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菩萨道(上)▪P15

  ..续本文上一页道:「若解脱生死是实有的话,我们应该可以不付出努力而自动获得它。」只有通过精进力才能远离这些错误的言论。

  或者:「若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证得佛果,像我这般高等的人又有什么精进的难题呢?」

  应该如此省察精进的素质。

  (以上是对精进波罗蜜的深入省察。)

  六、深入地省察忍辱波罗蜜

  「忍辱可以去除对抗所有美德的瞋恨心,也是善者培育种种美德的万灵工具。它是领导众生的菩萨之服饰;是沙门与婆罗门的力量;是一道扑灭怒火的流水;是中和恶人无礼之毒的神咒;是已成功摄受五根的非常者的自然本性与态度。」

  「忍辱之素质如海深,也有如海洋的大浪停止之地,即海岸。它有如直透天界与梵天界的云梯,也有如一切美德皆聚在一起的圣殿。它是身、语、意的至高清净。」我们应该如此的省察忍辱的素质。

  再者,我们必须如此省察以不断地培育忍辱:「若不紧握带来平静与安宁的忍辱,众生就会追求伤害自身的恶业,后果是他们在今生及来世皆要受苦。」

  「虽然我是真的被他人折辱而受苦,然而起因却是在我自己,因为此苦是以我的身体为田,以他人的作为为种子。」

  「我的忍辱是还清苦债的方法。」

  「若没有做坏事的人,我又怎么可能修持忍辱波罗蜜?」

  「虽然此人现在折辱我,但是过去他也曾经惠益过我。」

  「他的恶行是我修持忍辱的因,因此它对我有益。」

  「众生就有如我的亲生孩子们,一位智者又怎么可以对自己做错事的孩子生气呢?」

  「他折辱我是因为他已被愤怒之魔控制了,我应该帮他驱除这只魔鬼。」

  「我也是这带来痛苦的恶行的原因之一。(因为若我不存在的话,这件事就不会发生。)

  「是名色法在为恶,是名色法受折辱,这两组名色法在此刻已消逝。那么是谁在生谁的气呢?瞋恨是不应该生起的。」

  「究竟法都是无我的,并没有造恶者,也没有受折辱的人。」如此省察之后,他不断地培育忍辱。

  若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习气,对折磨而生的怒气继续控制他的心,发心修菩萨道者应该如此省察:「忍辱是对治折辱的修行。」

  「带给我痛苦的折辱是一个激起我的信心的因素(因为苦是信心的亲依止缘),也是一个感受世间苦与不圆满的因素。」

  「眼等五根门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目标是自然的,包括可喜与不可喜的,若想不会遇到不喜欢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事。」

  「由于服从瞋恨的命令,他已因愤怒而精神狂乱。向这种人报复又有什么用呢?」

  「佛陀视众生为自己的亲生孩子。因此,发愿修菩萨道的我不可为他们而灰心与生气。」

  「若折辱我的人是具有戒行等圣洁的美德,我应该省察:『我不可对这有德行的人生气。』」

  「若折辱我的人没有戒行等圣洁的美德,我应该省察:『我应该对你怀有大悲心。』」

  「瞋恨使我的美德与名誉受损。」

  「对他生气使我将看来丑恶,令我不得安眠等 。而这些是我的敌人所期望与感到高兴的。」

  「瞋恨是个强敌,它带来许多危害及破坏一切成就。」

  「具有忍辱的人没有仇敌。」

  「造恶者会因其恶行而在未来遭受痛苦。只要我能忍辱,我就不会和他一样遭受痛苦。」

  「若我以忍辱克制瞋恨,我将克服我那成为怒火之奴的敌人。」

  「我不可为了瞋恨而放弃忍辱这一个圣洁的美德。」

  「身为一个具有戒行等圣洁美德的人,我怎么可以让排斥这些美德的污染趁着生气而生起?而且缺少了这些美德,我又怎能援助众生与证得佛果。」

  「只有具备了忍辱,我们才不会受到外物干扰,而心才有定力。只有具备了定力,我们才能观到诸行(savkhara,有为法)是无常与苦的,诸法(有为法与无为法)是无我的,涅槃是无为法,是不死的等等,而佛性是不可思议与具有无边的力量。」

  通过观照而培育了「随顺忍」(anulomika khanti),他了解:「他们是无我的自然现象,根据各自的因缘而生灭。他们不从何处来,也不到何处去。他们并不是一个永恒的个体,也没有一个主宰这些现象的主人。(因为根本就是无我的。)」得以如此如实知见之后,他们明了自己不是「我」的住所。如此省察之后,菩萨不动摇与不退转地朝向目的地,肯定会获得正等正觉。

  (以上是对忍辱波罗蜜的深入省察。)

  七、深入地省察真实波罗蜜

  应该如此省察真实波罗蜜:

  「没有真实就不可能拥有戒行等美德,因为不真实就根本不会依愿实行。」

  「当不守真实时,全部的恶行也跟着而来。」

  「不时时刻刻皆说真实话的人在今生也不会受到他人信任,在每个来世,他的话也无人肯接受。」

  「只有具备了真实,我们才能培育戒行等美德。」

  「只有以真实作为基础,我们才能净化与成就圣洁的美德,譬如波罗蜜、舍离与善行。因此,在对各种现象保持真实之下,我们才能实行波罗蜜、舍离与善行的作用。而成就菩萨行。」

  (以上是对真实波罗蜜的深入的省察。)

  八、深入地省察决意波罗蜜

  「若无不动摇的决意修习布施波罗蜜等善行,在遇到敌对的吝啬、不道德等烦恼时,我们就不能再坚定与平稳地行善。若不能坚定与平稳,我们即不能善巧与勇猛地行善。缺少了善巧与勇猛,就不能成就正等正觉的先决条件,即布施波罗蜜等。」

  「只有对修习布施波罗蜜等善行持有不动摇的心,在遇到敌对的吝啬、不道德等烦恼时,才能继续坚定与平稳地行善。若能保持坚定与平稳,即能善巧与勇猛地行善。唯有如此才能成就正等正觉的先决条件,即布施波罗蜜等。」我们应该如此省察决意的素质。

  (以上是对决意波罗蜜的深入省察。)

  九、深入地省察慈波罗蜜

  「一个很爱自己、时常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自私)的人,若对他人没有慈心,不想去利益他人,那他在今生与来世都不会有成就。那么,一个想要帮助众生证得涅槃之乐的菩萨又该具备多少的慈心呢?只有对众生孕育了无量慈心,菩萨才能帮助众生证得涅槃之乐。」

  「我希望在成佛之后能够帮助众生获得出世间之乐──涅槃,因此现在我必须开始希望他们能够获得世间的成就。」

  「若我在心里也不能为众生的福利着想,何时才能从身语的行为上去帮助他们获得福利?」

  「我现在对众生怀有慈心,未来他们将得以分享我所遗下之法,成为法的继承人与同伴。」

  「没有这些众生,就没了修习波罗蜜的条件。因此他们提供了成就佛陀种种德行之条件。他们是一块良田,适于播下善业的种子,是最好修善的场所,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特别地点。如此我们更应该对众生怀有慈心。」

  我们也可如此省察慈的素质:

  「悲心是导向佛果的第一与最重要的根本修行。因为菩萨乐于毫无分别地为众生提供福利与快乐(慈),所以他为众生除苦的心念(悲)也已根深蒂固而有非常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培育对众生的慈心,也即是悲心的基础。」

  (以上是对慈波罗蜜的深入省察。)

  十、深入地省察舍波罗蜜

  「若没有舍心,他人的污辱与折磨可能会干扰与动摇我的心。心不平稳就不能修善,譬如布施等成佛的先决条件。」

  「若不培育舍心,而只是对众生培育慈爱,那是不可能净化诸波罗蜜的。」

  「没有舍心,就不能把善业与善果导向提升众生的福利。」

  「菩萨对所施之物与受者是不含分别心的。没有舍心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若不具备舍心,我们难以不顾虑生命与肢体的危险地修持净戒。」

  「只有以舍心克服了不喜于善行及克服乐于感官享受之后,我们才会有出离心的力量。」

  「只有以智舍(banupekkha)才能正确地省察诸波罗蜜的作用。」

  「没有舍心,过多的精进力将导致不能修禅。」

  「只有具备了舍心才能专注于忍辱。」

  「由于舍心,我们才会真诚。」

  「由于对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保持舍心,我们对修习波罗蜜的决意才能坚定不移。」

  「只有舍心才能不顾他人的折辱,这样才能长久住于慈心。」

  如此修习诸波罗蜜,保持不动摇的决心去圆满与成就它们。只有具备了舍心才可能办得到这点。

  我们应该如此省察舍波罗蜜。

  (以上是对舍波罗蜜的深入省察。)

  因此省察不修十波罗蜜的坏处与修十波罗蜜的好处之省察智也是诸波罗蜜的根本条件。

  十五种行、五神通及它们的组成部份

  有如上述的省察智,十五种行、五神通及它们的组成部份也是波罗蜜的根本条件。

  十五种行是:

  一、 持戒(silasamvara)。

  二、 以正念摄受六根门(indriyesu guttadvarata),即眼、耳、鼻、舌、身、意,以便恶行不会生起。

  三、 知足于食(bhojanamattannuta)。

  四、 在一天二十四小时里的六个部份,即上午、中午、下午、初夜、中夜与后夜,只用中夜的时间睡觉,其它五段时间皆以两种姿势来修禅,即是坐禅与行禅。

  五至十一、七种美德,即:信、念、对造恶的羞耻心(惭)、对造恶的恐惧心(愧)、勤学、精进 与慧。

  十二至十五、四禅(初、第二、第三与第四禅)。

  在这十五种行之中,前四个的组成部份是十三头陀支 (dhutavga)及少欲知足等美德。

  善法的七种美德的组成部份是:

  (a) 信:

  一、 佛随念(Buddhanussati);

  二、 法随念(Dhammanussati);

  三、 僧随念(Sanghanussati);

  四、 戒随念(silanussati);

  五、 舍随念(caganussati,此舍是指舍离或布施);

  六、 天随念(devatanussati,即是以天人为证,而随念自己的信、戒、勤学、舍离与慧);

  七、 寂静随念(upasamanussati),即随念涅槃的素质;

  八、 远离无信之人(lukhapuggala parivajjana);

  九、 亲近具有信心与亲切的人(siniddhapuggala);

  十、 省察能激发信心之法(pasa…

《南传菩萨道(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南传菩萨道(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