同的成果。

   6.当内观生起时,别试着去记它们;如果它们是真正的内观,它们将与你同在。如果你试着去记住它们,它们将改变成标签和概念而挡住新的内观的生起。

   7.有位在新加坡的禅修者写了一对信给阿姜放,叙述他如何将佛陀的教导应用在每天的生活上:无论他的心集中注意在哪里,他都会试着将它视为无常的、苦的、无我的。阿姜放回复道:“有什么事物说过它们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呢?它们不曾说呀,所以可别那样子归罪它们。专注到底是什么在指导它们,因为那就是过错之所在啊!”

  8.纵使你的见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粘着它们,你就是错的。

   9.有位海军上尉的太太正在家中禅坐之时,忽然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好好地严责阿姜放一顿;不管她多努力试着将这想法驱出心外,都没有成功。几天之后,她去请求他的宽恕,他告新她:“这颗心可以想好念头,因此,为何它不能想坏念头呢?无论它想到什么,只要看住它——但是,如果这念头是坏的,要确定你并没有与它们行动一致。”

   10.一位高中学生曾说,在修习禅坐中,如果他的心想好念头,他就让它们通过,但如果它想到坏念头他就会立刻将它们止住。阿姜放告诉他:“只要看住它们。看看那是谁正在想好念顽或坏念头;好念头和坏念头将会自己消失,因为它们都在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之下。”

  11.如果这颗心要想,让它想;但别被它的念头骗了、抓了

  12.杂染烦恼就像鸭草一般,你必须不断地将它们向外推动,致使你能够见到在下面的清水。如果你不继续将它们推移到侧,它们便会移过来再度地盖住水面!但至少你知道在它们下面的水是清澈的。

  13.一位妇女对阿姜放抱怨,她已经禅坐很长一段时间了,却仍然无法断除任何的烦恼。他大笑,说道:“你不需要断除它们,你想你能吗?这杂染烦恼远在你来之前就已是世界的主要部份了;你是前来寻找它们的人。无论你来或不来,它们就已自我生存着。而谁说它们是杂染烦恼了?它们有告拆过你它们的名字吗?它们单纯地就是它们那个样子;因此,试着去熟悉它们吧!看它们的好和它们的坏两边。”

   14.有一天,阿姜放正对一位新学生说明如何去看杂染烦恼的生起和消逝。凑巧她是一位许了许多佛书的老读者,于是她提出她的看法:“不用“看着它们”这个方法,我可以尝试去根除它们吗?”

   “如果你所能想到的只是去根除它们,”他回答:“它们的果食就可能掉落地面而开始再度生长起来。”

   15.一位阿姜放的学生告诉他,她在禅修上已经到了对每一件所碰到任何触动到你内心的事,你会是不感兴趣、不在意的。”

  16.每个人都与苦同住,苦、苦;然而他们却不理解苦,那就是他们无法从中得到解脱的原因了。

   17.了解的人,不受苦;不了解的人,就是受苦的人。每一生都有痛苦——只要有五蕴,就必须受苦——但如果你真的了解到了,你可以过得自在。

  18.当你生病时,你拥有个大好机会;你可以观想从你病中生起的痛。别只是躺在那儿,同时也做禅修;观想当痛生起时它们转动的情形。别让这心和它们一致了。

   19.阿姜放的一位学生用钴治疗癌症,一直做到对这麻醉有了过敏的反应。医生们都不晓得该怎么办才好,于是她建议他们尝试不用麻醉的治疗法。起先,他们都不愿那样做,但当她对他们保证她能利用禅修的力量去抗抵疼痛之时,他们终于同意做个尝试。

   在这治潦之后,阿姜放到医院去探望她。她告诉他,已能专注心来忍受疼痛,但却使她疲惫已极。他劝告她:“你可以利用这定力来击退痛,但它浪费掉你的精力;你必须以智慧来逼近疼痛,去看它并不是你,不是你的。你的觉醒是一件事,这痛是分离开来的某样东西;当你能以这种方式看它时,事情便会容易多了。”

   20.几个月之后,这同一个妇人去听一位有名的曼谷比丘开示,说到在生命的轮回里,死和生是如海洋般无限的痛苦;这对她具有一种深远的意义。随后她前去拜访阿姜放,并告诉他这件事。当她正在叙说之时,海洋的影像如排山倒海般地撞击着她,以致泪水涌进了眼;于是他说:“而今你知道那是海洋了吧!你为什么不就横越到另一边去呢?”那便足以止住她的泪水了。

  21.佛陀并没有教我们去治疗我们的疼痛,他教导我们去理解、领悟它们。

   22.疾病对于你的禅修的确会是一种障碍,但是如果你够聪明地去使疾病当成你的老师,你将了解到这身体是疾病的“窝巢”,而你不该粘着它当成你的。之后你便能根除对身体担心的执着——因为其中完全没有什么是你的;它单纯地只是一种工具,供你用来造善业,并尽你所能地全部还清你所负的旧恶业。

   23.当你专注看着痛和苦时,你必须到达精细、微妙之境——到达你一睁开眼看事物便立刻见到苦升起的程度。

   24.给一位必须忍受一而再生病的妇女的劝告:“利用你的正念去观想这身体,直到你能看得见它像骨头般成堆地倒下;并且你能放火将它们焚烧,直至没有一物留下。而后问问你自己:那是你的自我吗?那为什么它要使你受苦且感到疼痛呢?有任何的“你”存在那儿吗?持续地看,直至你达到佛法的精髓——直至完全没有什么属于你的。而后这颗心将会见到它自己真正的样子,并自动地放下。”

  25.告诉你自己:我仍然感到痛苦的原因,是因为我仍然有一个“我”。

  26.当死亡降临到你身上时,这天将会到来——迫使你放下所有的一切。那就是为什么你应该预先修习好放下以便你能熟练于它的原因。不然——让我告诉你——当这时刻来临时,将会很难处理!

  27.你无须害怕死亡,你最好害怕出生。

  28.当你死时,别被临终的征状所报摄取了。

  29.将心提升到它所知道的范围之上(世俗之上)。

  30.无论什么死,让它死;但别让心也死了。

  

  领 悟

   {对一位在禅坐上碰到死胡同的学生的启示。}

   一旦这颗心坚固地安置在呼吸上时,你便试着将心和它的(所缘)对象分开——和呼吸本身分开。专注在下面所说的事上:呼吸是一种元素,属于风元素;呼吸的觉醒是别的一种。因此,你会有两种同时来临的事物。而当你能分离它们之时——透过“呼吸的本性是一种元素”的理解——这心能够自我依靠。终究,这呼吸并不是你,而你不是呼吸。当你能这样地分开事物时,心得到了力量。它从呼吸中得到了释放,并且明了到呼吸的每个样子。当正念充满,它明了到所有呼吸的样子,并且能够分开它自身和它们。

   如今,当你正进行这时,假使你的心正好是强而有力,你的正念清楚鲜明,那就是内观出现的时候。理解将在那一刻生起,让你知道你真的放下了;但是如果你的正念仍然薄弱,你便无法放下。惟有在你的正念真正有弹性时,才会有正念和内观同时生起。

   这就是你一有机会便必须保持观想的东西。当你能将心和它的(所缘)对象分开时,它将从所有它的负荷中解脱出来。因此,就在这心的范围之内,集中你的注意力;继续不断地将它集中在那儿,而后观察呼吸以及觉知呼吸的是什么。尽你所能地观察,最后你将见到它们互相分开。当它们分开后,给了你更进内里去研究的机会;而一旦你研究到了这一个元素,你将发觉你所学到的适用于其他一切事物。

   当你研究这呼吸时,你将发觉它不是一个生物,不是一个人——因此,有什么好执取呢?你不能执取它当成你的自我,因为它只是单纯地顺着自然而行。当你看着这呼吸时,你将看到它并没有一个躯体——无头、无腿、无手、无足,完全无一物。当你了解了这,依着它真实本来的样子,你放下它。

   你离开呼吸,你除去对它的关注;你不再将它当成你的家——因为它并不是你的。你依着它的本然放下它,你让它回归。“无论它得到什度,你让它们归回自然。”所有的元素——地、水、火、风和空——你让它们归回自然,你让它们回归到它们本来的样子。当你审查所有这五件事时,你将见到它们都不是一个生物,不是一个人,不是“我们”,不是“他们”。你让它们依各种样子都回到它们各自的本然。

   而后,这将我们带往内心,那是什么在觉知这五种元素。“而今它要与什么同住?”将你的观察力转到这——了知现在自我依靠着的元素,没有任何其他什么留下。检查它,去看看什么是什么,而那就是另一种程度的内观要升起的时候!

   如果你想得到依照它们的本然而放下一切事物的内观,那应该有一种在放下时生起的特别的了解、领悟。如果没有这种了解、领悟,你的放下就只是一种普通的、平日的称谓或认知;那是世俗的智慧。但,当这特别的了解、领悟在放下的过程中生起时——你一放下,立刻就有结果回到你身上,证实究竟发生了什么,它真的是什么:你知道!你放下了。而后你经验到你内心里面的清净。

   这称作出世间的智慧。当这领悟在你内心里面生起时,证实了你看到了什么和你做了什么,那就称作出世间的智慧。只要这领悟还没生起,你的智慧仍然是世俗的;因此你在你所研究的事情上继续工作,直到一切因缘成熟为止。而后当它们都成熟时,便再没有什么你必须做的了,因为出世间的智慧一经生起,立刻就完全地洞悉了事物;它一点也不像世俗的智慧。

   …

《熄灭之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