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幾次。
阿姜念:你是由理論還是實修來認知身心的呢?它們是同還是不同呢?。
學 生:我是由實修來認知身心的。由理論和實際所認知的身心是不同的。
阿姜念:你說由理論和實修所認知的身心不同,是怎麼不同呢?
學 生:由實修所認知的身心是不同的,因爲它是一種覺受,而非想象。
阿姜念:那一種色身,你見得較多?
學 生:每一種姿勢我都可以見到色身,而關于心,我見到心在看,心在聽很多次,但還不是很清楚。
阿姜念:你以修行來認知,用的是什麼方法?
學 生:我必須對我所觀察的任何身或心保持覺照力(覺察而見)。
阿姜念:是的,想要見到身心,這是正確的方法,而且你要繼續保持觀照,直到你更有經驗爲止,如果你只是觀照而不知道你所觀照的是什麼樣的色身(坐的色身等),或你所觀照的是不同的心的話,你會妄執身心是一體的,是「你」——而隱蔽無我的顛倒妄想就不能被破除。
覺照力是能觀,而身心是所觀,所以你必須對你所觀照的各種身心保持覺照力。如果你不這樣觀照,身心是不會顯現的。
如果你修得正確,身心會顯現,而且你會見到身心的本來面目。如果你一直以這種方式觀照身心的話,另一個所緣(如妄想等)就不會跑進來。如果你只觀照身心(而不知道是什麼的身心)覺照力就弱而不能防止貪欲生起。你走路的時候如何觀照呢?
學 生:我走路的時候觀照色身並觀照腳觸地的感覺。
阿姜念:你觀照走的色身並且觀照觸的色法,那就錯了。你用了兩種所緣。走的色身是身念處而觸塵是法念處。這樣做的話,你無法觀照走的色身,你會分心或是偏定。你只要觀照走的色身即可。
你如何觀照走的色身呢?你說你觀照腳步,那是錯的。修毗婆奢那的目的是要斷除認爲「你」在走的邪見。你必須觀照整個走的色身——才能斷除認爲「你」在走的邪見。
學 生:有時,我想要多一點定,因此常偏定——但有時卻做不到。定能讓我更專注。
阿姜念:爲什麼你想要定?
學 生:我只是想試試看。
阿姜念:你修四念處每一剎那都注意觀照時就是定。妄想來的時候你觀照什麼?
學 生:我觀照心打妄想。
阿姜念:對,沒錯。察覺到妄想時,你再回到觀照坐的色身或其它你正在觀照的色身。不要等到妄想消失了再回來觀照色身,不要去注意妄想的內容。你只要把它當作心打妄想。妄想的內容是假法而非實相。
妄想本身是實相,妄想很容易察覺到。如果你知道這點可以增進智慧,因爲妄想是心,妄想不能控製,是無我的。
你修過業處,所以你能在不同的方式體會到身心的特質。叁藏不在別的地方,就在你自己身上。修毗婆奢那,其它的事與你無關,你只要修到從身心見到叁法印,不要管是否能發慧。但要見到叁法印,你所用的方法就必須要能如理作意,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要你們知道由定和由慧所能認知的差別。如果不能認知到實相本身的,這只是定的認知。當你觀照「看」的時候,要知道正在看的是定,而認知心在看的才是正知——慧。如果你體會到存在的本來面目,這就是真理,也就是智慧。
你們二位已經更了解修法,也修得更好,而且也經常能保持在當下了。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行上有什麼困難嗎?
學 生:不很多,只有一點。
阿姜念:是什麼困難?
學 生:偏定的時候,我感到空空洞洞的,沒有東西。
阿姜念:是修什麼姿勢的時候,産生這種現象的。
學 生:某些姿勢。
阿姜念:如果你知道那一種姿勢之下會偏定,就不要觀照那種姿勢。例如,觀照坐的色身時,如果你偏離了坐的色身,只知道坐著不知道是誰在坐,你必須追蹤你的心在那裏?你的心偏定,而定即是心——或者你的心空空洞洞的(沒有身或心)或者心跑到另一個所緣上。當你知道心在那裏的時候,這種空空洞洞的現象就會消失了。
當你修行的時候,你知道你爲什麼要修行嗎?
學 生:我要見到身心。
阿姜念:是的,但你不需要做其它的事,只要觀照身心即可,就好像有人給你一個銀幣要你好好看著它,看它是否完好無缺。這個銀幣跟身心是一樣的。你觀照身心是否是「我們」或一個動物,或是自我,或只是身心。修毗婆奢那是要去觀照身心——那個你妄執爲自我的東西,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你爲什麼要修行了。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當你妄想的時候,你是怎麼觀照的?
學 生:我感到不自在。
阿姜念:你感到不自在是因爲你不希望你的心打妄想。事實上,心打妄想比其它的「心在聽」、「心在看」等情況更足以顯示叁法印,妄想是實相(注1),但是你不想見到它,對不對?
(注1:實相,有一個法印是通用于所有實相(心王—心所—色法和涅槃),即無我。)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不喜歡那些屬于實相的東西嗎?這是不對的。你喜歡平靜。但那種平靜就如同妄想一樣,也是生滅的。那麼爲什麼你喜歡平靜的心而不喜歡妄想呢?
妄想與定雖然是相反的,但是當作所緣的效果是一樣的。觀照它們的好處是可以啓發實相般若。你不喜歡妄想是因爲它使你不自在,而且因爲你喜歡平靜。
妄想是四谛法嗎?
學 生:是的,妄想是四谛法。
阿姜念:你知道是四谛法,但四谛法現前的時候,你卻不喜歡見到它。你修行毗婆奢那的業處是爲了見四谛法,但你卻又覺得不喜歡妄想。
吃的時候,你要知道吃東西的正確的動機和不正確的動機。正確的動機是爲了治苦——而非享樂。要教毗婆奢那的人必須知道學生修對、修錯。例如當學生太偏定的時候,心繃得太緊,老師要叫學生停止一段時間,做點工作,使心回到世俗的世間。
修行者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心沒有保持平衡就容易脫離現實而落入幻覺之中。因此老師必須問學生在他還沒修毗婆奢那之前,他曾經在那裏修過業處和他是否有過什麼心結。
會造成偏定的所緣,就不要去觀照它。如果坐姿會導致偏定,就變換其它姿勢一段時間。你應該找一個你比較不熟悉的所緣來觀照,因爲太熟悉的所緣(如坐姿)會很容易造成偏定的現象。
(另一天,中國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天氣熱的時候,我很容易打妄想,但如果天氣涼快一點我的妄想就比較少。
阿姜念:天氣會成爲煩惱的助緣,但天氣是四谛法,你是因爲有了什麼而使你受苦的呢?是因爲你有了五蘊,那才是苦的因,而非熱天氣。如果你能如理作意,你就知道熱是色法,熱也是實相(熱是色法,而色法是實相)。如果你想讓熱消失而你做不到,你就會感到急躁。這是因爲你有邪見——你認爲「你」在熱,而非色法在熱。佛陀說五蘊是苦、無我而且也沒有一種主宰任何事物的力量存在。如果你知道這個道理,你就不會急躁也不會有喜歡或不喜歡的念頭,也就不會與煩惱相應了。
通常,如果你沒有保持在當下,就會打妄想,但是如果你發覺心在打妄想的時候,那一剎那即是當下。但如果你觀照是爲了使妄想消失的話,那又錯了。保持在當下也是一種定,這就是爲什麼不會起妄想。如果你活在當下的時間很短,你就會有很多妄想。
我要你注意保持在當下的心和沒有保持在當下的心的差別——而他們又是怎麼個不同的。這樣如果你知道心偏離了當下的時候,就可以很快再回到當下了。
最重要的,妄想來的時候,要記得妄想是心。每一種姿勢都會産生妄想。走的時候打妄想,就把覺照力拉回到走的色身。現在你還沒有足夠的修行經驗,你要修到生處轉熟爲止。即使你了解修法,也是要修到熟練爲止。關于幻像呢?你還會産生幻像嗎?
學 生:沒有幻像了,但我的妄想很多。
阿姜念:你有很多妄想是因爲你很少活在當下,如果你時常保持在當下,妄想就少。如果你有妄想就不會産生幻像,如果你見到幻像就沒有妄想。妄想在四念處修法是一個很好的所緣,因爲妄想屬于法念處,但妄想不是身念處。幻像卻不可以當做修毗婆奢那的所緣,幻像只能當做修奢摩他(深靜禅定)的所緣,所以妄想和幻像各有不同的益處。
學 生:妄想來的時候,我想要把心拉回來觀照坐的色身,但拉不回來,有時我打妄想的時間很長。
阿姜念:不要和妄想對立——因爲妄想也是實相,這是自然的,你無法控製妄想。你誤認爲妄想不是法,所以你不喜歡妄想。你真正了解妄想的時候,表示你已經見到法了。因爲你體會到妄想是心而非你。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學 生:這兩叁天,我覺得對身心能觀照得更好了。
阿姜念:你說你對身心觀照得更好,那一種所緣可以讓你保持在當下?
學 生:妄想減少了,而我觀身多于觀心,不只是用想的而已,我感覺它是坐的色身、躺的色身,每一種姿勢時我知道它是某種色身,這種感覺跟以前的感覺不同。
阿姜念:這是生處轉熟,你應該盡量保任。四正勤是叁十七道品的第二要目,這是可以幫助你成就道心和果心,體證四聖谛的法(注1),如果你觀照坐的色身和臥的色身時,然後一下子它們變得不清楚,你要停止下來一小段時間,然後再重新開始觀照。
(注1:見1.3節叁十七道品和1.2節及3.1節(第十二階智)道心和果心。)
學 生:有時我正在觀照的時候,總覺得有某種東西令我感到害怕,因此而無法清楚地觀照身心。
阿姜念:你感到驚恐或害怕而不能清楚觀照身心是因爲你缺乏覺照力,因此想辦法提升覺照力你就比較不會感到害怕了。如果你清楚地對身心保持良好觀照的話你是不可能會感到害怕的。
(第一、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以前我妄想較多,但是現在我比較懂修法了——因此我想對我堂弟或大衆講解毗婆奢那。
阿姜念:你有妄想是因爲你偏離了當下,你知道你爲什麼會偏離當下嗎?因爲你想做功德,如:對人講解毗婆奢那或教導別人。而你是如何使妄想消失的呢?
學 生:那時我正在觀照臥的色身,而妄想只是自己消…
《身念處禅觀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