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菩薩道(上)▪P16

  ..續本文上一頁daniya dhamma paccavekkhana);

  十一、時時刻刻都傾向于提升信心(tadadhimuttata)。

  (b) 念:

  一、正念與明覺于七種動作,即前進、後退等;

  二、遠離粗心與無正念的人;

  叁、親近有正念的人;

  四、時時刻刻都傾向于提升正念。

  (c-d)慚與愧:

  一、省察惡法的危險;

  二、省察投生惡道的危險;

  叁、省察善法的支持性、援助性;

  四、遠離無慚愧心的人;

  五、親近有慚愧心的人;

  六、時時刻刻都傾向于提升慚愧心。

  (e) 勤學:

  一、過去對學習所付出的努力;

  二、不斷地學習與探索;

  叁、親近與修習善法;

  四、學習無可責備的知識;

  五、成熟的五根,即信、精進、念、定與慧;

  六、遠離煩惱;

  七、遠離無知的人;

  八、親近博學者;

  九、時時刻刻都傾向于增廣知識。

  (f) 精進:

  一、省察投生惡道的危險;

  二、省察努力精進的益處;

  叁、省察跟隨智者(佛陀等)所行之道的益處;

  四、以勤修佛法來尊敬供養食物的施主;

  五、省察神聖的善法遺産;

  六、省察我們的導師──即佛陀的無上素質;

  七、省察我們的特出傳承,即是佛陀的後代;

  八、省察我們佛法上的同伴的聖潔德行;

  九、遠離懶人;

  十、親近精進的人;

  十一、時時刻刻都傾向于提升精進力。

  (g) 慧:

  一、 重複地觀照五蘊、六根、四大等;

  二、 保持體內與體外皆清潔;

  叁、 時常保持信與慧平衡,精進與定的平衡,有如一句格言:

   「過多的信導致太過熱忱;

   過多的慧導致狡滑;

   過多的精進導致煩躁散亂;

   過多的定導致心昏沈;

   但是絕不會有過多的念。」

  四、 遠離愚癡的人;

  五、 親近智者;

  六、 省察有關微細的目標(譬如五蘊等)之廣泛與深奧的智慧;

  七、 時時刻刻都傾向于培育智慧。

  (h) 四個禅那的組成部份是:

  一、(上述)始于持戒的十五種行的首四個;

  二、止禅;

  叁、禅那的五自在。

  通過十五種行與五神通,則可以獲得加行清淨、意清淨。通過加行清淨,我們做了無畏施給衆生。而通過意清淨,我們就會行物施。通過兩種清淨,我們就可以做法施。

  如此,我們可以了解十五種行與五神通如何是諸波羅蜜的根本條件。

  第七篇:什麼是汙染波羅蜜的因素?

  對于這個問題:「什麼是汙染波羅蜜的因素?」,它的答案是:由于渴愛、我慢與邪見,而以爲諸波羅蜜是「我的」、「我」與「我自己」,這些就是汙染波羅蜜的原因。

  對汙染每一個波羅蜜的因素更精確的答案如下:

  一、 對布施之物之間有分別心,與對受者之間有分別心便汙染了布施波羅蜜。(在修習布施波羅蜜時,無論菩薩有什麼東西,他都毫無分別心地給與任何一個來討取的人。他不應該對布施之物的品質作此想:「這個太差,不好拿去布施。這個太好了,不能拿去布施。」他也不應對受者作此想:「這是個沒有道德的人,我不可以布施給他。」這分別心汙染了布施波羅蜜。)

  二、 對不同的生物與不同的時候有分別心即汙染了持戒波羅蜜。(在修習持戒波羅蜜時,不應該對生物與時間有分別心地想:「我只須對某某生物持不殺生戒,對其他衆生我可以不持戒。我只須在某個時候持戒,其它時候我可以不持戒。」這種分別心導致持戒波羅蜜不清淨。)

  叁、 認爲兩種欲 與叁界生命是快樂的,而認爲欲與生命的止息是苦的;這些是汙染出離波羅蜜的原因。

  四、 錯誤地認爲有「我」與「我的」是汙染智慧波羅蜜的原因。

  五、 軟弱無力的心帶來昏沈與散亂是汙染精進波羅蜜的原因。

  六、 分別自己與他人(我的人和他的人)的心是汙染忍辱波羅蜜的原因。

  七、 沒有看到、沒有聽到、沒有觸到與不知道的說是有看到、聽到、觸到與知道。反之,有看到、聽到、觸到與知道的卻說沒有看到、沒有聽到、沒有觸到與不知道;這些都是汙染真實波羅蜜的原因。

  八、 認爲波羅蜜、舍離與善行諸菩提資糧是無益的,反而認爲與它們對立的惡法是有益的;這些是汙染決意波羅蜜的原因。

  九、 分別誰人對自己有恩與否(誰是友善與不友善的)是汙染慈波羅蜜的原因。

  十、 分別所遇到的感官目標爲可喜與不可喜的心是汙染舍波羅蜜的原因。

  第八篇:什麼是淨化波羅蜜的因素?

  對于這個問題:「什麼是淨化波羅蜜的因素?」,它的答案是:不被渴愛、我慢與邪見汙染破壞,以及(有如上述的)無分別心是淨化波羅蜜的因素。

  因此,只有不受渴愛、我慢、邪見與分別心汙染的波羅蜜才是清淨的。

  第九篇:什麼是波羅蜜的對立因素?

  對于這個問題:「什麼是波羅蜜的對立因素?」,答案是:概括來說,一切煩惱與惡法皆是波羅蜜的對立因素。

  深入的探討:執著布施之物和自私跟布施波羅蜜對立。身、語、意惡行跟持戒波羅蜜對立。取樂于欲樂目標、煩惱欲與生命跟出離波羅蜜對立。愚癡跟智慧對立。前述的八懈怠事跟精進波羅蜜對立。由于貪或瞋而不能忍受可喜與不可喜的目標跟忍辱波羅蜜對立。沒有如實地說出真相跟真實波羅蜜對立。無能力去克服那些與波羅蜜對立的惡法是決意波羅蜜的對立因素。九個導致瞋恨的原因是慈波羅蜜的對立因素。不中立地看待可喜與不可喜的目標是舍波羅蜜的對立因素。

  更深入的探討:

  一、 對布施之物起執著(貪)、對受者起反感(瞋)和對布施與其善果的愚癡(癡)都是布施波羅蜜的對立因素,因爲只有在無貪、無瞋、無癡時才能成就布施。

  二、 十惡業是持戒波羅蜜的對立因素,因爲只有在身語意遠離邪惡時才能成就戒行。

  叁、 出離是遠離欲樂、遠離惡待他人與遠離自我折磨的聖行。因此沈迷在欲樂(貪)、惡待他人(瞋)與自我折磨(癡)是出離波羅蜜的對立因素。

  四、 貪瞋癡導致衆生盲目,反之,智慧令盲目的衆生複明。因此,這導致衆生盲目的叁惡法是智慧波羅蜜的對立因素。

  五、 由于貪欲,我們對行善退縮不前;由于瞋恨,我們無能建立善行;由于愚癡,我們不能正確地努力。只有通過精進我們才能行善,建立起善行與朝向正確的方向去努力。因此,貪瞋癡叁惡法是精進波羅蜜的對立因素。

  六、 只有具備了忍辱,我們才能對治對可喜的目標起貪欲的傾向,對治對不可喜的目標起瞋恨的傾向,以及能夠觀察到無我與空的本質。因此,令人不能觀察諸法無我與空之本質的貪瞋癡是忍辱波羅蜜的對立的因素。

  七、 缺少了真實,我們就可能在接受人的善待時被貪欲誤導,以及在受到他人折辱時被瞋恨誤導,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失去了真實。只有具備了真實,我們才能在面對優與劣的情況之下不會因爲貪而有所偏差,也不會被瞋與癡阻礙真實的顯現。因此這貪瞋癡叁惡法是真實波羅蜜的對立因素。

  八、 具備了決意,我們得以克服生命中的苦、樂、起、落,以及保持不動搖的心去圓滿諸波羅蜜。因此令人不能克服生命中的起落的貪瞋癡是決意波羅蜜的對立因素。

  九、 培育慈心可以克服五蓋(提升精神道的阻礙 ),因此這叁個構成障礙的貪瞋癡惡法是慈波羅蜜的對立因素。

  十、 沒有舍心將不能停止與消滅對可喜目標之貪婪和對不可喜目標之憎恨(反感),我們也無法以平等心去看待它們。只有具備了舍心,我們才能做到這一點。因此這叁惡法是舍波羅蜜的對立因素。

  第十篇:什麼是修習波羅蜜之

  詳細與深入的方法?

  對于這問題:「如何去圓滿波羅蜜?菩薩又是怎樣修習波羅蜜的?」,其答案如下:

  關于布施波羅蜜

  爲了衆生的利益,菩薩以多種方法圓滿布施波羅蜜:致力爲衆生謀求福利、舍棄自己的肢體與生命、防止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危險、給予他們佛法的指導等。

  詳細的答案是:布施有叁種,即:一、物施;二、無畏施;叁、法施。

  一、物施

  物施又可分爲兩種,即(i)內物施和(ii)外物施。(根據經藏的列舉法)可以布施的外物有十種:食物、飲品、衣服、交通工具、香水、花與藥膏、座位、床、住所和點燈的物品。這些物品可以再分爲更多種,譬如食物可以分爲硬食、軟食等。

  同樣地,(根據論藏的列舉法)物品可以依據六塵(六所緣)的分法分爲六種,即可視物、聲音等。這些六塵的物品又可以再分爲許多種類,譬如可視物可以是藍的、黃的等等。

  同樣地,物品可以分爲許多無生命的種類,譬如寶石、金、銀、珍珠、珊瑚、稻田、其它適于耕種的地、公園、花園等。而有生命的則可以分爲女奴、男奴、牛等。因此有許多可以布施的東西。

  如何行外物施?

  當菩薩行外物施時,他布施所需之物給需要的人。當他知道某人需要某物時,即使是那人不討,他也會布施。若他人來討,他會布施得更多。當行布施時,他毫無條件地實行。

  當有足夠的物品,他就給每一個人足夠的份量。若物品不足時,他則平均分配。

  這裏有一項須注意的特點:在行布施時,他不布施會帶來壞處的物品,譬如武器、毒藥與麻醉物。他也不布施沒有益處且導致懈怠、忽視與嬉戲的玩樂物。

  對于病人,他不布施不適當的食物與飲品,他只布施適當與適量的物品。

  同樣地,當有人向他討時,他給在家人適合在家人的物品;給比丘適合比丘的物品。(他不給在家人比丘所用的東西,反之也是如此。)布施時,他不會給親近的父母親、親戚、朋友、同事、孩子們、妻子、仆人及工人帶來麻煩。

  答應了給優等的東西,他不會給劣等的東西。布施時,他不會期望利益、尊敬、名譽或回報。除了正等正覺之外,他不會期望投生善界、富有之類的善報。他行布施的唯一願望即是證得正等正覺。

  布施時,他不會厭惡受者或所施之物。甚至對于辱罵他的受者,他也絕不以無禮的態度(不會像在倒垃圾般)或惱怒地行布施。他時常具有悲心、尊敬與平靜地行布施。行布施時,他絕不相信吵鬧…

《南傳菩薩道(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傳菩薩道(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