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心无限--《慈经》的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期待着能收到许多好东西,可是那天早上却没有人来。常住比丘便告诉来访的朋友要一起出外托钵,外出托钵回来后,客比丘心想:早上没有人来,中午就一定会有人带食物来。但到了中午,还是没有人来。就这样地,常住比丘是一直过着很简单,并没有太多积蓄的生活。

  有一天,二人一起外出托钵,客比丘告诉常住比丘,离城不远处,有个非常好的地方,客比丘建议可以一起到那儿去。常住比丘便说:「好哇,那我们就一起去吧!」客比丘回答说:「请等一等,我还有一些东西留在寺院,我的杖、我的钵、我的袈裟,我的所有,我必须要回去拿。」常住比丘听了后说:「怎么你会有这么多的东西?」客比丘觉得有点不好意思,马上换了个口气,跟常住比丘说:「其实我不需要再去其它地方,任何地方对我来说都是好地方,任何地方都是适合的,在Anuradhapura城里,还有一座塔,那里供奉佛陀的舍利子,我留在这,可以好好地用功,所以我不需要再去其它地方了。」就这样,客比丘留下了不解的常住比丘,独自地往回走。这就是两种不同生活态度的比丘。

  ◎守护根门

  守护根门 ──守护眼、耳等六根,这也是一项好特质。守护眼根是指比丘必须照顾自己的眼根而不染上恶法,不管什么时候,看到所缘时,必须训练自己不染上恶法,这就是比丘不东看西看的原因,不应该看这看那的,像好动的猴子一般,目光应该尽量朝下。在言语或其它根门的守护上也是一样,比丘必须能控制自己。因此,你看不到与一群人玩笑嬉戏的比丘。

  曾经有一次,我听类似学习会话的录音带,卡带中的演说者建议听众,当对着他人说话时,必须看着这个人的面孔。同时,他也鼓励握手。听到这里时,我心中就想:「噢!那不适合我。」当比丘讲话时,不要望着对方,必须目光朝下。比丘也从不与人握手,尤其是妇女。比丘应该守护六根,他必须守护眼睛,守护他的耳朵、鼻子,总之,六根都必须守护。

  ◎谨慎、不轻率

  谨慎是聪明、有智慧的真实展现。除此之外,比丘也应该不轻率,不在行为、言语,以及意念上轻率。比丘不应莽莽撞撞,也不应该自负。

  ◎不贪恋眷属

  比丘不应对在家人有所执着,这样的特质是值得被鼓励及赞叹的。比丘不应该说:「这是我的护持者,他就像我的兄弟,而她就像我的姐妹。」佛陀说:「出家人必须如月亮一般,每天都是新的。」每天的月亮不正都是新的样貌吗?今天的月亮是一个形状,明天的月亮又是另一个形状,所以每天的月亮都是新的。相同的,比丘每一次与护持者的接触也要是新的,不要记下他们的名字与地址,也不应该染着攀缘。现代人也许不会同意这一点,但是经典上曾指出比丘不应该分享在家人的快乐与悲伤。在巴利文里有一句「Sahasoka,Sahanandi」,意思是快乐与悲伤的感受在一起。比丘是远离在家的快乐与悲伤的人,他过着出家的生活,所以不应受在家人起起伏伏的心情所影响,应该远离,不应执着攀缘。

  〔不犯错〕

  他应当不轻犯任何极微小的过失,避免也许受到智者的谴责。

  比丘不应该轻犯极小的错误,以免被他人及智者所谴责。如果所做的这一件事将带来责难,就应该避免。这是比丘为了修习慈心观所必须培养的特质。

  讲到这里,比丘应该具备的特质共有几个呢?他必须有能力、正直、完全正直、善顺、温和及谦虚,知足、易被护持、俗务少、生活简单、守护诸根,谨慎、不轻率、不贪恋眷属、不犯极小的过失,以免受到智者谴责,共是十五项特质。比丘必须培养这十五项特质,在家的行者也能做某些程度的学习与培养。

  慈心的修习

  〔培育慈悲的心念〕

  接着,他应当在心中培养如下的心念:

  愿所有的众生快乐安全,愿他们的内心是满足的。

  经文接下来的部分,佛陀教导如何修习慈心观。比丘必须培育这样的心念:「愿所有的众生快乐安全,愿他们的内心是满足的。」 他必须将这慈悲的心念散播给所有的人。

  〔慈心的所缘〕

  不论那一类的众生,软弱或强壮;长、胖短、或中等;短、小或巨大。也不论是可见或不可见,在我们周围或离我们遥远,已出生或即将出生的众生,愿所有众生,无一例外地,和喜充满。

  我们说「愿一切众生,和喜充满。」这也是慈心观的修习。但更具体地,我们也可以特别祝福某一类的众生。在这部经中,佛陀教导比丘各种不同方式的慈心观。

  ◎弱小与强壮

  首先,愿所有弱小的众生安好、快乐与安详;也愿所有强壮的众生安好、快乐与安详。这是互为一组的两类众生。

  ◎长的、矮短、中等

  然后是长的、中的、短的众生。长的如蛇等其它类似的众生,愿他们安好、快乐与安详。还有其它长度中等或较短的众生,也愿他们安好、快乐与安详。这是互为一组的三类众生。接下来是体型大的,如大象和鲸等,及中型、小型的众生,愿他们安好、快乐与安详。体态壮硕 (巨大或肥胖)、中等、瘦小的众生,也愿他们安好、快乐与安详。

  ◎可见不可见

  然后,是我们曾经见过与不曾见过的众生,愿他们安好、快乐与安详。在我们周围及离我们遥远的众生,也愿他们安好、快乐与安详。已出生与即将出生的众生,愿他们内心喜悦,愿他们快乐,没有分别。

  根据这部经,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修习慈心观。我们并未修习在此经中所教的另一种方式。它主要分为四对及三组,四对是指愿所有一切软弱与强壮的,可见与不可见的,在我们邻近与离我们遥远的,已经出生与即将出生的众生,愿他们安好、快乐与安详。

  然后是三组(三类众生互为一组)。愿所有一切长的、中的、短的众生安好、快乐与安详。愿所有一切肥厚或胖的,中型的,及瘦或小的众生,愿这些众生,安好、快乐与安详,或愿他们身喜悦及心喜悦。我们可以依据这部经的教导,如此修习。

  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练习慈心,我们练习的是《清净道论》所教导的方法,将所缘一点一点地扩展,直到含括一切的众生。另外,还有五百二十八种练习慈心观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修习慈心观。在这部经中,佛陀教导我们以四对三组的方法来练习。

  〔没有伤害他人的心〕

  让人彼此间没有相互欺骗,且不管身在何处,任何一个人都不轻视他人,即使生气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

  这也是慈心的一种表达「即使生气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希望无人存有伤害他人的心。

  〔如母护子〕

  如同母亲不顾自身生命地护念她唯一的孩子,愿人们也能对众生散发这样无量的慈心。

  这是一段很美的文。母亲将不顾一切地保护她唯一的孩子,即使她自己的生命面临危险。一个人必须散发慈悲与无量的心给一切众生,因此,修习慈心观时,必须视所有的众生如同你唯一的孩子,即使面对生命中的种种危难,他都能安安稳稳地受到你的保护。

  〔超越时空的限制〕

  让一个人无量慈的心念充满世界的上方、下方,及横遍十方,没有任何的障碍,没有任何的仇恨及敌意。

  接着,我们散发慈悲的心念遍满整个的世界。「上方、下方及十方」是指上至天人的世界,下至地狱,心念不断地扩展,遍及十方。「没有任何障碍,没有任何敌意。」我们修习慈心观到最后一个阶段,必须遍及所有的众生,没有任何地分别,扩展直至全宇宙,任何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慈心是无法衡量及没有限制的,因为它的对象 ──众生,是没有分别与限制。

  〔正念而住〕

  只要一个人是醒觉,无论站着、行走、坐着或躺下,他应当保持正念,这就是所谓的「此生中最高的境界」。

  这里是教导我们,在什么时间修习慈心观。「正念」是带有慈心的正念,这里主要说的是慈心。所以当一个人在醒觉的状态,不管是站立、走路、坐着或躺下,都必须保持慈心。慈心必须不间断地练习,驾驶中、坐巴士、搭飞机、工作时,不论你正在做些什么,都可以加以练习。佛陀说:「无论一个人站着、走路、坐着或者躺下,只要他是醒觉的,就必须保持正念,慈心的正念。」

  当生活充满慈心,你将生活在生命中一种崇高的境界,即是过着圣者的生活,你也就是住在圣者的安住处。

  慈心的殊胜

  一位放弃执着于感官欲望的人,不落入邪见,正直且具足观智,他必定将不再进入母胎受生。

  〔不再受生〕

  慈心观可以带领我们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及四禅,只有第五禅无法达到。

  禅那是修观禅的基础,禅修者可以修习观禅达到解脱。「不落入邪见」指经由修习达到初果圣人的阶段,已断除邪见。藉由修习慈心基础的禅观,禅修者可以达到一次断除欲望,便永远断除欲望的圣者的第一、第二及第三阶位(初果,二果,三果)。肯定的,这样的修行者将不再回到这欲乐所成的世界,不再入母胎受生。

  我们也可以说 ,这样的人就是阿罗汉。当一个人修习以慈心为基础的禅观而成为阿罗汉,他将不再到任何一界去受生。

  〔禅那的基础〕

  慈心观本身可以为你带来快乐,它能引导你进入禅那。当你透过慈心观的修习 (禅观的基础)进入慈心或禅那,你可以达到不同阶段的证悟 ──初、二、三、四果圣人的阶位。佛陀希望我们不只藉修习慈心观来达到禅那,也应该修习禅观,以修习慈心观所达到的禅那作为基础,而成为圣人。

  佛陀相当赞叹慈心。有一回佛陀说:「比丘,不管世间的任何功德,都不如散发慈心的十六分之一。慈心的散发远远地超越任何光芒。」所谓「 不管任何世间的功德,都不如散发慈心的十六分之一。」是指慈心带来禅那。

  〔不受非人伤害〕

  在另外一部经中,佛陀说:「比丘,就犹如那些有许多妇女而有很少男人的部落,他们很容易被强盗及土匪所掳夺伤害一样,如果比丘无法保持住在慈心,也没有努力在心中散发慈心,他将容易被非人所毁坏。」如果你会害怕非人,就要修习慈心观。

  〔随佛教导者〕

  另一部经中,佛陀又说:「比丘们,如果一位比丘只是修习一弹指间短暂的慈心,他便足以被称为比丘。他不会缺乏禅那,他是遵随佛陀的教诲、告诫而行。他也不浪费信众的供养。别人对这样的比丘,还能多说些什么吗?」比丘被在家人护持,接受在家人食物的供养,受用食物,又必须要没有亏欠他人,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以散乱的心受食,这样的行为即是对在家人有所亏欠,将因此而必须偿还所接受的一切,例如出生在在家人的家里,作他的仆人等。

  比丘应该怎么做,才不会亏欠他人的供养呢?他必须完成这一件事或二件事。当受用食物时,他必须具有反省心,比丘必须反省:「我吃这些食物不是为了美貌,也不是为了强壮身体,更不是为了自傲。取用这些食物是为了跟随法的学习,使我有足够的体力禅修。」 这就是比丘用斋时,不鼓励讲话的原因。

  如果用斋前忘了先反省,那比丘就应该对供养与护持的人作慈心观。如果对施者作慈心观,散播慈心,这被称为「没有浪费信众的供养」,因此佛陀是非常赞叹慈心观的。

  慈心观的功德

  修习慈心观有十一种功德。第一及第二个功德是「你将舒服或容易入眠,能够舒服入睡,也舒服地起身。」仅仅是这样的好处,对我们而言就已经足够了。很多人不好入眠,如果难以入睡时,就应该修习慈心观,以慈心观伴随你入眠。当躺下来准备睡觉时,与其忧虑或想其它的事情,不如修习慈心观 ──愿所有的众生安好、快乐及安详;愿所有的众生安好、快乐及安详 ──睡前说这些话,你将会睡得很好,也将很有精神地醒来,不会有不愉快及可怕的梦。修习慈心观有很多利益,观禅的修习也是如此。(1)

  在佛教国家,我们有诵念这部经的习俗。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形:很多人并没有想很多,以为这部经只是用来诵念而已,只要诵念,就已经足够。但这部经并不只是拿来念诵而已,而是当你诵念时,同时也是在修习慈心观了。而且,并不是诵一次就足够,是需要不断培育的。《慈经》不是拿来诵的,是要练习,要培养的,这也就是我告诉你们必须修习慈心观的原因。我要求你们读这些经文十次,或依你们的意愿增加,透过这样的方式,来长养和成就慈心的修习,不要只是念过一次。每一个仪式都要诵念这部经,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不够。我们不应该只是如此,我们必须很认真地修习以长养慈爱心。

  (编者按︰本文摘译自喜戒禅师( Sayadaw U Silananda)一九八四年在美国的开示《无限慈心》(Universal Love)部分内容。其中《慈经》经文原位于中译稿第七段之后,因 考量阅读完整性,故调整至文章开头。内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释】

  (1)慈心观的十一功德:能愉悦地睡着并起床;不做恶梦;一切众生乐于亲近;诸神护念;远离一切的火灾、毒害及刀兵的伤害;容易专注;外貌清新;临终时不昏乱;因修习慈心观而往生梵天。

  

  

  喜戒禅师简介

  ◎一九二七年生于缅甸。

  ◎一九四三年剃度出家,一九四七年受具足戒,一九五四年接受马哈希禅修系统的训练;同年并担任佛教第六次结集的编辑委员。

  ◎一九七九年跟随马哈希禅师至美国传法,之后经马哈希禅师指定留在美国指导禅修,推广禅法。

  ◎目前担任美国加州半月湾的美国南传佛教组织(Theravada Buddhist Society of America)住持,及缅甸的国际南传佛教传教大学(The International Theravada Buddhist Missionary University)校长。

  ◎着有《四念处》(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业的法则》(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Kamma) 等多部英文及缅文著作。

  

《慈心无限--《慈经》的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南传菩萨道(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