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觀心無常
修行者應當安住持續地就自己內在心的情況思惟觀察,不斷持續地就眼、耳、鼻、舌、身、意與外在色、身、香、味、觸、法互相接觸所産生心的狀態觀察,就內在、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心的狀況觀察。修行者覺知到各種心的現象,不斷生起、滅去,不斷的生滅變化。由于清楚覺知各種心的生滅現象,修行者了知心只是一連串生滅的過程,沒有我、你、衆生、女人、男人,心是緣起的、無常的、無我的。心念處特別強調觀心的無常,以破除執著「心」爲「我」的妄見。
心是緣起法,心生起的遠因是無明、愛、取、行、業五種過去因,而現在因是名色。此處所說的「名」是指心及與心相應的心所;「色」是依處與所緣,無明愛、取等生起,心生起;名色生起,心生起。它們壞滅,心滅。心是不斷生滅的過程,是無常法、有壞法、有變異的法。如此,離開心爲我、你、衆生概念。
若系統的修習,超越愛、見,不執著五蘊、世間,心念處成爲解脫法門。
【批注】
(1)八種貪根心:1.悅俱邪見相應無行心;2.悅俱邪見相應有行心;3.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心;4.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心;5.舍俱邪見相應無
(2)行心;6.舍俱邪見相應有行心;7.舍俱邪見不相應無行心;8.舍俱邪見不相應有行心。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11 。
(2)「行」(saNkhAra):專指慫恿、煽動、激起或采取某種方法。這慫恿可以來自自己或他人;可以是身、語或純屬意識的慫恿。沒有受到任何慫恿,而自動生起的心是「無行」。有受到慫恿或以某種方法刺激,而後才生起的心稱爲「有行」。對于貪根心,有四種心是無行或自動;另四種心是有行或受到慫恿被動的心。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13 。
(3)參閱《清淨道論》,頁481 。
(4)二瞋根心:1.憂俱瞋恚相應無行心;2.憂俱瞋恚相應有行心。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15 。
(5)參閱《清淨道論》,頁483 。
(6)二癡根心:1.舍俱疑相應心;2.舍俱掉舉相應心。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17 。
(7)昏沈與睡眠(thIna-middha):不能生起于自動或無行心,因爲無行心敏銳又活躍。此兩種心所令心沈重與軟弱無力,只能出現于有行的不
善心中。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67 。