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們熟練了定,你便不需要強迫他們去觀想了;無論什麼進入這顆心,他們必然會立即地去觀想。
4.能夠放下雜染煩惱的智慧是一種特殊的智慧,不是平常的智慧;如果要放下,它需要定當它的基礎。
5.要使內觀(洞察力)生起,你必須利用你自己的策略;你不能用他人的策略並期盼得到與他們相同的成果。
6.當內觀生起時,別試著去記它們;如果它們是真正的內觀,它們將與你同在。如果你試著去記住它們,它們將改變成標簽和概念而擋住新的內觀的生起。
7.有位在新加坡的禅修者寫了一對信給阿姜放,敘述他如何將佛陀的教導應用在每天的生活上:無論他的心集中注意在哪裏,他都會試著將它視爲無常的、苦的、無我的。阿姜放回複道:“有什麼事物說過它們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呢?它們不曾說呀,所以可別那樣子歸罪它們。專注到底是什麼在指導它們,因爲那就是過錯之所在啊!”
8.縱使你的見解可能是對的,如果你粘著它們,你就是錯的。
9.有位海軍上尉的太太正在家中禅坐之時,忽然有一股強烈的沖動想要好好地嚴責阿姜放一頓;不管她多努力試著將這想法驅出心外,都沒有成功。幾天之後,她去請求他的寬恕,他告新她:“這顆心可以想好念頭,因此,爲何它不能想壞念頭呢?無論它想到什麼,只要看住它——但是,如果這念頭是壞的,要確定你並沒有與它們行動一致。”
10.一位高中學生曾說,在修習禅坐中,如果他的心想好念頭,他就讓它們通過,但如果它想到壞念頭他就會立刻將它們止住。阿姜放告訴他:“只要看住它們。看看那是誰正在想好念頑或壞念頭;好念頭和壞念頭將會自己消失,因爲它們都在無常、苦、無我叁法印之下。”
11.如果這顆心要想,讓它想;但別被它的念頭騙了、抓了
12.雜染煩惱就像鴨草一般,你必須不斷地將它們向外推動,致使你能夠見到在下面的清水。如果你不繼續將它們推移到側,它們便會移過來再度地蓋住水面!但至少你知道在它們下面的水是清澈的。
13.一位婦女對阿姜放抱怨,她已經禅坐很長一段時間了,卻仍然無法斷除任何的煩惱。他大笑,說道:“你不需要斷除它們,你想你能嗎?這雜染煩惱遠在你來之前就已是世界的主要部份了;你是前來尋找它們的人。無論你來或不來,它們就已自我生存著。而誰說它們是雜染煩惱了?它們有告拆過你它們的名字嗎?它們單純地就是它們那個樣子;因此,試著去熟悉它們吧!看它們的好和它們的壞兩邊。”
14.有一天,阿姜放正對一位新學生說明如何去看雜染煩惱的生起和消逝。湊巧她是一位許了許多佛書的老讀者,于是她提出她的看法:“不用“看著它們”這個方法,我可以嘗試去根除它們嗎?”
“如果你所能想到的只是去根除它們,”他回答:“它們的果食就可能掉落地面而開始再度生長起來。”
15.一位阿姜放的學生告訴他,她在禅修上已經到了對每一件所碰到任何觸動到你內心的事,你會是不感興趣、不在意的。”
16.每個人都與苦同住,苦、苦;然而他們卻不理解苦,那就是他們無法從中得到解脫的原因了。
17.了解的人,不受苦;不了解的人,就是受苦的人。每一生都有痛苦——只要有五蘊,就必須受苦——但如果你真的了解到了,你可以過得自在。
18.當你生病時,你擁有個大好機會;你可以觀想從你病中生起的痛。別只是躺在那兒,同時也做禅修;觀想當痛生起時它們轉動的情形。別讓這心和它們一致了。
19.阿姜放的一位學生用钴治療癌症,一直做到對這麻醉有了過敏的反應。醫生們都不曉得該怎麼辦才好,于是她建議他們嘗試不用麻醉的治療法。起先,他們都不願那樣做,但當她對他們保證她能利用禅修的力量去抗抵疼痛之時,他們終于同意做個嘗試。
在這治潦之後,阿姜放到醫院去探望她。她告訴他,已能專注心來忍受疼痛,但卻使她疲憊已極。他勸告她:“你可以利用這定力來擊退痛,但它浪費掉你的精力;你必須以智慧來逼近疼痛,去看它並不是你,不是你的。你的覺醒是一件事,這痛是分離開來的某樣東西;當你能以這種方式看它時,事情便會容易多了。”
20.幾個月之後,這同一個婦人去聽一位有名的曼谷比丘開示,說到在生命的輪回裏,死和生是如海洋般無限的痛苦;這對她具有一種深遠的意義。隨後她前去拜訪阿姜放,並告訴他這件事。當她正在敘說之時,海洋的影像如排山倒海般地撞擊著她,以致淚水湧進了眼;于是他說:“而今你知道那是海洋了吧!你爲什麼不就橫越到另一邊去呢?”那便足以止住她的淚水了。
21.佛陀並沒有教我們去治療我們的疼痛,他教導我們去理解、領悟它們。
22.疾病對于你的禅修的確會是一種障礙,但是如果你夠聰明地去使疾病當成你的老師,你將了解到這身體是疾病的“窩巢”,而你不該粘著它當成你的。之後你便能根除對身體擔心的執著——因爲其中完全沒有什麼是你的;它單純地只是一種工具,供你用來造善業,並盡你所能地全部還清你所負的舊惡業。
23.當你專注看著痛和苦時,你必須到達精細、微妙之境——到達你一睜開眼看事物便立刻見到苦升起的程度。
24.給一位必須忍受一而再生病的婦女的勸告:“利用你的正念去觀想這身體,直到你能看得見它像骨頭般成堆地倒下;並且你能放火將它們焚燒,直至沒有一物留下。而後問問你自己:那是你的自我嗎?那爲什麼它要使你受苦且感到疼痛呢?有任何的“你”存在那兒嗎?持續地看,直至你達到佛法的精髓——直至完全沒有什麼屬于你的。而後這顆心將會見到它自己真正的樣子,並自動地放下。”
25.告訴你自己:我仍然感到痛苦的原因,是因爲我仍然有一個“我”。
26.當死亡降臨到你身上時,這天將會到來——迫使你放下所有的一切。那就是爲什麼你應該預先修習好放下以便你能熟練于它的原因。不然——讓我告訴你——當這時刻來臨時,將會很難處理!
27.你無須害怕死亡,你最好害怕出生。
28.當你死時,別被臨終的征狀所報攝取了。
29.將心提升到它所知道的範圍之上(世俗之上)。
30.無論什麼死,讓它死;但別讓心也死了。
領 悟
{對一位在禅坐上碰到死胡同的學生的啓示。}
一旦這顆心堅固地安置在呼吸上時,你便試著將心和它的(所緣)對象分開——和呼吸本身分開。專注在下面所說的事上:呼吸是一種元素,屬于風元素;呼吸的覺醒是別的一種。因此,你會有兩種同時來臨的事物。而當你能分離它們之時——透過“呼吸的本性是一種元素”的理解——這心能夠自我依靠。終究,這呼吸並不是你,而你不是呼吸。當你能這樣地分開事物時,心得到了力量。它從呼吸中得到了釋放,並且明了到呼吸的每個樣子。當正念充滿,它明了到所有呼吸的樣子,並且能夠分開它自身和它們。
如今,當你正進行這時,假使你的心正好是強而有力,你的正念清楚鮮明,那就是內觀出現的時候。理解將在那一刻生起,讓你知道你真的放下了;但是如果你的正念仍然薄弱,你便無法放下。惟有在你的正念真正有彈性時,才會有正念和內觀同時生起。
這就是你一有機會便必須保持觀想的東西。當你能將心和它的(所緣)對象分開時,它將從所有它的負荷中解脫出來。因此,就在這心的範圍之內,集中你的注意力;繼續不斷地將它集中在那兒,而後觀察呼吸以及覺知呼吸的是什麼。盡你所能地觀察,最後你將見到它們互相分開。當它們分開後,給了你更進內裏去研究的機會;而一旦你研究到了這一個元素,你將發覺你所學到的適用于其他一切事物。
當你研究這呼吸時,你將發覺它不是一個生物,不是一個人——因此,有什麼好執取呢?你不能執取它當成你的自我,因爲它只是單純地順著自然而行。當你看著這呼吸時,你將看到它並沒有一個軀體——無頭、無腿、無手、無足,完全無一物。當你了解了這,依著它真實本來的樣子,你放下它。
你離開呼吸,你除去對它的關注;你不再將它當成你的家——因爲它並不是你的。你依著它的本然放下它,你讓它回歸。“無論它得到什度,你讓它們歸回自然。”所有的元素——地、水、火、風和空——你讓它們歸回自然,你讓它們回歸到它們本來的樣子。當你審查所有這五件事時,你將見到它們都不是一個生物,不是一個人,不是“我們”,不是“他們”。你讓它們依各種樣子都回到它們各自的本然。
而後,這將我們帶往內心,那是什麼在覺知這五種元素。“而今它要與什麼同住?”將你的觀察力轉到這——了知現在自我依靠著的元素,沒有任何其他什麼留下。檢查它,去看看什麼是什麼,而那就是另一種程度的內觀要升起的時候!
如果你想得到依照它們的本然而放下一切事物的內觀,那應該有一種在放下時生起的特別的了解、領悟。如果沒有這種了解、領悟,你的放下就只是一種普通的、平日的稱謂或認知;那是世俗的智慧。但,當這特別的了解、領悟在放下的過程中生起時——你一放下,立刻就有結果回到你身上,證實究竟發生了什麼,它真的是什麼:你知道!你放下了。而後你經驗到你內心裏面的清淨。
這稱作出世間的智慧。當這領悟在你內心裏面生起時,證實了你看到了什麼和你做了什麼,那就稱作出世間的智慧。只要這領悟還沒生起,你的智慧仍然是世俗的;因此你在你所研究的事情上繼續工作,直到一切因緣成熟爲止。而後當它們都成熟時,便再沒有什麼你必須做的了,因爲出世間的智慧一經生起,立刻就完全地洞悉了事物;它一點也不像世俗的智慧。
…
《熄滅之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