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開示 法念處 五、四聖谛

  五、四聖谛(sacca)

  苦、集、滅、道四聖谛是佛法的中心,是佛陀成道後初轉*輪的內容。爲什麼稱爲「聖谛」呢?因爲聖人才能夠覺悟它們,完全了解四聖谛是如來的境界。經典以譬喻說明四聖谛甚深難解,猶如把一根頭發剖裂爲一百根,然後用弓箭去射那百分之一的發,很不容易射中,要徹底了解四聖谛很難。了解四聖谛,是最大的福報。不斷地修習善法,克服五蓋,了解五蘊,培育菩提分,當善法成熟,才能了解四聖谛。四聖谛有二種:有爲四聖谛、無爲四聖谛。有爲四聖谛是用世間的慧去了解四聖谛;無爲四聖谛要有出世間的智慧才能了解。

   《無礙解道》注釋說明以四方面了解四聖谛:

  (一)「如」義,四聖谛是「如」,是平等無差別;

  (二)「谛」義,四聖谛是真理;

  (叁)「無我」義,四聖谛是緣起、是無我;

  (四)「通達」義,四聖谛是完全的智慧。《清淨道論》說:有苦,但沒有受苦者;有作,而沒有作者;有滅,沒有滅者;有道,沒有行道的人。

   有很多方法了解四聖谛,例如:可以用十二因緣的道理來了解。《無礙解道》說明,老死是「苦」,老死的因是生,生是「集」,若無老死與生,便是「滅」,引導我們朝向滅的境界是「道」。

   同樣的,生是「苦」,有是「集」,無「苦」、「集」二者是「滅」,領導我們朝向「滅」的是「道」。

  然後,有是「苦」,取是「集」,無「苦」、「集」二者是「滅」,領導我們朝向「滅」的是「道」。這樣可以繼續往上溯到無明。四聖谛的內容,在講解《轉*輪經》時說明得很詳細,這裏不在重複了。

   【批注】

  (1) 何孟玲,〈《中部.念處經》四念處禅修方法之研究〉,頁113 。

  (2)《雜.第706 經》,《大正藏》冊2 , 頁189 下。

  (3) 即一種有識不淨相加九種無識不淨相。

  (4) 致力界(ArambhadhAtu)是初步的努力。精勤界(nikkamadhAtu)是比致力界更強的精進,精進努力將懈怠抛在後頭。不斷精勤界(parakkamadhAtu 勇猛界)比精勤界更強,不斷精進,修習善法。通過數數如理作意這叁層次的精進,就能滅除昏沈與睡眠。參閱《正念之道》,頁247 。

  (5) 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282 。

  (6) 根據《南傳阿毗達摩》有52 心所法。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60 。

  (7) 參閱《轉正*輪》,頁101 。

  (8) 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232 。

  (9) 參閱《轉正*輪》,頁102 。

  (10) 乃釋尊成道後,于鹿野苑初轉*輪時所度化之憍陳如、跋提迦、衛跋、摩诃那摩、阿說示五位比丘。

  (11) 五蘊的譬喻見《雜.第265 經》,《大正藏》冊2 , 頁69上。

  (12) 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234 。

  (13) 參閱《清淨道論》,頁498 。

  (14)《雜》第1172 經,《大正藏》,冊2 , 頁313 下。

  (15) 六種動物:狗、鳥、蛇、野幹、鳄、猕猴。《雜.第1171 經》, 《大正藏》,冊2 , 頁313 上。

  (16) 參閱《清淨道論》,頁498 。

  (17) S.35.191 Kotthiko.;何孟玲,〈《中部.念處經》四念處禅修方法之研究〉,頁120 。

  (18)《雜.第721 、722 經》,《大正藏》冊2 , 頁194 上-195上。

  (19) 參閱《清淨道論》頁196 、293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