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了四大奇迹的素质:
一、 他对每一界的众生皆培育慈心,视他们为亲生孩子般,然而却不受世俗感情污染。
二、 他的倾向与精进力已转向为众生谋求福利与快乐。
三、 他潜在的佛陀之素质已日渐增长与成熟。
四、 由于菩萨拥有至善与仁爱之流、快乐的泉源,他成为应供(值得接受最好的供养),值得被众生致以最高的恭敬,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
有如大善之至上愿,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也是十波罗蜜的根本条件。(这两个条件在前面已讨论过。)通过它们,菩萨得以持续不断地为众生谋求福利与快乐,而无视自身的利益。虽然修菩萨道是非常艰难且非常人所能办到,但是他却不以为苦。
由于他具有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那些对他有信心、恭敬,或只见到、忆念他的众生皆可获得福利与快乐。
进一步的解释:菩萨通过智慧证得正等正觉,而通过大悲心执行佛陀的任务。他通过智慧得以脱离苦海,而通过大悲心去解救众生。他通过智慧对苦感到厌倦,而通过大悲心视苦为乐致力于解救众生。他通过智慧发愿证得涅槃,而通过大悲心在娑婆世界中轮回。
如此,大悲心与智慧在多方面是有益的,它们不单只是波罗蜜的基础,也是发菩萨愿的根本条件。
四佛地
有如至上愿、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以下之四佛地也是波罗蜜的根本条件:
一、 精进(ussaha):这是修习波罗蜜、舍离与善行的精进力。
二、 上智(ummavya):即是方法善巧智。
三、 决意(avatthana):这是对修菩萨道不可动摇之决心。
四、 善行(hitacariya):即是培育慈悲心。
这四个因素名为四佛地,因为它们利于成就正等正觉。
十六种内心气质
(内心气质即是倾向或性格,它影响人的个性之形成,基本上有两种,即是善与恶。)有十六种善的内心气质,即是倾向于出离(nekkhammajjhasaya)、隐居(pavivekajjhasaya)、无贪(alobhajjhasaya)、无瞋(adosajjhasaya)、无痴(amohajjhasaya)、解脱(nissaranajjhasaya)及每一个波罗蜜。
由于强烈的出离倾向,菩萨看透欲乐与在家生活的危险;由于强烈的隐居倾向,他看透群体与社交生活的危险;由于强烈的无贪、无瞋与无痴倾向,他看透贪、瞋、痴的危险;由于强烈的解脱倾向,他看透各生命界的危险。若不能看到贪、瞋、痴等的危险,也无强烈的无贪、无瞋、无痴等倾向,他是不可能修得什么波罗蜜的。因此无贪等六种倾向是波罗蜜的根本条件。
同样地,十个对波罗蜜的倾向也是波罗蜜的根本条件。布施倾向是看到它的对立法(即:不布施)的危险之后所强化的无贪所造成的坚定不移之倾向于布施。
由于强烈的无贪倾向,菩萨看透其对立法自私的危险,因此努力修习布施;由于强烈的持戒倾向,他看透无道德的危险,因此努力修习持戒。对于其它波罗蜜也是如此。
在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与出离对立的倾向是欲乐与在家生活;与智慧对立的是愚痴和疑;与精进对立的是懈怠;与忍辱对立的是无忍和瞋;与真实对立的是妄语;与决意对立的是犹豫不决(不够坚定于行善);与慈对立的是瞋恨;与舍对立的是屈从世事的兴衰变迁。
由于强烈的舍倾向,菩萨看透其对立法(即是屈从世事的兴衰变迁)的危险,因此努力修习舍波罗蜜。如此,对十波罗蜜的倾向也是波罗蜜的根本条件。
省察智
──观察不布施等的坏处和布施等的好处
省察不修十波罗蜜的坏处与修十波罗蜜的好处之省察智也是波罗蜜的根本条件。
(发心修菩萨道者应详细地研究这一篇。)
一、深入地省察布施波罗蜜
「私人财物如地、金、银、牛、水牛与男女奴仆等和自己的妻儿将为执着的主人带来灾害,因为这些是五欲的目标,许多人都在垂涎;他(它)们会被五敌(水、火、王、贼和敌人)所抢或消灭;他(它)们导致争吵;他(它)们不是实在的;为了争取与保护他(它)们则必须骚扰或侵袭他人;失去他(它)们则带来极度的痛苦;由于执着而满怀自私的人死后则很可能投生恶道,因此财物与妻儿为物主带来多种的伤害,给掉与舍弃他(它)们是唯一开脱至快乐的途径。」
菩萨如此地省察与修习正念,以免怠于行布施。
每当恳求者来讨时,他如此省察:「他是我亲近的朋友,向我吐露自己的秘密;他在指示我如何通过布施把死不带去的财物带到来世;这世间有如被死亡之火焚烧的火宅,他是帮我把财物带往安全处的好朋友;他就有如一个绝妙的藏室,可好好地保存我的财物,以免被烧毁;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通过给与我布施的机会,他已在帮我获取最杰出与艰难的成就,那即是佛地」。
他也应如此省察:「这人在给我行至善的机会,我不可错失此良机。」「生命终有结束的一天,我应该不求而给,何况人家亲自来求我。」「强烈倾向于布施的菩萨四处寻访欲接受布施之人,而现在由于我的福报,竟然有乞求者亲自来接受我的布施。」「虽然接受财物的是受施之人,然而我才是真正的受惠者。」「我应利益众生如利益我自己。」「若无人来接受我的布施,我怎么能修习布施波罗蜜?」「我应该只为了给与乞求者而赚取与累积财物。」「何时他们才能不请自来地给我机会行布施?」「我如何才能亲切地对待受施者,而他们又如何才能变得对我友善?」「如何才能在布施之时与之后充满喜悦?」「如何才能使受施者到来?」「又如何培育倾向于布施?」「如何才能获知他们的心思,而无须请教地提供他们所需之物?」「当我有东西可供布施而又有人愿意接受时,若我没有布施的话,这将是我极大的错误与损失。」「如何才能布施我的生命与肢体给与乞求它们的人?」
他如此不断地培育布施的倾向。
「有如回力捧(kitaka )般飞回投掷者,善报也一样地回到不祈求回报的施者。」如此地省察,他培育了不祈求任何成果之心而行布施。(在此成果是指天界或人间的快乐,而不是指佛果。)
布施时的内心态度
当受施者是亲近的人时,他愉快地想:「亲近的人来向我讨东西。」若施者是中立的人(不亲近也不厌恶),他愉快地想:「做了布施之后,我将获得他的友情。」若施者是个厌恶的人时,他特别愉快地想:「我的敌人来向我讨东西,布施之后他将成为我亲近的朋友。」
因此,他必须如同对待亲近的人一样,具有慈悲心地布施给中立与厌恶的人。
当陷入极大的困境时
若发心修菩萨道者发现由于长久以来受到贪欲的影响,而对某物起了执着,他应省察:「你这好人,在发愿修菩萨道时,你不是说愿意奉献自己的生命与所修得的善业以援助众生吗?执着身外物就有如大象在冲凉 ,因此你不该执着任何东西。就有如一棵可作药的树,需要根的人可以取走它的根;任何需要树皮、干、枝、木心、叶、花、果的人皆可任取所需。虽然被摘取了根、皮等,药树不会因此而受影响,不会想:『他们夺取了我的东西。』」
菩萨也如此省察:「为众生之福利而极力奋斗的我,即使对非常微小的坏念头都不可放纵,而应善用这充满痛苦与不净的身体。内在(身体)与外在(身外)的四大皆逃不过坏灭,内外的四大根本没有什么差别。在无此差别之下,若执着身体而想:「这是我的,这就是我,这是我自己」,这只是愚痴的展现(sammoha vijambhita)。因此,有如对待身外物一般,我无须顾虑自己的手、脚、眼、肉和血,而准备好舍弃全身地想:『让任何需要那一部份的人取走它吧!』」
如此省察之后,他不再对自己的生命与肢体有任何顾虑,而肯为了觉悟而舍弃它们,因此他的身、语、意就很容易获得净化与提升。菩萨如此净化自己的身、语、意业之后,即拥有了分辨善恶的智慧,因此,他成为一个真正能够给与众生越来越多的物施(vatthudana)、无畏施(abhayadana)与法施(dhammadana)的人。
(以上即是菩萨对布施波罗蜜的深入省察。)
二、深入地省察持戒波罗蜜
「戒律是甘露法水,能洗净连恒河之水也洗不清的内心烦恼。戒律是良药,能医连檀香木等也治不好的贪婪之火。它是智者的庄严,并不与凡人的服饰如项链、皇冠、耳环等相同。
它是一种天然的香,香味广播四方,而且适于任何情况;它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卓越咒语(vasikarana mantam),能获得王室与婆罗门等的贵族、天神与梵天的尊敬与顶礼。它是修证禅那与神通的方便,也是通向涅槃大城的大道,也是三类觉悟(正等正觉、辟支菩提、弟子菩提)的根基。由于它实现持戒者的所有愿望,因此它比愿望宝石(cintamani)与宝树(kappa rukkha)更优越。」我们应该如此地省察持戒的素质。
[注疏介绍《火蕴譬喻经》(Aggikkhandhapama Sutta)作为省察不持戒的害处。以下是《增支部‧七集‧火蕴譬喻经》(Avguttara Nikaya, Sattaka Nipata, Aggikkhandhopama Sutta)的摘要。]
一时佛与众比丘在憍萨罗国(Kosala)游方,在某处看到一堆烈火。佛陀即离开那条路,走到一棵树下,坐在阿难陀尊者以袈裟为他准备好的座位上。过后佛陀问众比丘:
(i) 诸比丘,是那一者比较好,是坐下抱着一团烈火好呢,还是坐着抱着一位身体柔软、触觉美妙的少女?
众比丘(无知)地回答说抱着少女会比较好。
佛陀即解释对不持戒的人来说,抱着烈火是比较好的,因为这只会让他痛苦一生,然而抱着少女将导致他们投生恶道。
过后佛陀再问众比丘:
(ii) 是给一个强壮的人折磨、鞭打双脚至皮、…
《南传菩萨道(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