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心无限--《慈经》的开示

  慈心无限--《慈经》的开示

  喜戒禅师 著 释自咏 译

  

  

  培育正直、善顺、温和、生活简单、善护诸根等特质,同时祈愿所有的众生快乐安详,没有痛苦,如母护子,发展无限的慈心,将能获得自他无量的利益 。

  

  《慈经》

  善于行善并希望内心安详的人应当培养这些特质:

  他必须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顺、温和,以及谦虚。

  能够知足并且容易被护持,生活少务、简单。善护诸根,谨慎、不轻率,亦不贪恋眷属。

  他应当不轻犯任何极微小的过失,避免也许受到智者的谴责。接着,他应当在心中培养如下的心念:

  愿所有的众生快乐安全,愿他们的内心是满足的。

  不论那一类的众生,软弱或强壮;长、胖短、或中等;短、小或巨大。也不论是可见或不可见,在我们周围或离我们遥远,已出生或即将出生的众生,愿所有众生,无一例外地,和喜充满。

  让人彼此间没有相互欺骗,且不管身在何处,任何一个人都不轻视他人,即使生气或怨恨,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

  如同母亲不顾自身生命地护念她唯一的孩子,愿人们也能对众生散发这样无量的慈心。

  让一个人无量慈的心念充满世界的上方、下方,及横遍十方,没有任何的障碍,没有任何的仇恨及敌意。

  只要一个人是醒觉的,无论站着、行走、坐着或躺下,他应当保持正念,这就是所谓的「此生中最高的境界」。

  一位放弃执着于感官欲望的人,不落入邪见,正直且具足观智,他必定将不再进入母胎受生。

  

  来自佛陀的教示

  《慈经》是有关于对宇宙众生无限爱心的开示,经名在巴利文中称为《慈经》,因为它是以「慈心应作」这个字为经题,所以又经常被称为《慈心应作经》。这部经广为人知,在很多仪式中,出家众都会诵念这部经。

  这部经的内容是记载佛陀对比丘们的教导。佛世时,有群比丘来到佛陀住的地方,请求佛陀教导并授予他们禅修的方法(这里并没有记载佛陀教授比丘那一种禅修方法),比丘们学习、研究佛陀所教授的禅修方法后,便在雨季安居之前,前往森林,持续禅修的练习。

  〔禅修比丘的困扰〕

  比丘们选择的那座森林里,住着一群精灵,他们大多数是树神。当比丘们住到森林里时,树神们就必须带着一家大小离开原本居住的树,搬下来住在地上,这让树神们觉得自己很悲惨,因此希望比丘们只要住几天就能赶快离开。然而过了好几天,比丘们仍然没有任何准备离开的迹象。树神们在地上过得很痛苦,便决定现出令人恐惧的可怕幻象,来恐吓比丘。为了能顺利赶走比丘,不仅现出可怕的幻象,树神还放出难闻的气味,令比丘们更加受不了。

  受到这些幻象与声音压迫的比丘们,无法好好禅修,最后,当他们再也无法忍受时,便回到佛陀的住处,请求佛陀送他们到其它地方禅修。

  佛陀透过神通眼观察,在地球上却找不到一个比之前所住的更合适的地方,于是佛陀便对比丘们说:「比丘们,除了那里,没有更适合的处所了。你们必须回到原来的地方。」比丘们听了后便说:「回到原来的地方!这样仍然会受到树神的压迫,而无法禅修。佛陀,为什么您还要把我们送回同样的地方呢?」 佛陀回答:「之前你们到那里,是没有带着武器的,现在我将给予你们武器。你们带着武器回到同样的地方,继续练习禅修,那里是唯一的处所。」

  〔无惧的武器〕

  佛陀给予他们的武器,就是无限爱心的修习法──慈心(Metta)。于是佛陀便为比丘们讲了这部经,比丘们在学习了慈心观的方法后,便返回森林,安心并顺利地禅修了。

  培育美好的特质

  这部经并没有像一般经典以「如是我闻」开始,因为它是被记载在《小部经》中一部非常简短的经。事实上它很简短,你可以在三分钟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诵完,但它的内容却是丰富且多样的。

  经文的一开始,佛陀讲述比丘应有的特质 ──修习慈心观前必须具备的特质。但这并不表示比丘在修习慈心观前,一定得具备这些,也不表示还没有完全具备的比丘便不能修习慈心观。这些美好且理想的特质,虽然比丘们可能无法完全地具足,但还是必须尽量尝试培育及养具。

  善于行善并希望内心安详的人应当培养这些特质。

  「善于行善」意为善知如何对事物做出合宜的回应;「内心安详」是指寂静安详的涅槃境界。希望到达涅槃的人,应当照着以下所教导的去做。

  〔个性的培养〕

  他必须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顺、温和,以及谦虚。

  ◎有能力

  比丘必须有能力为解脱生死的轮回而奋斗,他必须有不断精进于禅修的准备。

  ◎完全地正直

  在巴利语词中「ujU 」这个字是直的意思。一位比丘必须正直,完全地,没有任何迂回的正直。也就是必须坦诚,不仅是一般所认为的坦诚,而且是完完全全地坦诚。

  ◎善顺

  「 suvaco」在巴利语词中是容易沟通的意思。容易沟通表示一个人愿意接受劝告及他人的批评。当被批评时,他不会生气;被告诫时,也不会因此而瞋怒。同样的字出现在另一部经──《祝福经》(The Blessing Sutta)。在这里「 suvaco」被解释为服从。《慈经》中 ,所谓的「善顺」是指一个人必须有接受他人劝告而不生气的心理准备。因此,比丘必须具足接受别人的劝告与批评而不发怒的特质。

  ◎温和

  比丘必须温和──在行为、语言及意念上保持温和。有时,你可能会看到一些不温和的行者,但温和对比丘来说却是一个好的特质。比丘们修习慈、悲、喜、舍,所以应该保持温和 ──做事时温和,行走、讲话时温和,意念也时时保持温和。

  ◎谦虚

  比丘必须谦虚而不自满,也不应自傲。人们,尤其是尚未证得阿罗汉的人,总是容易自傲。他们会对自己的出生、学历、知识、办事能力,及成就等感到自傲。这种慢心即使到了第三果──阿那含果,还是会生起,虽然并不是太严重。比丘应该试着减少并去除这种自满的心,而保持谦虚。当一个人自傲时,别人不容易亲近他,他也无法很善巧地指导他人,因此无法成为好的领导者或好老师。比丘必须谦虚,当他修行愈前进时,他将变得愈加谦虚。

  佛世时,佛陀最优秀的弟子是舍利弗尊者,他虽然是佛陀的大弟子,也是次于佛陀的大尊者,但是他非常谦虚。有一次,他的下裙穿得不是很整齐 ,衣角垂了下来,一位在当天刚剃度的七岁沙弥,指着下垂的衣角,并告诉尊者它没被穿好。舍利弗看了一下他的衣服,便将下裙调整好,然后对着七岁的沙弥合掌说:「老师,现在可以了吗?」舍利弗是如此地谦虚,这也是很多比丘喜欢他的原因。比丘应该像舍利弗尊者一样地谦虚。

  〔生活行为〕

  能够知足并且容易被护持、生活少务、简单。善护诸根,谨慎、不轻率,亦不贪恋眷属。

  ◎知足

  知足是指对于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因为接受在家人的护持,比丘不应该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应该要知足,对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假若比丘需要很多东西时,就会向在家人要求:「我要这些衣服,我要一个新钵。」这将给在家人带来困扰。知足是很好的特质,出家与在家的行者都应该培养。当能够知足时,你就会拥有快乐。佛陀说:「知足是最好的财产,知足是最大的财富。」

  知足的人是富有的,因为他们不再需要任何东西。经上说「知足」就像用皮革包裹住你的脚,当踩在地面上,虽然无法将皮革铺满整片大地,却可以包裹你的足下,只要脚被皮革裹住,也就如同整片大地被皮革铺满了。对所拥有的感到知足时,你也就拥有了一切,因为你将不再需要任何东西。知足是比丘必须具备的良好特质

  ◎容易被护持

  「容易被护持」是不对自己的所得做太多反应。当有人带东西来,不应该说:「我不要这件,我要那件。」这种人就是难以护持。「知足」与「易被护持」,是比丘必须具备的特质。比丘必须对已拥有及他人所给予的感到知足。当具足了这二种特质,将能真正地住于喜悦之中。

  ◎少务

  比丘不应该太忙,不应该周旋于过多事务之中;也不应忙碌于世间的事,在那些无益于精神提升的事中团团转。比丘必须少事少务,如果必须要做些什么,也必须是修习佛陀的教法及研究法义,其它的责任及事务,都应是次要而不是非做不可的。比丘的生活必须少务。

  ◎生活简单

  简单的生活型态就是保持生活的轻简。比丘应只拥有少数物品而不是太多,因为比丘过着出家的生活,虽然可能是住在寺院之中,也要能很容易地安排自己,随时都可以到想去的地方,而没有太多的背负。

  比丘应过着简单的生活,只需要八件必需品,当有了这八件物品,就足够让他们过生活。佛世时,这八件必需品是被允许拥有的,若有其它特殊情况,比丘也能拥有十或十二件,那就是数量不多的钵、袈裟、杖、凉鞋。比丘所拥有的就仅仅是这些东西,他们过着极为简单的生活。

  当比丘拥有的不多,就能自由地游行各处,不管想往那里去,都不必担心背负太多东西。在今日,如果比丘还可以过着简单的生活,这不是非常美好吗?现代的比丘都拥有太多东西,就像我,如果要迁移到其它地方,可能必须要租一台卡车或类似卡车大小的交通工具才能载得完。

  经典上说,比丘必须像只飞鸟,鸟儿的翅膀就是牠唯一的所有,牠们只带着翅膀远行,比丘就必须像鸟儿一般。我们是学习中的比丘,应该学着过简单或轻便的生活,能轻便地到任何地方去,不需太多的财物。

  有一则关于少欲及多欲比丘的故事。在锡兰的Anuradhapura古城,有一位名望很高,为众人所知的比丘。一天,有一位比丘朋友来探望他,他这位朋友喜欢拥有许多东西。这位远来的客比丘认为常住比丘这么有名,在该天早上,一定会有很多人到寺院,供养食物及东西,于是…

《慈心无限--《慈经》的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南传菩萨道(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