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菩薩道(上)▪P15

  ..續本文上一頁道:「若解脫生死是實有的話,我們應該可以不付出努力而自動獲得它。」只有通過精進力才能遠離這些錯誤的言論。

  或者:「若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證得佛果,像我這般高等的人又有什麼精進的難題呢?」

  應該如此省察精進的素質。

  (以上是對精進波羅蜜的深入省察。)

  六、深入地省察忍辱波羅蜜

  「忍辱可以去除對抗所有美德的瞋恨心,也是善者培育種種美德的萬靈工具。它是領導衆生的菩薩之服飾;是沙門與婆羅門的力量;是一道撲滅怒火的流水;是中和惡人無禮之毒的神咒;是已成功攝受五根的非常者的自然本性與態度。」

  「忍辱之素質如海深,也有如海洋的大浪停止之地,即海岸。它有如直透天界與梵天界的雲梯,也有如一切美德皆聚在一起的聖殿。它是身、語、意的至高清淨。」我們應該如此的省察忍辱的素質。

  再者,我們必須如此省察以不斷地培育忍辱:「若不緊握帶來平靜與安甯的忍辱,衆生就會追求傷害自身的惡業,後果是他們在今生及來世皆要受苦。」

  「雖然我是真的被他人折辱而受苦,然而起因卻是在我自己,因爲此苦是以我的身體爲田,以他人的作爲爲種子。」

  「我的忍辱是還清苦債的方法。」

  「若沒有做壞事的人,我又怎麼可能修持忍辱波羅蜜?」

  「雖然此人現在折辱我,但是過去他也曾經惠益過我。」

  「他的惡行是我修持忍辱的因,因此它對我有益。」

  「衆生就有如我的親生孩子們,一位智者又怎麼可以對自己做錯事的孩子生氣呢?」

  「他折辱我是因爲他已被憤怒之魔控製了,我應該幫他驅除這只魔鬼。」

  「我也是這帶來痛苦的惡行的原因之一。(因爲若我不存在的話,這件事就不會發生。)

  「是名色法在爲惡,是名色法受折辱,這兩組名色法在此刻已消逝。那麼是誰在生誰的氣呢?瞋恨是不應該生起的。」

  「究竟法都是無我的,並沒有造惡者,也沒有受折辱的人。」如此省察之後,他不斷地培育忍辱。

  若是由于長期以來的習氣,對折磨而生的怒氣繼續控製他的心,發心修菩薩道者應該如此省察:「忍辱是對治折辱的修行。」

  「帶給我痛苦的折辱是一個激起我的信心的因素(因爲苦是信心的親依止緣),也是一個感受世間苦與不圓滿的因素。」

  「眼等五根門會遇到各種不同的目標是自然的,包括可喜與不可喜的,若想不會遇到不喜歡的目標是不可能的事。」

  「由于服從瞋恨的命令,他已因憤怒而精神狂亂。向這種人報複又有什麼用呢?」

  「佛陀視衆生爲自己的親生孩子。因此,發願修菩薩道的我不可爲他們而灰心與生氣。」

  「若折辱我的人是具有戒行等聖潔的美德,我應該省察:『我不可對這有德行的人生氣。』」

  「若折辱我的人沒有戒行等聖潔的美德,我應該省察:『我應該對你懷有大悲心。』」

  「瞋恨使我的美德與名譽受損。」

  「對他生氣使我將看來醜惡,令我不得安眠等 。而這些是我的敵人所期望與感到高興的。」

  「瞋恨是個強敵,它帶來許多危害及破壞一切成就。」

  「具有忍辱的人沒有仇敵。」

  「造惡者會因其惡行而在未來遭受痛苦。只要我能忍辱,我就不會和他一樣遭受痛苦。」

  「若我以忍辱克製瞋恨,我將克服我那成爲怒火之奴的敵人。」

  「我不可爲了瞋恨而放棄忍辱這一個聖潔的美德。」

  「身爲一個具有戒行等聖潔美德的人,我怎麼可以讓排斥這些美德的汙染趁著生氣而生起?而且缺少了這些美德,我又怎能援助衆生與證得佛果。」

  「只有具備了忍辱,我們才不會受到外物幹擾,而心才有定力。只有具備了定力,我們才能觀到諸行(savkhara,有爲法)是無常與苦的,諸法(有爲法與無爲法)是無我的,涅槃是無爲法,是不死的等等,而佛性是不可思議與具有無邊的力量。」

  通過觀照而培育了「隨順忍」(anulomika khanti),他了解:「他們是無我的自然現象,根據各自的因緣而生滅。他們不從何處來,也不到何處去。他們並不是一個永恒的個體,也沒有一個主宰這些現象的主人。(因爲根本就是無我的。)」得以如此如實知見之後,他們明了自己不是「我」的住所。如此省察之後,菩薩不動搖與不退轉地朝向目的地,肯定會獲得正等正覺。

  (以上是對忍辱波羅蜜的深入省察。)

  七、深入地省察真實波羅蜜

  應該如此省察真實波羅蜜:

  「沒有真實就不可能擁有戒行等美德,因爲不真實就根本不會依願實行。」

  「當不守真實時,全部的惡行也跟著而來。」

  「不時時刻刻皆說真實話的人在今生也不會受到他人信任,在每個來世,他的話也無人肯接受。」

  「只有具備了真實,我們才能培育戒行等美德。」

  「只有以真實作爲基礎,我們才能淨化與成就聖潔的美德,譬如波羅蜜、舍離與善行。因此,在對各種現象保持真實之下,我們才能實行波羅蜜、舍離與善行的作用。而成就菩薩行。」

  (以上是對真實波羅蜜的深入的省察。)

  八、深入地省察決意波羅蜜

  「若無不動搖的決意修習布施波羅蜜等善行,在遇到敵對的吝啬、不道德等煩惱時,我們就不能再堅定與平穩地行善。若不能堅定與平穩,我們即不能善巧與勇猛地行善。缺少了善巧與勇猛,就不能成就正等正覺的先決條件,即布施波羅蜜等。」

  「只有對修習布施波羅蜜等善行持有不動搖的心,在遇到敵對的吝啬、不道德等煩惱時,才能繼續堅定與平穩地行善。若能保持堅定與平穩,即能善巧與勇猛地行善。唯有如此才能成就正等正覺的先決條件,即布施波羅蜜等。」我們應該如此省察決意的素質。

  (以上是對決意波羅蜜的深入省察。)

  九、深入地省察慈波羅蜜

  「一個很愛自己、時常都爲自己的利益著想(自私)的人,若對他人沒有慈心,不想去利益他人,那他在今生與來世都不會有成就。那麼,一個想要幫助衆生證得涅槃之樂的菩薩又該具備多少的慈心呢?只有對衆生孕育了無量慈心,菩薩才能幫助衆生證得涅槃之樂。」

  「我希望在成佛之後能夠幫助衆生獲得出世間之樂──涅槃,因此現在我必須開始希望他們能夠獲得世間的成就。」

  「若我在心裏也不能爲衆生的福利著想,何時才能從身語的行爲上去幫助他們獲得福利?」

  「我現在對衆生懷有慈心,未來他們將得以分享我所遺下之法,成爲法的繼承人與同伴。」

  「沒有這些衆生,就沒了修習波羅蜜的條件。因此他們提供了成就佛陀種種德行之條件。他們是一塊良田,適于播下善業的種子,是最好修善的場所,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特別地點。如此我們更應該對衆生懷有慈心。」

  我們也可如此省察慈的素質:

  「悲心是導向佛果的第一與最重要的根本修行。因爲菩薩樂于毫無分別地爲衆生提供福利與快樂(慈),所以他爲衆生除苦的心念(悲)也已根深蒂固而有非常的力量。因此我們必須培育對衆生的慈心,也即是悲心的基礎。」

  (以上是對慈波羅蜜的深入省察。)

  十、深入地省察舍波羅蜜

  「若沒有舍心,他人的汙辱與折磨可能會幹擾與動搖我的心。心不平穩就不能修善,譬如布施等成佛的先決條件。」

  「若不培育舍心,而只是對衆生培育慈愛,那是不可能淨化諸波羅蜜的。」

  「沒有舍心,就不能把善業與善果導向提升衆生的福利。」

  「菩薩對所施之物與受者是不含分別心的。沒有舍心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若不具備舍心,我們難以不顧慮生命與肢體的危險地修持淨戒。」

  「只有以舍心克服了不喜于善行及克服樂于感官享受之後,我們才會有出離心的力量。」

  「只有以智舍(banupekkha)才能正確地省察諸波羅蜜的作用。」

  「沒有舍心,過多的精進力將導致不能修禅。」

  「只有具備了舍心才能專注于忍辱。」

  「由于舍心,我們才會真誠。」

  「由于對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保持舍心,我們對修習波羅蜜的決意才能堅定不移。」

  「只有舍心才能不顧他人的折辱,這樣才能長久住于慈心。」

  如此修習諸波羅蜜,保持不動搖的決心去圓滿與成就它們。只有具備了舍心才可能辦得到這點。

  我們應該如此省察舍波羅蜜。

  (以上是對舍波羅蜜的深入省察。)

  因此省察不修十波羅蜜的壞處與修十波羅蜜的好處之省察智也是諸波羅蜜的根本條件。

  十五種行、五神通及它們的組成部份

  有如上述的省察智,十五種行、五神通及它們的組成部份也是波羅蜜的根本條件。

  十五種行是:

  一、 持戒(silasamvara)。

  二、 以正念攝受六根門(indriyesu guttadvarata),即眼、耳、鼻、舌、身、意,以便惡行不會生起。

  叁、 知足于食(bhojanamattannuta)。

  四、 在一天二十四小時裏的六個部份,即上午、中午、下午、初夜、中夜與後夜,只用中夜的時間睡覺,其它五段時間皆以兩種姿勢來修禅,即是坐禅與行禅。

  五至十一、七種美德,即:信、念、對造惡的羞恥心(慚)、對造惡的恐懼心(愧)、勤學、精進 與慧。

  十二至十五、四禅(初、第二、第叁與第四禅)。

  在這十五種行之中,前四個的組成部份是十叁頭陀支 (dhutavga)及少欲知足等美德。

  善法的七種美德的組成部份是:

  (a) 信:

  一、 佛隨念(Buddhanussati);

  二、 法隨念(Dhammanussati);

  叁、 僧隨念(Sanghanussati);

  四、 戒隨念(silanussati);

  五、 舍隨念(caganussati,此舍是指舍離或布施);

  六、 天隨念(devatanussati,即是以天人爲證,而隨念自己的信、戒、勤學、舍離與慧);

  七、 寂靜隨念(upasamanussati),即隨念涅槃的素質;

  八、 遠離無信之人(lukhapuggala parivajjana);

  九、 親近具有信心與親切的人(siniddhapuggala);

  十、 省察能激發信心之法(pasa…

《南傳菩薩道(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傳菩薩道(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