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精进成为 众生之归依处;通过智慧成为自身之归依处。)
十五、禅那与智慧这一对,而获得了止禅与观禅的双 重好处。
三元的好处
(同样地,也有把六波罗蜜组成三元的好处。)
菩萨以修习三元组合而获得了三重好处。譬如:
一、 通过布施、持戒与忍辱三元,而去除了贪瞋痴三个恶法之根源。
二、 通过布施、持戒与精进三元,而得以提炼出自己的财物、身体与生命的精华。(由于逃不开五敌,财物并没有实际的价值,只有把它们拿去布施才是真正有价值。由于必须面对种种病痛,这身体也是没有实质的,它的真正精华是在于持戒。生命终有一死,因此它也是没有实质的,它的真正精华是在于培育观智。这方面的课题在《十集‧干哈本生经》的注疏有解释。)
三、 通过布施、持戒与禅那三元,而获得了布施、持戒与禅那三重善业的好处。
四、 通过布施、持戒与智慧三元,而行三种布施,即:物施、无畏施与法施。(以布施而行物施,以持戒行无畏施,以智慧行法施。)
如此,可以把六波罗蜜组成不同的三个一组或四个一组来同时修习,而获得相等的三重与四重好处。
把六波罗蜜归纳入四住处 的列举法
说明如何把十波罗蜜缩成六波罗蜜之后,在此应该再讲解如何把六波罗蜜归纳入四住处里。
一、 真实住处;
二、 舍离住处;
三、 寂静住处;
四、 慧住处。
(一)真实住处是:究竟谛的涅槃及导向涅槃的前分道,即:真实语(正语心所)、真实离(也是正语心所)及真实智(智慧心所)。(真实语、真实离及真实智是菩萨在修波罗蜜的期间和成佛那一世所依靠的住处。属于究竟谛的涅槃是他成佛那一世所依靠的住处。因此它们组成了真实住处)。
(二)舍离住处是:以阿罗汉道舍弃与根除一切烦恼,而不再有一丝一滴残留下来。在起先还是菩萨的时候,他通过修习布施波罗蜜等来舍弃欲乐目标与欲念。(当他还是在修习波罗蜜的菩萨时,他是不可能舍弃与根除一切烦恼。他只能通过布施波罗蜜等暂时舍断或镇伏舍断欲乐目标。只有如此菩萨才能建立可供依靠的住处。只有在他证得阿罗汉果与正等正觉而成佛时,他才可算是稳固地建立了完全舍弃与根除一切烦恼的住处。因此,以阿罗汉道完全舍弃与根除烦恼和暂时舍断与镇伏舍断欲乐目标及欲念成了舍离住处。)
(三)寂静住处是:通过阿罗汉道平息一切「烦恼之火」、证得涅槃以断除生死轮回之苦,以及在还是菩萨时通过修习布施等诸波罗蜜来暂时平息或镇伏「烦恼之火」。(当还是身为菩萨时是不可能完全平息「烦恼之火」与断除生死轮回之苦的。因此菩萨只能修习布施等来减轻它们,暂时平息或镇伏「烦恼之火」。如此菩萨得以为自己建立暂时立足的住处。只有在证佛果时,他才能完全去除「烦恼之火」与生死轮回之苦,而建立了稳固住处。在此平息「烦恼之火」与生死轮回之苦组成了寂静住处。)
(四)慧住处是:阿罗汉果智、正等正觉及一切在他开悟之前已拥有的智慧,例如方法善巧智等。(在身为菩萨时,他只有前面部份的智能,例如方法善巧智等。只有在证得佛果时,他才能以阿罗汉果智与正等正觉建立稳固的住处。因此上述的种种智慧组成慧住处。)
至于一般无知的俗人,他们只能依靠欲乐目标与欲念,而这些就组成了他们的住处。然而菩萨则能很清楚地看到欲乐目标与欲念的危险,因此为自己建立了真实、舍、寂静与慧住处,以朝向解脱欲乐目标与欲念,即涅槃。
菩萨如何在心流里成就四住处?
被授记后,菩萨以波罗蜜思择智省察诸波罗蜜。之后,他发愿成就一切波罗蜜,进而依愿实行。如此真实住处即在菩萨的心流里现起。
在他修习诸波罗蜜时,他舍弃对立的烦恼、欲乐与欲念。因此舍离住处也现起。
由于波罗蜜的德行而得以去除烦恼,寂静住处也因此现起。
菩萨通过诸波罗蜜而具备了方法善巧智,慧住处也因此现起。
(这里的意思是:每当他修习十或六波罗蜜时,或实行与波罗蜜有关的善业时,在菩萨的心流中即会现起: 一、真实住处,精进而不畏缩地如所发之愿实行;二、舍离住处,即舍弃与波罗蜜对立的烦恼;三、寂静住处,即去除烦恼;四、慧住处,即利益众生的方法善巧智。因此六波罗蜜可以再缩小为真实、舍离、寂静与慧四住处。)
当某人在进行无可指责的事业后得到盈利时,他将更努力与勤劳地继续投入于事业里。在此,起先进行事业得来的盈利是因,更努力与勤劳地继续投入于事业是果。
同样地,在菩萨实行无可指责的诸波罗蜜时,他得享其四住处的成果,即真实语的甘味、舍弃烦恼(舍离住处)、去除「烦恼之火」(寂静)及方法善巧智。因此,他一生复一生,以越来越强的精进力实行诸波罗蜜。在此,修善而获得四住处之利益是因,连续不断地付出更大的精进力则是果。在这里必须明白一点,即是修习诸波罗蜜善行与获得四住处是同时发生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而已。
更深入的分析:
(一)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菩萨得享以下的利益:(a)真实住处,即得以依愿而行,没有失去自己曾说过「我将在见到乞求者时行布施」的承诺;(b)舍离住处,即得以舍弃跟布施对立的吝啬等恶法;(c)寂静住处,即去除对布施之物的贪婪、去除对受者的瞋恨(发生在不愿意布施的人),以及去除对布施的愚痴(比较易于发生在不惯于布施的人,因为他们害怕浪费了布施之物,害怕所施之物会受到毁坏);(d)慧住处,即有智慧地依照计划在适当的时候布施适当的东西。
得享四住处的利益之后,菩萨更勤于修习布施波罗蜜。
(二)同样地,在修行持戒波罗蜜时,菩萨得享以下的利益:(a)真实住处,即得以如愿不犯戒;(b)舍离住处,即得以舍弃恶思与恶法;(c)寂静住处,即去除恶行所带来的危害;(d)慧住处,因为智慧是主要的因素。
得享四住处的利益之后,他更勤于修习持戒波罗蜜。
(三)在修行忍辱波罗蜜时,菩萨得享以下的利益:(a)真实住处,即得以依愿修习忍辱;(b)舍离住处,即得以舍弃因他人的邪恶言行而生起的恶念;(c)寂静住处,即去除凶暴的瞋恨;(d)慧住处,因为智慧是主要的因素。
得享四住处的利益之后,他更勤于修习忍辱波罗蜜。
(四)在修行精进波罗蜜时,菩萨得享以下的利益:(a)真实住处,即得以依愿为众生的福利付出努力;(b)舍离住处,即得以舍弃懈怠;(c)寂静住处,即去除恶法所带来的危害;(d)慧住处,因为智慧是主要的因素。
得享四住处的利益之后,他更勤于修习精进波罗蜜。
(五)在修行禅那波罗蜜时,菩萨得以享以下的利益:(a)真实住处,即依愿深思如何利益众生;(b)舍离住处,即舍弃五盖;(c)寂静住处,即心平静;(d)慧住处,因为智慧是主要的因素。
得享四住处之后,他更勤于修习禅那波罗蜜。
(六)在修行智慧波罗蜜时,菩萨得以享以下的利益:(a)真实住处,即与其愿相符的方法善巧智;(b)舍离住处,即舍弃邪道与恶行;(c)寂静住处,即去除一切因无明而生起的忧虑;(d)慧住处,因为智慧是主要的因素。
得享四住处的利益之后,他更勤于修习智慧波罗蜜。
如此,在每付出一份努力修习波罗蜜,四住处皆会生起。因此六波罗蜜是可以被归纳在四住处里的。
四住处归纳于一住处
就有如六波罗蜜可以归纳在四住处里,每一个住处皆可包含其它三个住处。其方法如下:
舍离、寂静与慧住处跟真实住处一样,皆有诚意依愿而行的本质,因此可以归纳于真实住处里。
真实、寂静与慧住处跟舍离住处一样,皆有舍弃对立因素的本质,是为完全舍弃的成果,因此可以归纳于舍离住处里。
真实、舍离与慧住处跟寂静住处一样,皆有去除因业与烦恼而生起之火的本质,因此可以归纳于寂静住处里。
真实、舍离与寂静住处皆以智慧为首,因此可以归纳于慧住处里。
四住处如何带来利益?
因此一切波罗蜜皆始于真实住处,现起于舍离住处,成长于寂静住处,通过慧住处而得以远离烦恼、达到清净。
再者,在修习波罗蜜的最初阶段,真实住处扮演领导的角色,因为只有具备了真实住处才能开始实行成就波罗蜜。在中期时,舍离住处扮演领导的角色。在以真实住处开始修习波罗蜜之后,于中期时再通过舍离住处来为众生的福利而舍弃自己的躯体与生命,以继续成就诸波罗蜜。在最后阶段,寂静住处扮演领导的角色。只有完全去除了一切生死轮回之苦,才能达到成就诸波罗蜜的任务。
慧住处在初、中与后三个阶段皆处于最高的地位。只有具备了智慧,才能开始修习诸波罗蜜,完全舍弃自己的躯体与生命,以及最终完全断除一切生死轮回之苦。
每一住处皆不断地提升自己与众生的福利,以及致使某人受到尊敬与爱戴。在这四住处里,菩萨在身为在家人时,通过真实与舍离住处行物施来利益众生。在身为出家人时,通过寂静与慧住处行法施来利益众生。
四住处的利益
以真实住处而得戒清净;以舍离住处而得命清净;以寂静住处而得心清净;以慧住处而得智清净。
再者,以真实住处(因为他不乖离真理),他得以不走向瞋恨的邪道;以舍离住处(因为他不执着于欲乐目标),他得以不走向贪欲的邪道;以寂静住处(因他清净无染),而无所畏惧,他得以不走向恐惧的邪道;以慧住处(因为他如实知见诸法),他得以不走向愚痴的邪道。
除此之外,通过真实住处,他得以毫不生气地忍受寒冷、炎热、饥饿、蚊虫、苍蝇、风吹、日晒、爬虫类所带来的不适、他人的污辱、及病痛的折磨。通过舍离住处,他得以善用袈裟、食物、住所与药物四资具,而没有因贪欲生起的执着。通过寂静住处,他避免野象、野马、野狗等的危险,而彻底地保持平静。通过慧住处,他毫无愚痴地去除贪欲、瞋恨与残恶的念头,以及其它恶法的…
《南传菩萨道(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