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菩萨道(上)▪P16

  ..续本文上一页daniya dhamma paccavekkhana);

  十一、时时刻刻都倾向于提升信心(tadadhimuttata)。

  (b) 念:

  一、正念与明觉于七种动作,即前进、后退等;

  二、远离粗心与无正念的人;

  三、亲近有正念的人;

  四、时时刻刻都倾向于提升正念。

  (c-d)惭与愧:

  一、省察恶法的危险;

  二、省察投生恶道的危险;

  三、省察善法的支持性、援助性;

  四、远离无惭愧心的人;

  五、亲近有惭愧心的人;

  六、时时刻刻都倾向于提升惭愧心。

  (e) 勤学:

  一、过去对学习所付出的努力;

  二、不断地学习与探索;

  三、亲近与修习善法;

  四、学习无可责备的知识;

  五、成熟的五根,即信、精进、念、定与慧;

  六、远离烦恼;

  七、远离无知的人;

  八、亲近博学者;

  九、时时刻刻都倾向于增广知识。

  (f) 精进:

  一、省察投生恶道的危险;

  二、省察努力精进的益处;

  三、省察跟随智者(佛陀等)所行之道的益处;

  四、以勤修佛法来尊敬供养食物的施主;

  五、省察神圣的善法遗产;

  六、省察我们的导师──即佛陀的无上素质;

  七、省察我们的特出传承,即是佛陀的后代;

  八、省察我们佛法上的同伴的圣洁德行;

  九、远离懒人;

  十、亲近精进的人;

  十一、时时刻刻都倾向于提升精进力。

  (g) 慧:

  一、 重复地观照五蕴、六根、四大等;

  二、 保持体内与体外皆清洁;

  三、 时常保持信与慧平衡,精进与定的平衡,有如一句格言:

   「过多的信导致太过热忱;

   过多的慧导致狡滑;

   过多的精进导致烦躁散乱;

   过多的定导致心昏沉;

   但是绝不会有过多的念。」

  四、 远离愚痴的人;

  五、 亲近智者;

  六、 省察有关微细的目标(譬如五蕴等)之广泛与深奥的智慧;

  七、 时时刻刻都倾向于培育智慧。

  (h) 四个禅那的组成部份是:

  一、(上述)始于持戒的十五种行的首四个;

  二、止禅;

  三、禅那的五自在。

  通过十五种行与五神通,则可以获得加行清净、意清净。通过加行清净,我们做了无畏施给众生。而通过意清净,我们就会行物施。通过两种清净,我们就可以做法施。

  如此,我们可以了解十五种行与五神通如何是诸波罗蜜的根本条件。

  第七篇:什么是污染波罗蜜的因素?

  对于这个问题:「什么是污染波罗蜜的因素?」,它的答案是:由于渴爱、我慢与邪见,而以为诸波罗蜜是「我的」、「我」与「我自己」,这些就是污染波罗蜜的原因。

  对污染每一个波罗蜜的因素更精确的答案如下:

  一、 对布施之物之间有分别心,与对受者之间有分别心便污染了布施波罗蜜。(在修习布施波罗蜜时,无论菩萨有什么东西,他都毫无分别心地给与任何一个来讨取的人。他不应该对布施之物的品质作此想:「这个太差,不好拿去布施。这个太好了,不能拿去布施。」他也不应对受者作此想:「这是个没有道德的人,我不可以布施给他。」这分别心污染了布施波罗蜜。)

  二、 对不同的生物与不同的时候有分别心即污染了持戒波罗蜜。(在修习持戒波罗蜜时,不应该对生物与时间有分别心地想:「我只须对某某生物持不杀生戒,对其他众生我可以不持戒。我只须在某个时候持戒,其它时候我可以不持戒。」这种分别心导致持戒波罗蜜不清净。)

  三、 认为两种欲 与三界生命是快乐的,而认为欲与生命的止息是苦的;这些是污染出离波罗蜜的原因。

  四、 错误地认为有「我」与「我的」是污染智慧波罗蜜的原因。

  五、 软弱无力的心带来昏沉与散乱是污染精进波罗蜜的原因。

  六、 分别自己与他人(我的人和他的人)的心是污染忍辱波罗蜜的原因。

  七、 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没有触到与不知道的说是有看到、听到、触到与知道。反之,有看到、听到、触到与知道的却说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没有触到与不知道;这些都是污染真实波罗蜜的原因。

  八、 认为波罗蜜、舍离与善行诸菩提资粮是无益的,反而认为与它们对立的恶法是有益的;这些是污染决意波罗蜜的原因。

  九、 分别谁人对自己有恩与否(谁是友善与不友善的)是污染慈波罗蜜的原因。

  十、 分别所遇到的感官目标为可喜与不可喜的心是污染舍波罗蜜的原因。

  第八篇:什么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

  对于这个问题:「什么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它的答案是:不被渴爱、我慢与邪见污染破坏,以及(有如上述的)无分别心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

  因此,只有不受渴爱、我慢、邪见与分别心污染的波罗蜜才是清净的。

  第九篇:什么是波罗蜜的对立因素?

  对于这个问题:「什么是波罗蜜的对立因素?」,答案是:概括来说,一切烦恼与恶法皆是波罗蜜的对立因素。

  深入的探讨:执着布施之物和自私跟布施波罗蜜对立。身、语、意恶行跟持戒波罗蜜对立。取乐于欲乐目标、烦恼欲与生命跟出离波罗蜜对立。愚痴跟智慧对立。前述的八懈怠事跟精进波罗蜜对立。由于贪或瞋而不能忍受可喜与不可喜的目标跟忍辱波罗蜜对立。没有如实地说出真相跟真实波罗蜜对立。无能力去克服那些与波罗蜜对立的恶法是决意波罗蜜的对立因素。九个导致瞋恨的原因是慈波罗蜜的对立因素。不中立地看待可喜与不可喜的目标是舍波罗蜜的对立因素。

  更深入的探讨:

  一、 对布施之物起执着(贪)、对受者起反感(瞋)和对布施与其善果的愚痴(痴)都是布施波罗蜜的对立因素,因为只有在无贪、无瞋、无痴时才能成就布施。

  二、 十恶业是持戒波罗蜜的对立因素,因为只有在身语意远离邪恶时才能成就戒行。

  三、 出离是远离欲乐、远离恶待他人与远离自我折磨的圣行。因此沉迷在欲乐(贪)、恶待他人(瞋)与自我折磨(痴)是出离波罗蜜的对立因素。

  四、 贪瞋痴导致众生盲目,反之,智慧令盲目的众生复明。因此,这导致众生盲目的三恶法是智慧波罗蜜的对立因素。

  五、 由于贪欲,我们对行善退缩不前;由于瞋恨,我们无能建立善行;由于愚痴,我们不能正确地努力。只有通过精进我们才能行善,建立起善行与朝向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因此,贪瞋痴三恶法是精进波罗蜜的对立因素。

  六、 只有具备了忍辱,我们才能对治对可喜的目标起贪欲的倾向,对治对不可喜的目标起瞋恨的倾向,以及能够观察到无我与空的本质。因此,令人不能观察诸法无我与空之本质的贪瞋痴是忍辱波罗蜜的对立的因素。

  七、 缺少了真实,我们就可能在接受人的善待时被贪欲误导,以及在受到他人折辱时被瞋恨误导,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失去了真实。只有具备了真实,我们才能在面对优与劣的情况之下不会因为贪而有所偏差,也不会被瞋与痴阻碍真实的显现。因此这贪瞋痴三恶法是真实波罗蜜的对立因素。

  八、 具备了决意,我们得以克服生命中的苦、乐、起、落,以及保持不动摇的心去圆满诸波罗蜜。因此令人不能克服生命中的起落的贪瞋痴是决意波罗蜜的对立因素。

  九、 培育慈心可以克服五盖(提升精神道的阻碍 ),因此这三个构成障碍的贪瞋痴恶法是慈波罗蜜的对立因素。

  十、 没有舍心将不能停止与消灭对可喜目标之贪婪和对不可喜目标之憎恨(反感),我们也无法以平等心去看待它们。只有具备了舍心,我们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这三恶法是舍波罗蜜的对立因素。

  第十篇:什么是修习波罗蜜之

  详细与深入的方法?

  对于这问题:「如何去圆满波罗蜜?菩萨又是怎样修习波罗蜜的?」,其答案如下:

  关于布施波罗蜜

  为了众生的利益,菩萨以多种方法圆满布施波罗蜜:致力为众生谋求福利、舍弃自己的肢体与生命、防止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危险、给予他们佛法的指导等。

  详细的答案是:布施有三种,即:一、物施;二、无畏施;三、法施。

  一、物施

  物施又可分为两种,即(i)内物施和(ii)外物施。(根据经藏的列举法)可以布施的外物有十种:食物、饮品、衣服、交通工具、香水、花与药膏、座位、床、住所和点灯的物品。这些物品可以再分为更多种,譬如食物可以分为硬食、软食等。

  同样地,(根据论藏的列举法)物品可以依据六尘(六所缘)的分法分为六种,即可视物、声音等。这些六尘的物品又可以再分为许多种类,譬如可视物可以是蓝的、黄的等等。

  同样地,物品可以分为许多无生命的种类,譬如宝石、金、银、珍珠、珊瑚、稻田、其它适于耕种的地、公园、花园等。而有生命的则可以分为女奴、男奴、牛等。因此有许多可以布施的东西。

  如何行外物施?

  当菩萨行外物施时,他布施所需之物给需要的人。当他知道某人需要某物时,即使是那人不讨,他也会布施。若他人来讨,他会布施得更多。当行布施时,他毫无条件地实行。

  当有足够的物品,他就给每一个人足够的份量。若物品不足时,他则平均分配。

  这里有一项须注意的特点:在行布施时,他不布施会带来坏处的物品,譬如武器、毒药与麻醉物。他也不布施没有益处且导致懈怠、忽视与嬉戏的玩乐物。

  对于病人,他不布施不适当的食物与饮品,他只布施适当与适量的物品。

  同样地,当有人向他讨时,他给在家人适合在家人的物品;给比丘适合比丘的物品。(他不给在家人比丘所用的东西,反之也是如此。)布施时,他不会给亲近的父母亲、亲戚、朋友、同事、孩子们、妻子、仆人及工人带来麻烦。

  答应了给优等的东西,他不会给劣等的东西。布施时,他不会期望利益、尊敬、名誉或回报。除了正等正觉之外,他不会期望投生善界、富有之类的善报。他行布施的唯一愿望即是证得正等正觉。

  布施时,他不会厌恶受者或所施之物。甚至对于辱骂他的受者,他也绝不以无礼的态度(不会像在倒垃圾般)或恼怒地行布施。他时常具有悲心、尊敬与平静地行布施。行布施时,他绝不相信吵闹…

《南传菩萨道(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南传菩萨道(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