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期待著能收到許多好東西,可是那天早上卻沒有人來。常住比丘便告訴來訪的朋友要一起出外托缽,外出托缽回來後,客比丘心想:早上沒有人來,中午就一定會有人帶食物來。但到了中午,還是沒有人來。就這樣地,常住比丘是一直過著很簡單,並沒有太多積蓄的生活。
有一天,二人一起外出托缽,客比丘告訴常住比丘,離城不遠處,有個非常好的地方,客比丘建議可以一起到那兒去。常住比丘便說:「好哇,那我們就一起去吧!」客比丘回答說:「請等一等,我還有一些東西留在寺院,我的杖、我的缽、我的袈裟,我的所有,我必須要回去拿。」常住比丘聽了後說:「怎麼你會有這麼多的東西?」客比丘覺得有點不好意思,馬上換了個口氣,跟常住比丘說:「其實我不需要再去其它地方,任何地方對我來說都是好地方,任何地方都是適合的,在Anuradhapura城裏,還有一座塔,那裏供奉佛陀的舍利子,我留在這,可以好好地用功,所以我不需要再去其它地方了。」就這樣,客比丘留下了不解的常住比丘,獨自地往回走。這就是兩種不同生活態度的比丘。
◎守護根門
守護根門 ──守護眼、耳等六根,這也是一項好特質。守護眼根是指比丘必須照顧自己的眼根而不染上惡法,不管什麼時候,看到所緣時,必須訓練自己不染上惡法,這就是比丘不東看西看的原因,不應該看這看那的,像好動的猴子一般,目光應該盡量朝下。在言語或其它根門的守護上也是一樣,比丘必須能控製自己。因此,你看不到與一群人玩笑嬉戲的比丘。
曾經有一次,我聽類似學習會話的錄音帶,卡帶中的演說者建議聽衆,當對著他人說話時,必須看著這個人的面孔。同時,他也鼓勵握手。聽到這裏時,我心中就想:「噢!那不適合我。」當比丘講話時,不要望著對方,必須目光朝下。比丘也從不與人握手,尤其是婦女。比丘應該守護六根,他必須守護眼睛,守護他的耳朵、鼻子,總之,六根都必須守護。
◎謹慎、不輕率
謹慎是聰明、有智慧的真實展現。除此之外,比丘也應該不輕率,不在行爲、言語,以及意念上輕率。比丘不應莽莽撞撞,也不應該自負。
◎不貪戀眷屬
比丘不應對在家人有所執著,這樣的特質是值得被鼓勵及贊歎的。比丘不應該說:「這是我的護持者,他就像我的兄弟,而她就像我的姐妹。」佛陀說:「出家人必須如月亮一般,每天都是新的。」每天的月亮不正都是新的樣貌嗎?今天的月亮是一個形狀,明天的月亮又是另一個形狀,所以每天的月亮都是新的。相同的,比丘每一次與護持者的接觸也要是新的,不要記下他們的名字與地址,也不應該染著攀緣。現代人也許不會同意這一點,但是經典上曾指出比丘不應該分享在家人的快樂與悲傷。在巴利文裏有一句「Sahasoka,Sahanandi」,意思是快樂與悲傷的感受在一起。比丘是遠離在家的快樂與悲傷的人,他過著出家的生活,所以不應受在家人起起伏伏的心情所影響,應該遠離,不應執著攀緣。
〔不犯錯〕
他應當不輕犯任何極微小的過失,避免也許受到智者的譴責。
比丘不應該輕犯極小的錯誤,以免被他人及智者所譴責。如果所做的這一件事將帶來責難,就應該避免。這是比丘爲了修習慈心觀所必須培養的特質。
講到這裏,比丘應該具備的特質共有幾個呢?他必須有能力、正直、完全正直、善順、溫和及謙虛,知足、易被護持、俗務少、生活簡單、守護諸根,謹慎、不輕率、不貪戀眷屬、不犯極小的過失,以免受到智者譴責,共是十五項特質。比丘必須培養這十五項特質,在家的行者也能做某些程度的學習與培養。
慈心的修習
〔培育慈悲的心念〕
接著,他應當在心中培養如下的心念:
願所有的衆生快樂安全,願他們的內心是滿足的。
經文接下來的部分,佛陀教導如何修習慈心觀。比丘必須培育這樣的心念:「願所有的衆生快樂安全,願他們的內心是滿足的。」 他必須將這慈悲的心念散播給所有的人。
〔慈心的所緣〕
不論那一類的衆生,軟弱或強壯;長、胖短、或中等;短、小或巨大。也不論是可見或不可見,在我們周圍或離我們遙遠,已出生或即將出生的衆生,願所有衆生,無一例外地,和喜充滿。
我們說「願一切衆生,和喜充滿。」這也是慈心觀的修習。但更具體地,我們也可以特別祝福某一類的衆生。在這部經中,佛陀教導比丘各種不同方式的慈心觀。
◎弱小與強壯
首先,願所有弱小的衆生安好、快樂與安詳;也願所有強壯的衆生安好、快樂與安詳。這是互爲一組的兩類衆生。
◎長的、矮短、中等
然後是長的、中的、短的衆生。長的如蛇等其它類似的衆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還有其它長度中等或較短的衆生,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這是互爲一組的叁類衆生。接下來是體型大的,如大象和鯨等,及中型、小型的衆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體態壯碩 (巨大或肥胖)、中等、瘦小的衆生,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
◎可見不可見
然後,是我們曾經見過與不曾見過的衆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在我們周圍及離我們遙遠的衆生,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已出生與即將出生的衆生,願他們內心喜悅,願他們快樂,沒有分別。
根據這部經,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修習慈心觀。我們並未修習在此經中所教的另一種方式。它主要分爲四對及叁組,四對是指願所有一切軟弱與強壯的,可見與不可見的,在我們鄰近與離我們遙遠的,已經出生與即將出生的衆生,願他們安好、快樂與安詳。
然後是叁組(叁類衆生互爲一組)。願所有一切長的、中的、短的衆生安好、快樂與安詳。願所有一切肥厚或胖的,中型的,及瘦或小的衆生,願這些衆生,安好、快樂與安詳,或願他們身喜悅及心喜悅。我們可以依據這部經的教導,如此修習。
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練習慈心,我們練習的是《清淨道論》所教導的方法,將所緣一點一點地擴展,直到含括一切的衆生。另外,還有五百二十八種練習慈心觀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修習慈心觀。在這部經中,佛陀教導我們以四對叁組的方法來練習。
〔沒有傷害他人的心〕
讓人彼此間沒有相互欺騙,且不管身在何處,任何一個人都不輕視他人,即使生氣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
這也是慈心的一種表達「即使生氣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希望無人存有傷害他人的心。
〔如母護子〕
如同母親不顧自身生命地護念她唯一的孩子,願人們也能對衆生散發這樣無量的慈心。
這是一段很美的文。母親將不顧一切地保護她唯一的孩子,即使她自己的生命面臨危險。一個人必須散發慈悲與無量的心給一切衆生,因此,修習慈心觀時,必須視所有的衆生如同你唯一的孩子,即使面對生命中的種種危難,他都能安安穩穩地受到你的保護。
〔超越時空的限製〕
讓一個人無量慈的心念充滿世界的上方、下方,及橫遍十方,沒有任何的障礙,沒有任何的仇恨及敵意。
接著,我們散發慈悲的心念遍滿整個的世界。「上方、下方及十方」是指上至天人的世界,下至地獄,心念不斷地擴展,遍及十方。「沒有任何障礙,沒有任何敵意。」我們修習慈心觀到最後一個階段,必須遍及所有的衆生,沒有任何地分別,擴展直至全宇宙,任何的地方。這就是爲什麼慈心是無法衡量及沒有限製的,因爲它的對象 ──衆生,是沒有分別與限製。
〔正念而住〕
只要一個人是醒覺,無論站著、行走、坐著或躺下,他應當保持正念,這就是所謂的「此生中最高的境界」。
這裏是教導我們,在什麼時間修習慈心觀。「正念」是帶有慈心的正念,這裏主要說的是慈心。所以當一個人在醒覺的狀態,不管是站立、走路、坐著或躺下,都必須保持慈心。慈心必須不間斷地練習,駕駛中、坐巴士、搭飛機、工作時,不論你正在做些什麼,都可以加以練習。佛陀說:「無論一個人站著、走路、坐著或者躺下,只要他是醒覺的,就必須保持正念,慈心的正念。」
當生活充滿慈心,你將生活在生命中一種崇高的境界,即是過著聖者的生活,你也就是住在聖者的安住處。
慈心的殊勝
一位放棄執著于感官欲望的人,不落入邪見,正直且具足觀智,他必定將不再進入母胎受生。
〔不再受生〕
慈心觀可以帶領我們進入初禅,二禅,叁禅及四禅,只有第五禅無法達到。
禅那是修觀禅的基礎,禅修者可以修習觀禅達到解脫。「不落入邪見」指經由修習達到初果聖人的階段,已斷除邪見。藉由修習慈心基礎的禅觀,禅修者可以達到一次斷除欲望,便永遠斷除欲望的聖者的第一、第二及第叁階位(初果,二果,叁果)。肯定的,這樣的修行者將不再回到這欲樂所成的世界,不再入母胎受生。
我們也可以說 ,這樣的人就是阿羅漢。當一個人修習以慈心爲基礎的禅觀而成爲阿羅漢,他將不再到任何一界去受生。
〔禅那的基礎〕
慈心觀本身可以爲你帶來快樂,它能引導你進入禅那。當你透過慈心觀的修習 (禅觀的基礎)進入慈心或禅那,你可以達到不同階段的證悟 ──初、二、叁、四果聖人的階位。佛陀希望我們不只藉修習慈心觀來達到禅那,也應該修習禅觀,以修習慈心觀所達到的禅那作爲基礎,而成爲聖人。
佛陀相當贊歎慈心。有一回佛陀說:「比丘,不管世間的任何功德,都不如散發慈心的十六分之一。慈心的散發遠遠地超越任何光芒。」所謂「 不管任何世間的功德,都不如散發慈心的十六分之一。」是指慈心帶來禅那。
〔不受非人傷害〕
在另外一部經中,佛陀說:「比丘,就猶如那些有許多婦女而有很少男人的部落,他們很容易被強盜及土匪所擄奪傷害一樣,如果比丘無法保持住在慈心,也沒有努力在心中散發慈心,他將容易被非人所毀壞。」如果你會害怕非人,就要修習慈心觀。
〔隨佛教導者〕
另一部經中,佛陀又說:「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只是修習一彈指間短暫的慈心,他便足以被稱爲比丘。他不會缺乏禅那,他是遵隨佛陀的教誨、告誡而行。他也不浪費信衆的供養。別人對這樣的比丘,還能多說些什麼嗎?」比丘被在家人護持,接受在家人食物的供養,受用食物,又必須要沒有虧欠他人,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以散亂的心受食,這樣的行爲即是對在家人有所虧欠,將因此而必須償還所接受的一切,例如出生在在家人的家裏,作他的仆人等。
比丘應該怎麼做,才不會虧欠他人的供養呢?他必須完成這一件事或二件事。當受用食物時,他必須具有反省心,比丘必須反省:「我吃這些食物不是爲了美貌,也不是爲了強壯身體,更不是爲了自傲。取用這些食物是爲了跟隨法的學習,使我有足夠的體力禅修。」 這就是比丘用齋時,不鼓勵講話的原因。
如果用齋前忘了先反省,那比丘就應該對供養與護持的人作慈心觀。如果對施者作慈心觀,散播慈心,這被稱爲「沒有浪費信衆的供養」,因此佛陀是非常贊歎慈心觀的。
慈心觀的功德
修習慈心觀有十一種功德。第一及第二個功德是「你將舒服或容易入眠,能夠舒服入睡,也舒服地起身。」僅僅是這樣的好處,對我們而言就已經足夠了。很多人不好入眠,如果難以入睡時,就應該修習慈心觀,以慈心觀伴隨你入眠。當躺下來准備睡覺時,與其憂慮或想其它的事情,不如修習慈心觀 ──願所有的衆生安好、快樂及安詳;願所有的衆生安好、快樂及安詳 ──睡前說這些話,你將會睡得很好,也將很有精神地醒來,不會有不愉快及可怕的夢。修習慈心觀有很多利益,觀禅的修習也是如此。(1)
在佛教國家,我們有誦念這部經的習俗。有時會發生這種情形:很多人並沒有想很多,以爲這部經只是用來誦念而已,只要誦念,就已經足夠。但這部經並不只是拿來念誦而已,而是當你誦念時,同時也是在修習慈心觀了。而且,並不是誦一次就足夠,是需要不斷培育的。《慈經》不是拿來誦的,是要練習,要培養的,這也就是我告訴你們必須修習慈心觀的原因。我要求你們讀這些經文十次,或依你們的意願增加,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長養和成就慈心的修習,不要只是念過一次。每一個儀式都要誦念這部經,這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不夠。我們不應該只是如此,我們必須很認真地修習以長養慈愛心。
(編者按︰本文摘譯自喜戒禅師( Sayadaw U Silananda)一九八四年在美國的開示《無限慈心》(Universal Love)部分內容。其中《慈經》經文原位于中譯稿第七段之後,因 考量閱讀完整性,故調整至文章開頭。內文標題爲編者所加。)
【注釋】
(1)慈心觀的十一功德:能愉悅地睡著並起床;不做惡夢;一切衆生樂于親近;諸神護念;遠離一切的火災、毒害及刀兵的傷害;容易專注;外貌清新;臨終時不昏亂;因修習慈心觀而往生梵天。
喜戒禅師簡介
◎一九二七年生于緬甸。
◎一九四叁年剃度出家,一九四七年受具足戒,一九五四年接受馬哈希禅修系統的訓練;同年並擔任佛教第六次結集的編輯委員。
◎一九七九年跟隨馬哈希禅師至美國傳法,之後經馬哈希禅師指定留在美國指導禅修,推廣禅法。
◎目前擔任美國加州半月灣的美國南傳佛教組織(Theravada Buddhist Society of America)住持,及緬甸的國際南傳佛教傳教大學(The International Theravada Buddhist Missionary University)校長。
◎著有《四念處》(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業的法則》(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Kamma) 等多部英文及緬文著作。
《慈心無限--《慈經》的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