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菩薩道(上)▪P14

  ..續本文上一頁肉、骨都破裂與粉碎比較好呢,還是樂受信徒的頂禮比較好?

  (iii) 是給一個強壯的人以尖利的矛刺穿胸膛比較好,還是接受信徒的頂禮比較好?

  (iv) 是給一個強壯的人以一塊燒得火紅的鐵片緊捆全身比較好,還是穿用信徒布施的袈裟比較好?

  (v) 是給一支燒得火紅的器具拉開嘴巴,再投入一粒燒得火紅的鐵球以燒掉從口唇、口腔、舌頭、喉、胃與腸至肛門的全部內髒比較好,還是食用信徒布施的食物比較好?

  (vi) 是給一個強壯的人緊抓頭肩,再強壓下去坐或躺在一個燒得火紅的鐵床比較好,還是用信徒布施的床比較好?

  (vii) 是頭上腳下地給一個強壯的人抓著,再抛進一大鍋燒得火滾的鐵裏比較好,還是住在信徒布施的寺院裏比較好?

  對于較後的六個問題,衆比丘也給予有如第一題(無知)的答案。而佛陀的解釋也有如第一題,即:對于不持戒的人,雙足給人撕裂、打碎或胸給利矛刺穿等是比較好的,因爲他們將只受苦一世。反之,若樂受信徒的頂禮、接受信徒的頂禮等,將會導致他們投生惡道,在漫長的日子裏遭受極端的痛苦。

  佛陀以下面的話結束這一次的開示:

  「爲了帶給布施的信徒最大的利益,和使自己在僧團裏的生活有益,比丘必須致力于叁學 (sikkha);希望帶給自己與他人福利的比丘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正念與精進。」

  開示結束時,六十位不持戒律的比丘當場口吐熱血;六十位犯了輕戒的比丘則即刻還俗;六十位持戒清淨的比丘則證得阿羅漢果位。

  我們必須繼續如下地省察持戒的性質:

  「持戒清淨的人歡喜地想,我做了一件毫無錯誤的善業,它保護我得以不受傷害。」他不會受到自責與智者責備的煩惱,對他來說懲罰與投生惡道是不可能的事。智者稱贊他說:「這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他跟沒有道德的人不一樣,因爲他是絕對無悔的。」

  持戒是安全的基礎,因爲它是正念的根本原因,而且帶來衆多的利益,例如:避免失去財産等。而且它能去除不善業,因此它是我們幸福與快樂的最主要來源。

  即使一個出身低微的人,當他具有道德時,也會受到出身高貴的王族與婆羅門等的尊敬與頂禮。因此持戒的成就是優于高貴的出身。

  道德的財富超越了外在的財富,因爲它不會受五敵威脅。它將跟隨我們到來世,帶來極大的利益,也是修定與慧的基礎。

  即使所謂的世界統治者也控製不了自己的心,而只有持好戒律的人可以控製自己的心(cittissariya),因此持戒優于國王的權力等。

  有道德的人在生時獲得優越的素質。

  道德甚至比生命更可貴,就有如佛陀所說的:「一天有道德的生活遠比一百年無道德的日子來得好。」而且若活著時並沒有什麼道德,那跟死了並沒有什麼差別。

  由于有道德的人甚至會受到敵人的敬仰,也由于他不會受到老、病與惡運所征服,因此他的德行超越了外表的美麗。由于它是天界與涅槃之樂的基礎,因此它遠比世界上最好的樓閣與皇宮更可貴,也遠比最高階級的國王、王子與大將軍等更高貴。

  持戒也比關懷你的幸福的親戚朋友們來得更好,因爲它真正帶給你福利與益處,而且是緊隨著你去到來世。

  戒律有如一位特別的保镖,保護這難以看護的軀體,甚至能防止軍隊、毒藥、咒語與魔法的危害。

  當你省察:「持戒充滿了無可計數的品德」,你不圓滿的戒律將會變得圓滿,或不清淨的戒律將會變得清淨。

  如果由于過去所累積的力量,與持戒對立的反感等法不時生起,發心修菩薩道者應如此省察:

  「你不是下定決心要證得阿羅漢道智(arahatta-maggabana)與正等正覺的嗎?若你的戒行有缺陷,你根本連世俗的事都不會有成就,更別說是出世間的事。你發願欲證得的正等正覺是最高的成就。由于持戒是正等正覺的根基,你的戒行必需具有很高的素質。因此你應該是一個熱愛戒律的人。」

  再者,爲了解救衆生,你需要教他們佛法,教他們觀照無常、苦與無我叁相;你也需要幫助五根未成熟的人達到五根成熟,即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與慧根。給錯醫法的醫生是不可信任的,同樣地,人們也不能信賴沒有道德的人之言論。如此這般地省察,若要成爲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你必須有清淨的戒行,這樣才能解救衆生,幫助他們達到五根成熟。

  而且,只有在我擁有禅那等特別素質之後,我才能有能力幫助他人,以及圓滿智慧等波羅蜜。若沒有清淨的戒行,是不可能獲得禅那等特別素質。因此你必須自然地已具備清淨的戒行。如此省察之後,菩薩就很認真地致力于清淨他的戒行。

  (以上是對持戒波羅蜜的深入省察。)

  叁、深入地省察出離波羅蜜

  菩薩必須省察在家生活的缺點,即是被對妻子兒女們的責任所約束。反之,應該省察比丘生活的好處,即有如天空般廣闊自由,而不受不必要的責任所約束。

  《中部‧苦蘊經》提到,我們必須謹記欲樂目標帶來的是比較多的憂慮與悲痛,而不是快樂的事實。認清在追求欲樂目標時,必須經曆熱、冷、蚊子、蒼蠅、風、烈日、爬蟲類、跳蚤、昆蟲等所帶來的苦難。認清在努力追求欲樂目標遇到失敗時所帶來的失落、傷痛與煩躁。認清在獲得它們之後,又會擔心與憂慮是否能夠保護它們不受五敵的損害。認清只是爲了追求欲樂目標而展開的惡戰所帶來的極度痛苦。認清因爲欲念而造惡的人將在現世面對叁十二種嚴重的果報(kamma-karana)。認清來世投生四惡道時將面對的極恐怖的苦楚。

  (以上是對出離波羅蜜的深入省察。)

  四、深入地省察智慧波羅蜜

  「沒有了智慧,布施等一切波羅蜜則不清淨,布施之思、持戒之思等則不能執行應有的作用。」我們應如此省察智慧的素質。

  「沒有生命,這身體則失去重要性,不能正常運作。沒了心識,眼、耳等根門則不能執行各自的作用,如看、聽等。同樣地,沒有了智慧,信根、精進根等就不能有效地運作。因此智慧是圓滿布施等波羅蜜的主要因素。」

  智能如何幫助圓滿其它波羅蜜?

  (一)由于時常保持張開的慧眼,因此菩薩在布施肢體與內髒的時候,也能不贊揚自己或貶低他人。他有如(前述)的偉大藥樹,毫無惡意地奉獻自己,不論在過去、現在、未來都時常充滿歡喜。

  只有在擁有智慧時,你才能具有方法善巧智地做布施、惠益他人,而只有這樣的布施才是真正的波羅蜜。(若沒有智慧,人們則易以自己的利益爲出發點來行布施,這類爲自己的利益而行的布施就有如進行投資來獲取利益。)

  (二)沒有具備智慧的戒行可能是充滿貪念、瞋心等的,難以達到清淨,更別指望它成爲正等正覺的基礎。

  (叁)只有具備智慧的人才能觀察到在家生活的害處與出家生活的好處、欲樂的害處與禅那的好處、生死輪回的害處與涅槃的好處。如此的觀察之後,他走向無家的生活、培育禅那及朝向證悟涅槃。他也能幫助他人出家與培育禅那和朝向證悟涅槃。

  (四)沒有智慧的精進是錯誤的努力,它無助于達到所期望的目標。(比起錯誤的精進,完全不努力是來得更好的。)當具備了智慧,它就成爲正精進,得以達到目標。

  (五)只有具備智慧的人才能有耐心地忍受他人的折辱。對于沒有智慧的人,他人的惡待往往激起他與忍辱相反的不善心,如瞋恨等。對于智者,折辱只是在幫助他培育忍辱,以及提升它到更高的層次。

  (六)只有具備智慧的人才能如實地明了叁種真實,即是真實戒、真實語、真實智,以及它們的起因與相對因素。在透徹地明了它們之後(通過去除應去除的和培育應該培育之法),他有能力幫助他人走上聖道。

  (七)以慧力滋養自己之後,智者得以成就禅定。基于很有定力的心,他有能力發下不動搖的決心去圓滿一切波羅蜜。

  (八)只有具備智慧的人才能對叁種不同的人持有不變的慈心,而不分別他們爲親近、中立或敵對的。

  (九)只有通過智慧才能對生命中的(好與壞等)起落保持舍心而不受影響。

  我們應該如此省察智慧的素質,知道它是清淨波羅蜜的原因。

  再者,菩薩應如此反省:「沒有智慧是不可能有正見的,沒有正見就不可能有清淨的戒行,沒有清淨戒就不可能有正定。如果沒有正定,想爲自己帶來福利也不可能,更別說去幫他人。因此,爲了他人的福利而修行,你應該認真努力地培育智慧。」

  由于智慧的力量,菩薩才得以成就四住處 ,以四攝法 利益衆生,幫他們繼續走在解脫道上,以使他們五根達到成熟。

  同樣地,由于智慧的力量,他勤于觀照究竟法,如五蘊、根門等,才得以如實地了解生死輪回與它的止息。他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布施波羅蜜等善行至最高境界,也致力于證悟道果。因此,他致力于圓滿與成就菩薩行。

  如此省察智慧的各種素質之後,他持續不斷地培育智慧波羅蜜。

  (以上是對慧波羅蜜的深入省察。)

  五、深入地省察精進波羅蜜

  即使是可預見其成果的世間事,若不努力的話也不可能成功達到目的。反之,一個精進而毫不氣餒的人是無事不可成就的。我們應該如此省察:「缺乏精進力的人根本連去開始把衆生從生死輪回的漩渦中解救出來也不能。一個具有中等精進力的人會開始這項工作,但是卻中途而廢。只有具備最上等精進力的人才能不顧自身的利益地完成這項工作,證得正等正覺。」

  再者,缺少了足夠的精進力,即使發願成爲阿羅漢或辟支佛的人也解救不了自己,不能證悟涅槃。那麼,若缺少了足夠的精進力,發心修菩薩道者又如何能夠解救衆生?

  無量的貪、瞋等煩惱就有如醉象般難以控製,而由這些煩惱所造成的業力就有如死刑執行者正在高舉利刀,就要把我們處死;四惡道的門永遠爲我們的惡業開著;惡友時常圍繞著我們,鼓勵我們爲惡,因此把我們送到四惡道。愚癡的凡人的本性是易于服從這些惡友的不良勸告,因此,我們必須遠離這些愛詭辯的惡友,因爲這些詭辯的人時常提出錯誤與不理智的論點,說…

《南傳菩薩道(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傳菩薩道(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