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菩萨道(上)

  南传菩萨道

  (The Great Chronicle of Buddhas)

  原作者: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

  The Ven. Mingun Sayadaw

  缅译英:乌哥烈及乌叮灵

  U Ko Lay and U Tin Lwin

  英译中:敬法比丘

  

  目 录

  南传菩萨道(上)

  作者简介 -------------------------------------- 3

  中译序 ---------------------------------------- 4

  第一章:礼敬与原意 ---------------------------- 5

  第二章:稀有的佛出世 -------------------------- 6

  第三章:须弥陀婆罗门 -------------------------- 16

  第四章:须弥陀出家 ---------------------------- 17

  第五章:授记 ---------------------------------- 20

  第六章:省察诸波罗蜜 -------------------------- 25

  第七章:杂集 ---------------------------------- 29

  第八章:十八不生处 ---------------------------- 70

  南传菩萨道(下)

  第一章:布施波罗蜜 ---------------------------- 72

  第二章:持戒波罗蜜 ---------------------------- 97

  第三章:出离波罗蜜 ---------------------------- 121

  第四章:智慧波罗蜜 ---------------------------- 124

  第五章:精进波罗蜜 ---------------------------- 129

  第六章:忍辱波罗蜜 ---------------------------- 133

  第七章:真实波罗蜜 ---------------------------- 137

  第八章:决意波罗蜜 ---------------------------- 150

  第九章:慈波罗蜜 ------------------------------ 156

  第十章:舍波罗蜜 ------------------------------ 161

  

  作者简介

  本书的作者是缅甸已故的Bhaddanta Vicittasarabhivamsa,一般上人们都称他为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

  他于1911年11月11日出生于Thaibyuwa。八岁时,他被送去Min-gyaung寺读基本佛学。十岁时,他在那间寺院出家为沙弥,授戒师是U Sobhita大长老。

  十年后,他去到Sagaing,明昆山的法流寺深造。在1930年时,他受了具足戒。当他的授戒师,即第一代法流寺住持在1937年去世时,他成了该寺的住持。

  大长老在1953年成了缅甸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三藏持者(Tipitakadhara)。他花了四年的时间通过了在缅甸最艰难的佛学考试。这项考试不单只要求应考者能流利地背诵三藏,更需要精通一切注疏与疏钞。在1985年,大长老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一万六千页佛教经典的能力被列入健力世大全里。(过后另有五位比丘通过了这项最艰难考试。目前在世的还有三位。)

  在佛教第六次经典结集召开前,他被委为三藏经典总编辑。在召开经典结集的两年期间内,他扮演了回答者的角色(即第一次结集时优婆离尊者与阿难陀尊者的角色)。其时发问者是已故的马哈希大长老(他扮演了大迦叶尊者的角色)。

  经典结集结束之后,在当时缅甸首相乌努(U Nu)多次恳求之下,大长老从1956年至1969年期间,一共花了十三年的时间来编这套《大佛史》。这套《大佛史》一共有六集八册。第一集上下两册解释如何修习菩萨道,其主要数据来源是《佛种姓经》、《行藏》、《本生经》及它们的注疏,也有些部份是引用自其它经典及论著,例如《清净道论》。其余五集六册则解释佛法僧三宝:第二至第五集细述佛陀降生人间至证入般涅槃期间的事迹;第五集的最后一章解释法宝;而第六集上下两册则简述诸大弟子的事迹,包括比丘、比丘尼及在家男女居士。这套巨著为缅甸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普遍受到僧伽与在家众的欢迎与称颂。

  除此之外,大长老也成立了三藏协会以训练年轻一代的比丘成为三藏持者。他也协助推动成立佛教大学与为僧伽特设的佛教命施专科医院。

  一九九三年二月九日,大长老在明昆山法流寺病逝,享年八十一岁。

  

  中译序

  此书分为上下两册,译自英文版的《大佛史》(The Great Chronicle of Buddhas)的第一集上下两册讲解菩萨道的部份。译此书的原意是希望发愿修菩萨道者得以窥见记载于巴利圣典里的菩萨行道,而对他们在实践其愿方面有所助益;也希望欲证悟阿罗汉道果者能更了解应当如何修习波罗蜜,再实践之以令其成熟,而早日解脱生死苦海。

  在学长推荐之下,译者细阅此书的英文本,深觉该书极具启发性,而且实际管用,肯定会令认真的读者获益良多。就译者本身而言,他从以在家身份翻译此书,再以出家身份校稿,有此转变实多得此书法水沐浴之故。这的确合乎世尊所说的「护法者法亦护之」,而且在今生亦得见其成效。

  在此,译者谨以翻译此书来礼敬世尊、正法与圣僧伽。愿世尊善说的正法宝藏得以久住于世。

  感谢蔡伟恒先生把手稿输入计算机、灵泉禅寺提供计算机及打印机、弘誓文教基金会提供打印机及铜版纸。也感谢校稿者及所有协助出版此书之人。愿他们对此书的贡献有助于他们早日证悟涅槃。

  最后,译者与他敬爱的母亲、长辈、亲人、朋友、所有的读者及一切众生分享翻译此书的功德,也把此功德回向予其已故的父亲。愿他们的随喜成为他们早日获得解脱的助缘。

  

   译者敬法比丘

   一九九九年五月

   写于台湾月眉山灵泉禅寺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南传菩萨道(上)

  第一章:礼敬与原意

  我以最高的敬意顶礼佛陀。有如过去诸佛一样,他的出现是稀有的;在人、天与梵天三界里没有与他同等的伙伴;作为信他的众生的归依处,以及拥有一切的荣誉、美德与素质。(除了八个各自的特征 ,即:寿命、高度、家族、修苦行的时间、身体的身光、出家时所用的交通工具、菩提树与金刚座的面积)。

  我以最高的敬意顶礼法。这是由于佛陀怜悯众生而作出最适当的教法 。而且佛陀本身也对法怀有很高的敬意。

  我以最高的敬意顶礼僧,圣者的僧团。他们正确与正直地修习法 ,是导师真正的儿子。

  礼敬佛法僧之后,我应该以不太短也不太长,不太简单也不太难懂的文法,主要根据经典中的《佛史》或《佛种姓经》 (Buddhavamsa)和它的注疏,以及其它有关的经典与注疏,著作这部《大佛史》(Maha-Buddhavamsa)──一本有关过去多过恒河沙数的无数量佛之中的二十五尊佛的生平之书,始于授记 须弥陀隐士(妙智,Sumedha)为菩萨的燃灯佛(Buddha Dipavkara)。

  愿那些欲寻求善业与智慧的有德之士,已具备信心地归依了佛法僧三宝,正确与正直的培育戒(sila)、定(samadhi)、慧(pabba)三学的人,能够证得道、果与涅槃。

  第二章:稀有的佛出世

  生于佛陀出世的时代是稀有的机会。

  有一次给孤独长者 (Anathapindika,祗树给孤独园Jetavana的施主)去王舍城(Rajagaha)探访他的妹夫时,第一次听到「佛陀」这个字眼。当他一听到「佛陀」这个字时,他即刻颂扬:“Ghoso”pi kho eso gahapati dullabho lokasmim yad idam “buddho buddho”ti”──意即「朋友,在这世上能够听到『佛陀』这个字已是很稀有难得的事。」

  当佛陀住在鸯崛多罗波国(Avguttarapa)的阿巴那城(Apana)时,有一个闻名的婆罗门导师施罗(Sela)从他的朋友哥尼亚隐士(Keniya)口中听到「佛陀」这个字。当他一听到「佛陀」这个字时,他即刻说:“Ghoso”pi kho eso dullabho lokasmim yad idam “buddho buddho”ti”──意即「在这世上能够听到『佛陀』这个字已是很稀有难得的事。」不久之后,他跟他的三百位弟子都成为「善来比丘」 (ehi-bhikkhu),再过七天之后,他们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这些经典的摘要显示出,即使是听到「佛陀」这名词已是很稀有及难得之事,佛陀出世之难能可贵更是无以形容的。

  关于这点,我们须了解,当人们提到「钻石」时,它可以是指货真价实的钻石或假货。同样地,在佛陀还未开悟时,早已有佛陀出世的广泛谣言。给孤独长者和施罗两人肯定早已听过六外道导师 冒称自己为佛。就像只有提到真实的钻石的时候:「钻石」这两个字眼才能令一位懂得分辨真假钻石的人感到高兴;同样地,只有在提到真实的佛陀的时候:「佛陀」这一词才会令有高度智慧的给孤独长者与施罗感到欢喜。

  就有如一个愚人把假钻石当真是一种错误,六外道弟子误以为他们的导师(六外道…

《南传菩萨道(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南传菩萨道(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