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了四大奇迹的素質:
一、 他對每一界的衆生皆培育慈心,視他們爲親生孩子般,然而卻不受世俗感情汙染。
二、 他的傾向與精進力已轉向爲衆生謀求福利與快樂。
叁、 他潛在的佛陀之素質已日漸增長與成熟。
四、 由于菩薩擁有至善與仁愛之流、快樂的泉源,他成爲應供(值得接受最好的供養),值得被衆生致以最高的恭敬,是世間的無上福田。
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
有如大善之至上願,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也是十波羅蜜的根本條件。(這兩個條件在前面已討論過。)通過它們,菩薩得以持續不斷地爲衆生謀求福利與快樂,而無視自身的利益。雖然修菩薩道是非常艱難且非常人所能辦到,但是他卻不以爲苦。
由于他具有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那些對他有信心、恭敬,或只見到、憶念他的衆生皆可獲得福利與快樂。
進一步的解釋:菩薩通過智慧證得正等正覺,而通過大悲心執行佛陀的任務。他通過智慧得以脫離苦海,而通過大悲心去解救衆生。他通過智慧對苦感到厭倦,而通過大悲心視苦爲樂致力于解救衆生。他通過智慧發願證得涅槃,而通過大悲心在娑婆世界中輪回。
如此,大悲心與智慧在多方面是有益的,它們不單只是波羅蜜的基礎,也是發菩薩願的根本條件。
四佛地
有如至上願、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以下之四佛地也是波羅蜜的根本條件:
一、 精進(ussaha):這是修習波羅蜜、舍離與善行的精進力。
二、 上智(ummavya):即是方法善巧智。
叁、 決意(avatthana):這是對修菩薩道不可動搖之決心。
四、 善行(hitacariya):即是培育慈悲心。
這四個因素名爲四佛地,因爲它們利于成就正等正覺。
十六種內心氣質
(內心氣質即是傾向或性格,它影響人的個性之形成,基本上有兩種,即是善與惡。)有十六種善的內心氣質,即是傾向于出離(nekkhammajjhasaya)、隱居(pavivekajjhasaya)、無貪(alobhajjhasaya)、無瞋(adosajjhasaya)、無癡(amohajjhasaya)、解脫(nissaranajjhasaya)及每一個波羅蜜。
由于強烈的出離傾向,菩薩看透欲樂與在家生活的危險;由于強烈的隱居傾向,他看透群體與社交生活的危險;由于強烈的無貪、無瞋與無癡傾向,他看透貪、瞋、癡的危險;由于強烈的解脫傾向,他看透各生命界的危險。若不能看到貪、瞋、癡等的危險,也無強烈的無貪、無瞋、無癡等傾向,他是不可能修得什麼波羅蜜的。因此無貪等六種傾向是波羅蜜的根本條件。
同樣地,十個對波羅蜜的傾向也是波羅蜜的根本條件。布施傾向是看到它的對立法(即:不布施)的危險之後所強化的無貪所造成的堅定不移之傾向于布施。
由于強烈的無貪傾向,菩薩看透其對立法自私的危險,因此努力修習布施;由于強烈的持戒傾向,他看透無道德的危險,因此努力修習持戒。對于其它波羅蜜也是如此。
在這裏必須特別注意的是:與出離對立的傾向是欲樂與在家生活;與智慧對立的是愚癡和疑;與精進對立的是懈怠;與忍辱對立的是無忍和瞋;與真實對立的是妄語;與決意對立的是猶豫不決(不夠堅定于行善);與慈對立的是瞋恨;與舍對立的是屈從世事的興衰變遷。
由于強烈的舍傾向,菩薩看透其對立法(即是屈從世事的興衰變遷)的危險,因此努力修習舍波羅蜜。如此,對十波羅蜜的傾向也是波羅蜜的根本條件。
省察智
──觀察不布施等的壞處和布施等的好處
省察不修十波羅蜜的壞處與修十波羅蜜的好處之省察智也是波羅蜜的根本條件。
(發心修菩薩道者應詳細地研究這一篇。)
一、深入地省察布施波羅蜜
「私人財物如地、金、銀、牛、水牛與男女奴仆等和自己的妻兒將爲執著的主人帶來災害,因爲這些是五欲的目標,許多人都在垂涎;他(它)們會被五敵(水、火、王、賊和敵人)所搶或消滅;他(它)們導致爭吵;他(它)們不是實在的;爲了爭取與保護他(它)們則必須騷擾或侵襲他人;失去他(它)們則帶來極度的痛苦;由于執著而滿懷自私的人死後則很可能投生惡道,因此財物與妻兒爲物主帶來多種的傷害,給掉與舍棄他(它)們是唯一開脫至快樂的途徑。」
菩薩如此地省察與修習正念,以免怠于行布施。
每當懇求者來討時,他如此省察:「他是我親近的朋友,向我吐露自己的秘密;他在指示我如何通過布施把死不帶去的財物帶到來世;這世間有如被死亡之火焚燒的火宅,他是幫我把財物帶往安全處的好朋友;他就有如一個絕妙的藏室,可好好地保存我的財物,以免被燒毀;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通過給與我布施的機會,他已在幫我獲取最傑出與艱難的成就,那即是佛地」。
他也應如此省察:「這人在給我行至善的機會,我不可錯失此良機。」「生命終有結束的一天,我應該不求而給,何況人家親自來求我。」「強烈傾向于布施的菩薩四處尋訪欲接受布施之人,而現在由于我的福報,竟然有乞求者親自來接受我的布施。」「雖然接受財物的是受施之人,然而我才是真正的受惠者。」「我應利益衆生如利益我自己。」「若無人來接受我的布施,我怎麼能修習布施波羅蜜?」「我應該只爲了給與乞求者而賺取與累積財物。」「何時他們才能不請自來地給我機會行布施?」「我如何才能親切地對待受施者,而他們又如何才能變得對我友善?」「如何才能在布施之時與之後充滿喜悅?」「如何才能使受施者到來?」「又如何培育傾向于布施?」「如何才能獲知他們的心思,而無須請教地提供他們所需之物?」「當我有東西可供布施而又有人願意接受時,若我沒有布施的話,這將是我極大的錯誤與損失。」「如何才能布施我的生命與肢體給與乞求它們的人?」
他如此不斷地培育布施的傾向。
「有如回力捧(kitaka )般飛回投擲者,善報也一樣地回到不祈求回報的施者。」如此地省察,他培育了不祈求任何成果之心而行布施。(在此成果是指天界或人間的快樂,而不是指佛果。)
布施時的內心態度
當受施者是親近的人時,他愉快地想:「親近的人來向我討東西。」若施者是中立的人(不親近也不厭惡),他愉快地想:「做了布施之後,我將獲得他的友情。」若施者是個厭惡的人時,他特別愉快地想:「我的敵人來向我討東西,布施之後他將成爲我親近的朋友。」
因此,他必須如同對待親近的人一樣,具有慈悲心地布施給中立與厭惡的人。
當陷入極大的困境時
若發心修菩薩道者發現由于長久以來受到貪欲的影響,而對某物起了執著,他應省察:「你這好人,在發願修菩薩道時,你不是說願意奉獻自己的生命與所修得的善業以援助衆生嗎?執著身外物就有如大象在沖涼 ,因此你不該執著任何東西。就有如一棵可作藥的樹,需要根的人可以取走它的根;任何需要樹皮、幹、枝、木心、葉、花、果的人皆可任取所需。雖然被摘取了根、皮等,藥樹不會因此而受影響,不會想:『他們奪取了我的東西。』」
菩薩也如此省察:「爲衆生之福利而極力奮鬥的我,即使對非常微小的壞念頭都不可放縱,而應善用這充滿痛苦與不淨的身體。內在(身體)與外在(身外)的四大皆逃不過壞滅,內外的四大根本沒有什麼差別。在無此差別之下,若執著身體而想:「這是我的,這就是我,這是我自己」,這只是愚癡的展現(sammoha vijambhita)。因此,有如對待身外物一般,我無須顧慮自己的手、腳、眼、肉和血,而准備好舍棄全身地想:『讓任何需要那一部份的人取走它吧!』」
如此省察之後,他不再對自己的生命與肢體有任何顧慮,而肯爲了覺悟而舍棄它們,因此他的身、語、意就很容易獲得淨化與提升。菩薩如此淨化自己的身、語、意業之後,即擁有了分辨善惡的智慧,因此,他成爲一個真正能夠給與衆生越來越多的物施(vatthudana)、無畏施(abhayadana)與法施(dhammadana)的人。
(以上即是菩薩對布施波羅蜜的深入省察。)
二、深入地省察持戒波羅蜜
「戒律是甘露法水,能洗淨連恒河之水也洗不清的內心煩惱。戒律是良藥,能醫連檀香木等也治不好的貪婪之火。它是智者的莊嚴,並不與凡人的服飾如項鏈、皇冠、耳環等相同。
它是一種天然的香,香味廣播四方,而且適于任何情況;它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卓越咒語(vasikarana mantam),能獲得王室與婆羅門等的貴族、天神與梵天的尊敬與頂禮。它是修證禅那與神通的方便,也是通向涅槃大城的大道,也是叁類覺悟(正等正覺、辟支菩提、弟子菩提)的根基。由于它實現持戒者的所有願望,因此它比願望寶石(cintamani)與寶樹(kappa rukkha)更優越。」我們應該如此地省察持戒的素質。
[注疏介紹《火蘊譬喻經》(Aggikkhandhapama Sutta)作爲省察不持戒的害處。以下是《增支部‧七集‧火蘊譬喻經》(Avguttara Nikaya, Sattaka Nipata, Aggikkhandhopama Sutta)的摘要。]
一時佛與衆比丘在憍薩羅國(Kosala)遊方,在某處看到一堆烈火。佛陀即離開那條路,走到一棵樹下,坐在阿難陀尊者以袈裟爲他准備好的座位上。過後佛陀問衆比丘:
(i) 諸比丘,是那一者比較好,是坐下抱著一團烈火好呢,還是坐著抱著一位身體柔軟、觸覺美妙的少女?
衆比丘(無知)地回答說抱著少女會比較好。
佛陀即解釋對不持戒的人來說,抱著烈火是比較好的,因爲這只會讓他痛苦一生,然而抱著少女將導致他們投生惡道。
過後佛陀再問衆比丘:
(ii) 是給一個強壯的人折磨、鞭打雙腳至皮、…
《南傳菩薩道(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