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心無限--《慈經》的開示

  慈心無限--《慈經》的開示

  喜戒禅師 著 釋自詠 譯

  

  

  培育正直、善順、溫和、生活簡單、善護諸根等特質,同時祈願所有的衆生快樂安詳,沒有痛苦,如母護子,發展無限的慈心,將能獲得自他無量的利益 。

  

  《慈經》

  善于行善並希望內心安詳的人應當培養這些特質:

  他必須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順、溫和,以及謙虛。

  能夠知足並且容易被護持,生活少務、簡單。善護諸根,謹慎、不輕率,亦不貪戀眷屬。

  他應當不輕犯任何極微小的過失,避免也許受到智者的譴責。接著,他應當在心中培養如下的心念:

  願所有的衆生快樂安全,願他們的內心是滿足的。

  不論那一類的衆生,軟弱或強壯;長、胖短、或中等;短、小或巨大。也不論是可見或不可見,在我們周圍或離我們遙遠,已出生或即將出生的衆生,願所有衆生,無一例外地,和喜充滿。

  讓人彼此間沒有相互欺騙,且不管身在何處,任何一個人都不輕視他人,即使生氣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

  如同母親不顧自身生命地護念她唯一的孩子,願人們也能對衆生散發這樣無量的慈心。

  讓一個人無量慈的心念充滿世界的上方、下方,及橫遍十方,沒有任何的障礙,沒有任何的仇恨及敵意。

  只要一個人是醒覺的,無論站著、行走、坐著或躺下,他應當保持正念,這就是所謂的「此生中最高的境界」。

  一位放棄執著于感官欲望的人,不落入邪見,正直且具足觀智,他必定將不再進入母胎受生。

  

  來自佛陀的教示

  《慈經》是有關于對宇宙衆生無限愛心的開示,經名在巴利文中稱爲《慈經》,因爲它是以「慈心應作」這個字爲經題,所以又經常被稱爲《慈心應作經》。這部經廣爲人知,在很多儀式中,出家衆都會誦念這部經。

  這部經的內容是記載佛陀對比丘們的教導。佛世時,有群比丘來到佛陀住的地方,請求佛陀教導並授予他們禅修的方法(這裏並沒有記載佛陀教授比丘那一種禅修方法),比丘們學習、研究佛陀所教授的禅修方法後,便在雨季安居之前,前往森林,持續禅修的練習。

  〔禅修比丘的困擾〕

  比丘們選擇的那座森林裏,住著一群精靈,他們大多數是樹神。當比丘們住到森林裏時,樹神們就必須帶著一家大小離開原本居住的樹,搬下來住在地上,這讓樹神們覺得自己很悲慘,因此希望比丘們只要住幾天就能趕快離開。然而過了好幾天,比丘們仍然沒有任何准備離開的迹象。樹神們在地上過得很痛苦,便決定現出令人恐懼的可怕幻象,來恐嚇比丘。爲了能順利趕走比丘,不僅現出可怕的幻象,樹神還放出難聞的氣味,令比丘們更加受不了。

  受到這些幻象與聲音壓迫的比丘們,無法好好禅修,最後,當他們再也無法忍受時,便回到佛陀的住處,請求佛陀送他們到其它地方禅修。

  佛陀透過神通眼觀察,在地球上卻找不到一個比之前所住的更合適的地方,于是佛陀便對比丘們說:「比丘們,除了那裏,沒有更適合的處所了。你們必須回到原來的地方。」比丘們聽了後便說:「回到原來的地方!這樣仍然會受到樹神的壓迫,而無法禅修。佛陀,爲什麼您還要把我們送回同樣的地方呢?」 佛陀回答:「之前你們到那裏,是沒有帶著武器的,現在我將給予你們武器。你們帶著武器回到同樣的地方,繼續練習禅修,那裏是唯一的處所。」

  〔無懼的武器〕

  佛陀給予他們的武器,就是無限愛心的修習法──慈心(Metta)。于是佛陀便爲比丘們講了這部經,比丘們在學習了慈心觀的方法後,便返回森林,安心並順利地禅修了。

  培育美好的特質

  這部經並沒有像一般經典以「如是我聞」開始,因爲它是被記載在《小部經》中一部非常簡短的經。事實上它很簡短,你可以在叁分鍾內甚至更短的時間內誦完,但它的內容卻是豐富且多樣的。

  經文的一開始,佛陀講述比丘應有的特質 ──修習慈心觀前必須具備的特質。但這並不表示比丘在修習慈心觀前,一定得具備這些,也不表示還沒有完全具備的比丘便不能修習慈心觀。這些美好且理想的特質,雖然比丘們可能無法完全地具足,但還是必須盡量嘗試培育及養具。

  善于行善並希望內心安詳的人應當培養這些特質。

  「善于行善」意爲善知如何對事物做出合宜的回應;「內心安詳」是指寂靜安詳的涅槃境界。希望到達涅槃的人,應當照著以下所教導的去做。

  〔個性的培養〕

  他必須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順、溫和,以及謙虛。

  ◎有能力

  比丘必須有能力爲解脫生死的輪回而奮鬥,他必須有不斷精進于禅修的准備。

  ◎完全地正直

  在巴利語詞中「ujU 」這個字是直的意思。一位比丘必須正直,完全地,沒有任何迂回的正直。也就是必須坦誠,不僅是一般所認爲的坦誠,而且是完完全全地坦誠。

  ◎善順

  「 suvaco」在巴利語詞中是容易溝通的意思。容易溝通表示一個人願意接受勸告及他人的批評。當被批評時,他不會生氣;被告誡時,也不會因此而瞋怒。同樣的字出現在另一部經──《祝福經》(The Blessing Sutta)。在這裏「 suvaco」被解釋爲服從。《慈經》中 ,所謂的「善順」是指一個人必須有接受他人勸告而不生氣的心理准備。因此,比丘必須具足接受別人的勸告與批評而不發怒的特質。

  ◎溫和

  比丘必須溫和──在行爲、語言及意念上保持溫和。有時,你可能會看到一些不溫和的行者,但溫和對比丘來說卻是一個好的特質。比丘們修習慈、悲、喜、舍,所以應該保持溫和 ──做事時溫和,行走、講話時溫和,意念也時時保持溫和。

  ◎謙虛

  比丘必須謙虛而不自滿,也不應自傲。人們,尤其是尚未證得阿羅漢的人,總是容易自傲。他們會對自己的出生、學曆、知識、辦事能力,及成就等感到自傲。這種慢心即使到了第叁果──阿那含果,還是會生起,雖然並不是太嚴重。比丘應該試著減少並去除這種自滿的心,而保持謙虛。當一個人自傲時,別人不容易親近他,他也無法很善巧地指導他人,因此無法成爲好的領導者或好老師。比丘必須謙虛,當他修行愈前進時,他將變得愈加謙虛。

  佛世時,佛陀最優秀的弟子是舍利弗尊者,他雖然是佛陀的大弟子,也是次于佛陀的大尊者,但是他非常謙虛。有一次,他的下裙穿得不是很整齊 ,衣角垂了下來,一位在當天剛剃度的七歲沙彌,指著下垂的衣角,並告訴尊者它沒被穿好。舍利弗看了一下他的衣服,便將下裙調整好,然後對著七歲的沙彌合掌說:「老師,現在可以了嗎?」舍利弗是如此地謙虛,這也是很多比丘喜歡他的原因。比丘應該像舍利弗尊者一樣地謙虛。

  〔生活行爲〕

  能夠知足並且容易被護持、生活少務、簡單。善護諸根,謹慎、不輕率,亦不貪戀眷屬。

  ◎知足

  知足是指對于所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因爲接受在家人的護持,比丘不應該這個也要、那個也要,應該要知足,對所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假若比丘需要很多東西時,就會向在家人要求:「我要這些衣服,我要一個新缽。」這將給在家人帶來困擾。知足是很好的特質,出家與在家的行者都應該培養。當能夠知足時,你就會擁有快樂。佛陀說:「知足是最好的財産,知足是最大的財富。」

  知足的人是富有的,因爲他們不再需要任何東西。經上說「知足」就像用皮革包裹住你的腳,當踩在地面上,雖然無法將皮革鋪滿整片大地,卻可以包裹你的足下,只要腳被皮革裹住,也就如同整片大地被皮革鋪滿了。對所擁有的感到知足時,你也就擁有了一切,因爲你將不再需要任何東西。知足是比丘必須具備的良好特質

  ◎容易被護持

  「容易被護持」是不對自己的所得做太多反應。當有人帶東西來,不應該說:「我不要這件,我要那件。」這種人就是難以護持。「知足」與「易被護持」,是比丘必須具備的特質。比丘必須對已擁有及他人所給予的感到知足。當具足了這二種特質,將能真正地住于喜悅之中。

  ◎少務

  比丘不應該太忙,不應該周旋于過多事務之中;也不應忙碌于世間的事,在那些無益于精神提升的事中團團轉。比丘必須少事少務,如果必須要做些什麼,也必須是修習佛陀的教法及研究法義,其它的責任及事務,都應是次要而不是非做不可的。比丘的生活必須少務。

  ◎生活簡單

  簡單的生活型態就是保持生活的輕簡。比丘應只擁有少數物品而不是太多,因爲比丘過著出家的生活,雖然可能是住在寺院之中,也要能很容易地安排自己,隨時都可以到想去的地方,而沒有太多的背負。

  比丘應過著簡單的生活,只需要八件必需品,當有了這八件物品,就足夠讓他們過生活。佛世時,這八件必需品是被允許擁有的,若有其它特殊情況,比丘也能擁有十或十二件,那就是數量不多的缽、袈裟、杖、涼鞋。比丘所擁有的就僅僅是這些東西,他們過著極爲簡單的生活。

  當比丘擁有的不多,就能自由地遊行各處,不管想往那裏去,都不必擔心背負太多東西。在今日,如果比丘還可以過著簡單的生活,這不是非常美好嗎?現代的比丘都擁有太多東西,就像我,如果要遷移到其它地方,可能必須要租一臺卡車或類似卡車大小的交通工具才能載得完。

  經典上說,比丘必須像只飛鳥,鳥兒的翅膀就是牠唯一的所有,牠們只帶著翅膀遠行,比丘就必須像鳥兒一般。我們是學習中的比丘,應該學著過簡單或輕便的生活,能輕便地到任何地方去,不需太多的財物。

  有一則關于少欲及多欲比丘的故事。在錫蘭的Anuradhapura古城,有一位名望很高,爲衆人所知的比丘。一天,有一位比丘朋友來探望他,他這位朋友喜歡擁有許多東西。這位遠來的客比丘認爲常住比丘這麼有名,在該天早上,一定會有很多人到寺院,供養食物及東西,于是…

《慈心無限--《慈經》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傳菩薩道(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