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開示 心念處 二、觀察十六種心

  二、觀察十六種心

  複次,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心,隨觀心識?

  于此,諸比丘!比丘心貪欲時,了知:心貪欲;

  心無貪欲時,了知:心無貪欲。

  心瞋恨時,了知:心瞋恨;

  心無瞋恨時,了知:心無瞋恨。

  心愚癡時,了知:心愚癡;

  心無愚癡時,了知:心無愚癡。

  心收縮時,了知:心收縮;

  心渙散時,了知:心渙散。

  心廣大時,了知:心廣大;

  心不廣大時,了知:心不廣大。

  心有上時,了知:心有上;

  心無上時,了知:心無上。

  心專注時,了知:心專注;

  心不專注時,了知:心不專注。

  心解脫時,了知:心解脫;

  心未解脫時,了知:心未解脫。

  這裏提到的八對十六種心都是世間心,因爲無常、苦、無我本質的觀照只是針對世間法而已,並不涉及出世間法。

  (一)貪欲心(sa-raga citta)無貪欲心(vita-raga citta)

  「貪」(raga),或說「貪欲」、「貪愛」、「渴愛」,是指對所緣的貪取愛著。此處「貪欲心」指與貪欲同時生起的八種欲界不善心1。依照南傳佛教的說法,貪欲是一種心所,它與心同時生起、同時壞滅、取同樣的目標、依靠同樣的依處而生起。有八種心以貪爲根而生起,稱爲貪根心(lobhamulacitta),依照是否與邪見相應、感受種類、有行或無行而分別2。

  什麼是貪欲心?修行者應了解它的特性、作用。《清淨道論》說明貪欲心有把持所緣的特相;黏著的作用,就像一片肉放在熱鍋上,會黏黏的。現起是讓心黏在它的所緣,黏在裏面的所緣、外面的所緣,黏在裏面和外面的所緣。

  什麼是無貪欲的心?是指貪欲暫時不生起的心裏狀態。離貪欲的心,就如水中的蓮花,蓮花在水中而不沾水。要分別很清楚什麼是離貪欲心、不貪心?所有的善心都是不貪心。要檢查自己的心,處于什麼樣的狀態,有沒有生起貪愛3。

  (二)瞋心(sa-dosa citta)無瞋心(vita-dosa citta)

  「瞋」(dosa),或說爲瞋恚、瞋恨,是指對所緣憎惡、怨恨、惱怒、生氣等。以「瞋」爲根的心有二種,指以瞋爲根而與憂受相伴生起的自動與被動的心4在《清淨道論》說明,瞋心有激怒的特相;有怒漲全身的作用,就好像毒在我們的身體裏要吐毒;好像敵人獲得機會害我們;它的現起是它燒自己的心,如果心有瞋恨,那心燒自己,也燒別人;所以瞋心是最黑的心,最黑暗的心5。

  什麼是無瞋心、不瞋的心?所有的善心都沒有瞋恨,善心不可能和瞋恨相應。善心一定是無瞋心,它的特相是不反對,如隨順的親友。因它是不反對,有調伏瞋害的作用,好像檀香粉或檀膏。印度夏天很熱,會用檀香粉抹身,身體會有涼涼的感覺,此即離瞋心的作用。

  (叁)癡心(sa-moha citta)無癡心(vita-moha citta)

  「癡」(moha)或作「愚癡」,與無明(avijja)是同義詞。「愚癡心」分別而說有與疑相應,還是與掉舉相應兩種6;不分別說的是指所有的不善心。所有的不善心肯定都有愚癡。不善心不可能沒有無明、沒有愚癡。癡是一切不善心的根本,常與貪、瞋並稱爲叁大根本煩惱。「癡」由外了解是不正當的行爲;由內了解就是黑暗的心、不良的心。爲什麼?因所有發達的善心都有智慧。智能的功能就是照見境界,好像燈一樣。

  愈發達的無癡的心是愈良的心、愈明亮的心;在止的過程、在觀的過程,愈微細的心是愈良的心,也是愈明亮的心。

  (四)收縮心(sag-khitta citta)渙散心(vi-kkhitta citta)

  “sagkhitta”原意是「收縮」、「收起來」。什麼是收縮起來的心,是有昏沈的心、不敏感的心。因有昏沈,心縮得愈來愈小,愈來愈不明顯。好像烏龜把頭縮進去,什麼都不看,什麼都不清楚,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的心裏狀態。

  昏沈(thIna),要了解昏沈是心的不努力,缺乏精進;現起是心的消沈、心軟弱無力。心的消沈就是心的不適業,不適合作什麼作業。在所有「有行」的不善心中出現昏沈7 ;昏沈的現起是心不敏感、身體不敏感。因它不敏感,與其他的不善心所相應,什麼不善法都可能作。一般人會認爲昏沈是想睡覺,因心軟弱無力,無法專注業處,便出現想睡覺的情況。

  “vikkhitta”譯文是「渙散」,意思是心掉舉沒有定。依照南傳佛教所有的不善心都有掉舉,因心散亂。心有定才會有智慧,如果沒有定,智慧就不會明顯。

  昏沈的心、掉舉的心二個是代表我們的無明。在昏沈的時候,心就收縮起來;在掉舉的時候,心就散亂,沒有一境性,沒有定。修行者要知道什麼時候他的心有昏沈,什麼時候他的心有掉舉,昏沈與掉舉二個都是緣起法,都是連續不斷變化的過程。

  (五)廣大心(mahAggata citta)不廣大心(a-mahAggata citta)

  「廣大心」,廣大殊勝的心,出世心當然是最廣大的心,不過它不是包括在這裏。在心念處,廣大的心是色界的心、無色界的心;不廣大的心是欲界的心。爲什麼心不廣大?因太依靠欲界的了解、五欲的了解,有五蓋的覆障,不能發展深度的智慧。色界、無色界心,離開五蓋,具有定力,能發展深廣的智慧,能降服煩惱,産生大果報及具有廣大的認知範圍,所以是廣大的。

  (六)有上心(sa-uttara citta)無上心(an-uttara citta)

  「有上心」是欲界心,因爲還沒達到世間最高境界的心,還可以再提升的心。「無上心」是色界、無色界心。

  (七)專注心(samAhita citta)不專注心(a-samAhita citta)

  「專注心」指有近行定或是有安止定的心。不專注心就是沒有近行定、沒有安止定的心。在這種情況下,戲論很容易出現。

  (八)解脫心(vimutta citta)未解脫心(vimutta citta / a-vimutta citta)

  「解脫心」是指透過如理作意暫時解脫煩惱;或在安止定中降服煩惱而暫時解脫的心。「未解脫心」指沒有上述兩種暫時解脫的心。在世間道中,不能斷除煩惱,得到解脫。只有出世間道能夠透過正斷斷、安息斷、出離斷斷除煩惱,而達到出世解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